当前位置:首页 > 科学精神 > 科普播种 > 正文内容

方秦汉:钢铁演绎桥梁人生

2020年04月16日
  在安徽芜湖,有一座与当今世界先进技术接轨的桥梁,它堪与世界任何一座桥梁媲美,这就是芜湖长江大桥。它是中铁大桥局勘测设计院著名桥梁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方秦汉主持设计的我国第一座桥梁跨度最大的铁路结合桁梁桥。大桥通车1年以后,就获得了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和中国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02年全国科技大会召开,方秦汉院士受到了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从1950年到现在,方院士主持设计过很多桥,获过很多奖。他最擅长的是桥梁钢设计,参与和主持了被桥梁界称为4座里程碑的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九江长江大桥和芜湖长江大桥的钢梁设计,在应用研究、开发国产15M n V N q t和14M N N b q等桥梁新钢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最近他还获得了钢结构终身成就奖。

 

见证“争气钢”的辉煌

 

在建南京大桥之前,中国是没有桥梁钢的。即使在南京大桥建设之中,国产桥梁钢被研制出来了,那也是逼上梁山。这段历史对方秦汉来说,至今还记忆犹新。

1 9 5 0年,方秦汉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以后,被分配到铁道部工作。随后便参加了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的设计工作。那时设计的武汉长江大桥属铆接结构,由于新中国刚成立,所需桥梁钢都由当时的苏联老大哥提供。

方秦汉当时凭着一颗火热的报国心,全力以赴地投入到了自己的工作当中。他谦逊好学,“三人行必有我师”被他当成学习的座右铭,遇到不懂的问题,除了向本国的专家请教外,还向苏联专家请教,并积极参加钢梁设计论证和试验工作。因此他的业务能力提高很快,被视为当时的青年才俊之一。

武汉长江大桥建成以后,国家于1958年开始建设南京长江大桥。方秦汉以其在钢梁设计和试验论证方面的不俗表现,被破格任命为南京长江大桥钢梁设计组组长,在王序森主持下开展工作。

当时南京长江大桥的桥梁钢还是准备用苏联老大哥的,这是1959年上半年提出来的。提出后就从苏联进口了1.2万吨桥梁钢。可是后来由于中苏关系紧张,苏联停止供应桥梁钢,因此南京长江大桥短缺桥梁钢2万吨。那时帝国主义对我国实行禁运封锁,从别的国家获得桥梁钢已不可能,惟一的办法就是自己研制。当时周恩来总理下达了一个指示,要铁道部与冶金部一起联合攻关搞试验。

根椐这一意见,两部把研制试验的地点分别定在了鞍钢和山海关桥梁厂,并要求技术人员参加。因为当时鞍钢也没有搞过桥梁钢。方秦汉积极参与到了试验工作中去。

经过反复试验,在一批科学工作者和鞍钢全体工人的辛勤努力下,南京大桥所需的桥梁钢终于研制出来了,经过检测,我们生产的桥梁钢并不比苏联的差。南京大桥结构虽然是铆接结构,但其钢的硬性指标却超过了苏联。国人骄傲地向世界宣布:这是我们自己生产的产品,这种钢就叫“争气钢”。

 

改写铆接梁的历史

 

创新乃强国之魂,立国之本。在新中国的桥梁建设史上,每一座桥梁都有创新的科技成果,而方秦汉正是国家创新方针的忠实执行者。

南京长江大桥建成后,国家就提出要建九江桥,那时是20世纪70年代,还没有实行改革开放。但国家批下来的九江桥仍然提出要多使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并要求与世界接轨。桥梁钢再不能用铆接结构,而要使用栓焊梁。钢梁要求在工厂焊接,跨度要大。

这样一来,建南京桥的材料就不行了。国家批下来要求铁道部和冶金部两部联合生产九江桥的材料。跨度大了,要求采用厚板焊接,不能采用薄板。因此冶金部推荐采用15锰钒钛钢,并指定由鞍钢生产。

当时鞍钢面临的压力很大,如果要完成这一科研任务,鞍钢要减少10万吨的钢产量。那时国家给鞍钢的年钢产量是下了定量指标的,这样一来,很可能完不成年指标。为此,作为九江桥钢梁设计组组长、科研总负责人的方秦汉与鞍钢谈判达半年之久。有一次他一边打点滴,还一边跟鞍钢谈判。

那次他去鞍钢后,当天晚上肚子剧烈地疼痛起来,同事知道后,就把他送到了一家医院。输液当中,他们发现旁边床上的人已经死了,当时大家心情都不好,方秦汉也因此一夜没睡。但第二天他依然带病去谈。他的这种敬业精神深深感动了鞍钢领导,在历时7个月的艰苦谈判中,鞍钢领导终于接受了方秦汉提出的研制新钢种的方案――15锰钒钛钢的各种技术指标和技术参数。

新钢种研制成功后,方秦汉提出要搞试验。当时上面说,不用试验了,用就是了。方秦汉认为,九江长江大桥所采用的是新技术,新钢种,如果不做试验,万一出了问题,个人怎么样是小事,但于国家那就是大事。后来他的意见得到了科技司领导的支持,这位领导说,既然技术人员不放心,有试验要求,我们就要听从他的意见。

后来试验方案终于批下来了。国家不仅下拨了数百万的试验经费,而且派来了专家,方秦汉也从自己的设计组里派出了6名技术员参与试验。试验从1975年开始筹备,1978年基本过关。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奔波,方秦汉终于为九江大桥建设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九江大桥的桥梁钢全部是厚板焊接的栓焊梁。该桥的建成,标志着铆接梁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同世界桥梁接轨仍有差距。

 

让国产钢享誉世界

 

当今世界,日本的炼钢技术是比较先进的。过去他们在桥梁钢上报价很高,当我们研制成功新型桥梁钢后,日本人的报价便一路走低。而促成研制成功新型桥梁钢的人中就有方秦汉。

早在九江长江大桥成功建成后,方秦汉就开始了对芜湖长江大桥桥梁钢的选择。就15锰钒钛钢而言,方秦汉觉得该钢种的强度高,性能也较理想,但焊接性能却不尽如人意,它怕冷怕热(意即预热与控温),对焊接技术要求十分高,质量难以保证。为此,方秦汉拟推出一个新品种。

1985年,他与武钢总经理刘本仁达成协议,由武钢钢研所先进行小规模的试验研究。这个试验研究的品种就是1 4锰铌钢。刚开始,武钢搞的试验,一炉钢炼20~30公斤,结果报上去,立项立不着,试验一直从1985年搞到1989年。这时虽然已经改革开放了,但好多东西一时还进不来。1989年下半年,冶金部的一个领导来了,了解到了14锰铌钢的应用研究情况,就把这个情况带了回去,1990年这个立项就批下来了。之后铁道部及有关领导又拨款给钱,在京杭大运河上用14锰铌钢建了一座试验桥。1995年14锰铌桥梁钢通过了冶金部的鉴定,对14锰铌钢的综合性能,尤其是冲击韧性的大幅度提高及优良的可焊性作了充分的肯定。

1996年,方秦汉担任芜湖长江大桥钢梁设计组组长及科研负责人。当年在讨论芜湖长江大桥钢梁材质时,有人主张进口日本的S M50C钢,而且我国有几座桥梁已经用过这种钢,生产有经验,不用担风险。当时英国、法国、日本的钢铁公司都想拿下这个订单,日本尤甚。

但方秦汉力主采用国产14锰铌钢。他说这个质量我们已经做过试验,而且在京杭运河上建了一座桥,用这个桥梁钢,根本不用担什么风险,因为这个钢光研制时间就达5年,我对它太了解了。现在虽然改革开放了,可既然我们国家有这么好的钢,为什么要用国外的呢?同时他力劝武钢争取这一机会。

方秦汉的这一观点,得到了芜湖大桥建设指挥部领导的肯定。他们表示,芜湖大桥对武钢是个很好的广告,这个广告的影响力是无法估量的,他们不收一分钱的广告费。

虽然方秦汉的提议得到了各方的认定,并不标志着敲定了用国产钢的方案。日方为了拿到这笔订单,作了最后一搏,开出了极低的报价。他们起先报价为每吨600多美金,后来降至500美金,甚至低于500美金也行。

武钢对于芜湖长江大桥指挥部不收广告费的提议,心存感激,同时觉得不能有负方秦汉院士的支持。

因此他们面对日方的报价,方寸不乱。后来他们开出了低于日方的报价,终于争取到了最后供货权。

后经测算,芜湖长江大桥因采用国产钢,为国家节约资金1.1亿元。用国产14锰铌钢建成的芜湖长江大桥,因与世界桥梁的先进技术接轨,成为继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九江长江大桥之后,被业界称为新中国桥梁史上的第四座里程碑。

如今,方秦汉虽已8 3岁高龄,但他精神矍铄,廉颇不老,最近又受聘为新南京铁路大桥的设计顾问。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方秦汉:钢铁演绎桥梁人生” 的相关文章

呼唤中国科学的原创性

    2002年8月,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我国迎来的第一次数学家大会,会上云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大数学家。这次大会把菲尔茨奖�D�D数学界的诺贝尔奖�D�D授予了法国数学家洛朗・拉佛阁和俄罗斯数学家弗拉基米・沃沃斯基。中国的数学家虽然也很想获此殊荣,但终未能如愿,因为菲...

怎样成为一位科学家?

      科学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科学必需的!  在许多人的眼里,这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了。这是因为科学和我们日常生活已经具有了密切关系。公众因为科学和科学密切有关的技术科学所享受的实实在在的益处。  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使人们能够...

治学有道 博识远见

      学习要经过自己的头脑消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多问几个为什么,切莫人云亦云;经验不等于科学,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去学习,去探索。  赵洪璋�D�D作物育种学家。1918年生于河南淇县。1955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自学能力。有些学生毕业...

培养人才 组建梯队

      提高民族素质……是全方位的,既包括智慧因素,更包括道德因素。人格正是智慧与道德的统一体,培养中华民族特别是青年一代的完善人格是我们科教工作者共同的任务,而且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任务。  路甬祥�D�D流体传动与控制专家。1942年4月28日生于浙江慈溪。1991年中国科学院学...

月球资源与月球勘探

      月球是地球惟一的天然卫星、离地球最近的天体,表面保存着自46亿年前形成以来至31亿年以前的地质活动记录,对人们认识地球、太阳系以至整个宇宙的起源和演化历史有重要意义,可以说月球是研究地球起源与演化的最佳“标本”。   一、月球:巨大的资源宝库  ...

中国探月不是梦――月球探测的进展与前景

      欧阳志远,中国科学院院士,历任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所长;长期从事陨石学、比较行星学、天体化学资源与环境地球化学研究。在新近出版的《院士展望二十一世纪》一书中,欧阳志远院士展望人类将在21世纪建立"月球城市"。以下为欧阳志远院士在湖南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