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学精神 > 科普播种 > 正文内容

何镜堂:用建筑向时代交稿,永远不服输

2020年04月28日
  “我的作品有幸见证了国家前进道路上的重大事件。我在科研和教学道路上取得的每一步成功,都是祖国和时代对奋斗者的馈赠。”近日,81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董事长、首席总建筑师何镜堂获评“全国最美奋斗者”。

何镜堂获授“最美奋斗者”称号。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广州大学城、澳门大学横琴校区……30多年来,何镜堂先后主持和负责设计的重大工程有200多项,获得国家首届梁思成建筑奖、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成为新中国成立后获奖最多的建筑师。

在华南理工大学何镜堂工作室的小院里,他向记者讲述了自己为祖国奋斗的故事。

 

他用奋斗“抢”时间,用建筑表现时代

 

成为一名建筑师,何镜堂在45岁时才有机会实现这个梦想。

中学时他就立志学建筑,1956年,他考入华南理工大学并攻读研究生,研究刚毕业,文革开始了。

人生应该怎么过?1976年,何镜堂已经42岁了,仍满腔热情想大干一场,做最热爱的建筑创作。1983年,他选择举家回到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并给自己提了一个“三到位”的要求:每个作品都要成为精品;每个作品都要提升总结;设计要能够成为优秀设计。

回来第三天,他就接到了深圳科学馆招标竞赛的通知。“机会来了!”他说。行李还没到,夫妇俩就召集了一帮同学熬了20天设计方案,送去当天就中标了。

何镜堂和夫人李绮霞研究深圳科学馆投标模型。

人生打响了第一炮,何镜堂重拾了建筑设计的信心。“那时我已经45岁了,还有15年就要退休了,我能不能用15年奋斗,把时间抢回来?”

1992年,何镜堂被评为教授,1994年被评为国家设计大师,1999年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从一无所有到成为院士,他用了16年。

“是祖国给了我机会和平台,我和祖国的需求同呼吸共命运,才有了这些成就。祖国发展我发展。”他说。

世纪之交,恰逢大学大发展,他率领团队设计建造了浙江大学、广州大学城等几百所大学,而后主攻文化建筑,设计建造了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等一大批代表国家的文化建筑。

何镜堂部分代表作品

他告诉记者,作为一个中国人,他始终没有忘记用自己的专业技能为国家做贡献。30多年来,他一直用建筑表现这个时代--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体现民族灾难;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体现民族复兴;汶川地震震中纪念地,体现自然灾害;澳门大学横琴校区,体现一国两制;中国南海博物馆、上合组织青岛国际会议中心,体现“一带一路”……

“建筑师应该紧跟时代,不断跟社会交稿。”他说,“就算将来我不在了,建筑还在。”

他一年出差近百次,是“不服输”的院士

30多年来,何镜堂也在思考,当代中国的建筑应该是怎么样的?他在不断的研究、实践中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建筑创作道路。

他提出了“两观三性”创作论:建筑要有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建筑创作要体现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的融合。

成为院士只是何镜堂的“小目标”,他的奋斗并未因此停止。一些重大项目,他都亲自上场,讲述方案、回答评委提问。

“当院士时,我已经61岁了,参加比赛也有输过,开始有点挫败。后来想通了,我必须要通过实践来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培养学生。”何镜堂告诉记者。

2018年,何镜堂在自己80岁生日之时总结了一条感悟:“不怕输,输就是赢。”

 

何镜堂的代表作之一――2010上海世博会中国馆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项目,就是他凭着这股不服输的劲头“抢”回来的。何镜堂回忆,当时,按照他的资历,本应该坐在台下当评委,却选择亲自上场当“运动员”,最终从全球数百个方案中脱颖而出。

不服输的精神也感染了整个团队。2018年召开的上合组织青岛峰会上,主会场青岛国际会议中心以海鸥展翅的造型引起世界瞩目。这也是何镜堂团队的作品,他们仅用了197天的时间,便建成了这股5万多平方米的会议中心。

作为岭南建筑学派的旗帜性人物,何镜堂没有忘记自己回归校园时的初心:把设计、研究、教学结合在一起。

何镜堂非常注重培养建筑人才。

“我现在既是带团队的教练员,也是学术上的裁判员,还当创作设计的运动员。”何镜堂笑道,81岁的他,每年还会带博士、硕士,带领着一个130多人的团队,在实践中学习、理解建筑。仅在2018年,80岁的何镜堂就出差98次,最近3年航班里程累积了50多万公里。

你都80多岁了,怎么还不休息?很多人问过何镜堂这样一个问题。他给记者讲了两个小故事--

有一年,他去深圳做报告,谈了中国馆的设计。讲完,一个年轻女孩激动得抱着院士热泪盈眶,说:“你为中国人争气!”还有一次,广州大学城刚刚建成,他和夫人在那里散步,一名大学生跑到他面前,鞠了一个90度的躬。原来,学生的爸爸得知大学城是何镜堂设计的,特地叮嘱女儿:“见到何老师,一定要给他鞠个躬,感谢他设计了这么好的地方!”

“就是这些小事,激励我们继续奋斗。”何镜堂说。

 

他向世界展现中国建筑之美,愿祖国越来越好

 

近些年,何镜堂还将中国建筑带到国外,在哈佛大学等知名高校开讲座,到美国伯克利大学等高校办建筑作品展。“要让他们知道,原来中国还有一大批这么好的建筑。”

“激变的中国。”这是他在哈佛大学讲学时的题目。

70年中国之变化,何镜堂参与其中、感慨万千。“奋斗了这几十年,是国家给了我这样一个好的机会,我也在很努力地跟着走。”他说。

何镜堂的夫人来自华侨家庭,1992年时,他全家曾有机会移民到国外。接到通知时,当时正在华南理工大学任教的何镜堂做了一个决定:“我不走,我的事业在中国。”

这个决定他从未后悔过。他说:“一个人成功,跟国家、民族的发展是同步的,我很荣幸能紧跟着祖国的步伐,祖国的发展促进了我今天的成就。”

在他看来,他最好的作品,也与国家、民族的命运休戚相关: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铭记中华民族的灾难;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彰显着中华民族的复兴。

“这两个作品,表现了我国从灾难走向富强的两个时间节点,也是我从出生到现在所经历的最重要的时间节点。”何镜堂说。

时值新中国成立70周年,歌唱祖国的歌曲仍然是何镜堂听到的最动人的旋律。他说:“我的一生离不开国家的培养,我要充分发挥平台的作用。中华民族有5000年历史,祝福我们的祖国越来越富强,越来越好!”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何镜堂:用建筑向时代交稿,永远不服输” 的相关文章

呼唤中国科学的原创性

    2002年8月,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我国迎来的第一次数学家大会,会上云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大数学家。这次大会把菲尔茨奖�D�D数学界的诺贝尔奖�D�D授予了法国数学家洛朗・拉佛阁和俄罗斯数学家弗拉基米・沃沃斯基。中国的数学家虽然也很想获此殊荣,但终未能如愿,因为菲...

中国为什么衰落

      一个国家由盛转衰而甚至没落,历史的例子有的是。但这些不是小国,就是那些在文化上不可以大书特书的。中国是一个例外。这不是我个人之见。老外学者朋友,一提到中国的历史,都为我们从极盛下降至极衰的这一千年摇头叹息,感到奇哉怪也。   任何国家都有上有落,...

怎样成为一位科学家?

      科学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科学必需的!  在许多人的眼里,这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了。这是因为科学和我们日常生活已经具有了密切关系。公众因为科学和科学密切有关的技术科学所享受的实实在在的益处。  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使人们能够...

日本诺贝尔奖得主箴言录

      日本在最近3年中连续涌现了4位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他们分别是化学奖得主白川英树、野依良治、田中耕一和物理学奖得主小柴昌俊。这四位科学家分别对科研与国家的关系、治学、人才与教育等领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下面是4位诺奖得主的讲话撷英,相信对人们定会大有裨益。日本已经定下目标,要...

打好基础 真才实干

      基础功,祖国文字是先锋。尤宜一丝不苟,学到尽善尽美,优读优写,字词标点准确用,莫错笔画莫混同。文字表达流畅通,更添润色简洁功。  陈国达�D�D大地构造学家。1912年1月22日生于广东新会。1980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提高教学质量的首要一环是提高基础课的教学质量。“...

治学有道 博识远见

      学习要经过自己的头脑消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多问几个为什么,切莫人云亦云;经验不等于科学,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去学习,去探索。  赵洪璋�D�D作物育种学家。1918年生于河南淇县。1955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自学能力。有些学生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