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鸣:喜欢出发,十年一桥
在今年3月上映的纪录片《厉害了,我的国》,以及最新一期央视节目《朗读者》中,都出现了一个特别的身影。他过去十多年光阴,与一座桥的诞生凝结在一起。他是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经理、总工程师,林鸣。
港珠澳大桥的全线通车,毫无疑问是2018年最受关注的时刻之一。全程55公里的港珠澳大桥,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也是中国交通史上技术最复杂,建设要求及标准最高的工程之一,被英国《卫报》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从前期筹备到建成,筑成这座伟大的桥,依靠每一个建设者的坚守,每一次与家人的分离,每一次团队的合作。
作为这样一项世纪工程的岛隧总工程师林鸣,在过去的10年里,把全部心血都投注在了这座桥上。当“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终于成为现实,人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建设者们艰苦卓绝的探索,也是中国作为桥梁大国向桥梁强国实现的一次伟大的飞跃。
2005年起,林鸣开始参与港珠澳大桥前期筹备工作。港珠澳大桥工程的一大难点是外海沉管隧道。林鸣在《朗读者》中介绍,在全世界,这种类型的沉管隧道建造历史为100多年,全球数量总共不到200个。在港珠澳大桥之前,全中国的沉管隧道工程加起来不到4公里,而且这是我国第一次在外海环境下建沉管隧道。
起初林鸣他们找了荷兰的一家世界上最好的公司谈合作,对方开出1.5亿欧元的天价,当时差不多约合15亿人民币,远远高出预算,合作难以谈成。最后一次谈判时,林鸣让谈判员和对方说:“你给他们说一个价,三亿人民币。三个亿,一个框架,能不能提供给我们最重要的、风险最大的这部分的支持。”
结果荷兰人说:“我给你们唱首祈祷歌!”
林鸣他们被“逼”走上了自主攻关之路,亲自面对深埋沉管的难题。林鸣没有绕开,他坚信,只有走自我研发之路,才能掌握核心技术,攻克这一世界级难题。
33节钢筋混凝土管(每节重达8万吨,长达180米,宽约38米,高11.4米),要在伶仃洋水下50米深处安装成长达6.7公里的海底通道。这一项施工的技术难度,堪比“海底穿针”。林鸣给33节沉管标上了序号。从E1到E33,每一节都有自己的故事。在林鸣眼里,33节沉管就像他的孩子。
E1,也就是第一节沉管安装的时候,媒体给它取了很浪漫的名字叫“深海初吻”。但过程一点都不浪漫,第一次做,免不了差错和返工,反复折腾。“第一节比较费劲,没有经验。第一次做,我就像新手上路一样,开一个很大的车,然后没有培训的司机,也没有教练坐你边上。这个做了96个小时。”
在海上连续奋战了整整96个小时,林鸣和团队5天4夜没合眼休息。终于,海底隧道的第一节沉管成功安装――填补了中国外海沉管隧道技术的空白。
建设港珠澳大桥期间,中国工程师们发明了1000多项专利技术,将国外同行们眼中的不可能变为可能。
总工程师林鸣也历经重重磨难的考验,比如在第八个“孩子”E8沉管安装的关键时刻,林鸣因过度劳累鼻腔大量喷血,四天内进行了两次全麻手术。“工程建设就像走钢丝,每一步都是第一步。”术后没几天林鸣又回到安装船上指挥作战,医生只好跟着上船。
2017年5月2日晚,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顺利合龙,大家都准备庆功。偏差测量结果16公分,大多数人认为这个偏差于水密工程而言算成功了。但林鸣不答应。
“如果不调整的话,会是自己职业生涯和人生里,一个永远的偏差。”林鸣坚持返工重来,甚至“抓”回已预备搭飞机回家的外方工程师。经过42小时的重新精调,偏差从16公分降到了不到2.5毫米。
有记者问团队里的工程师,港珠澳项目中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工程师回答,是林鸣总工程师。
在《朗读者》的舞台上,林鸣朗读了汪国真的《我喜欢出发》:“人能走多远?这话不是要问两脚而是要问志向;人能攀多高?这事不是要问双手而是要问意志。”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创造了许多“第一次”:外海大型深水沉管隧道施工在中国是第一次;大型钢圆筒成岛施工在世界是第一次;重达80000吨的混凝土预制构件工厂法施工在世界是第一次……对林鸣而言,第一次,都意味着崭新未知而辛苦卓绝的探索。林鸣“十年一桥”,是一次又一次出发、抵达,和再出发。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