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学精神 > 科普播种 > 正文内容

林鸣:喜欢出发,十年一桥

2020年05月12日
   

在今年3月上映的纪录片《厉害了,我的国》,以及最新一期央视节目《朗读者》中,都出现了一个特别的身影。他过去十多年光阴,与一座桥的诞生凝结在一起。他是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经理、总工程师,林鸣。

港珠澳大桥的全线通车,毫无疑问是2018年最受关注的时刻之一。全程55公里的港珠澳大桥,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也是中国交通史上技术最复杂,建设要求及标准最高的工程之一,被英国《卫报》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从前期筹备到建成,筑成这座伟大的桥,依靠每一个建设者的坚守,每一次与家人的分离,每一次团队的合作。

作为这样一项世纪工程的岛隧总工程师林鸣,在过去的10年里,把全部心血都投注在了这座桥上。当“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终于成为现实,人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建设者们艰苦卓绝的探索,也是中国作为桥梁大国向桥梁强国实现的一次伟大的飞跃。

2005年起,林鸣开始参与港珠澳大桥前期筹备工作。港珠澳大桥工程的一大难点是外海沉管隧道。林鸣在《朗读者》中介绍,在全世界,这种类型的沉管隧道建造历史为100多年,全球数量总共不到200个。在港珠澳大桥之前,全中国的沉管隧道工程加起来不到4公里,而且这是我国第一次在外海环境下建沉管隧道。

起初林鸣他们找了荷兰的一家世界上最好的公司谈合作,对方开出1.5亿欧元的天价,当时差不多约合15亿人民币,远远高出预算,合作难以谈成。最后一次谈判时,林鸣让谈判员和对方说:“你给他们说一个价,三亿人民币。三个亿,一个框架,能不能提供给我们最重要的、风险最大的这部分的支持。”

结果荷兰人说:“我给你们唱首祈祷歌!”

林鸣他们被“逼”走上了自主攻关之路,亲自面对深埋沉管的难题。林鸣没有绕开,他坚信,只有走自我研发之路,才能掌握核心技术,攻克这一世界级难题。

33节钢筋混凝土管(每节重达8万吨,长达180米,宽约38米,高11.4米),要在伶仃洋水下50米深处安装成长达6.7公里的海底通道。这一项施工的技术难度,堪比“海底穿针”。林鸣给33节沉管标上了序号。从E1到E33,每一节都有自己的故事。在林鸣眼里,33节沉管就像他的孩子。

E1,也就是第一节沉管安装的时候,媒体给它取了很浪漫的名字叫“深海初吻”。但过程一点都不浪漫,第一次做,免不了差错和返工,反复折腾。“第一节比较费劲,没有经验。第一次做,我就像新手上路一样,开一个很大的车,然后没有培训的司机,也没有教练坐你边上。这个做了96个小时。”

在海上连续奋战了整整96个小时,林鸣和团队5天4夜没合眼休息。终于,海底隧道的第一节沉管成功安装――填补了中国外海沉管隧道技术的空白。

建设港珠澳大桥期间,中国工程师们发明了1000多项专利技术,将国外同行们眼中的不可能变为可能。

总工程师林鸣也历经重重磨难的考验,比如在第八个“孩子”E8沉管安装的关键时刻,林鸣因过度劳累鼻腔大量喷血,四天内进行了两次全麻手术。“工程建设就像走钢丝,每一步都是第一步。”术后没几天林鸣又回到安装船上指挥作战,医生只好跟着上船。

2017年5月2日晚,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顺利合龙,大家都准备庆功。偏差测量结果16公分,大多数人认为这个偏差于水密工程而言算成功了。但林鸣不答应。

“如果不调整的话,会是自己职业生涯和人生里,一个永远的偏差。”林鸣坚持返工重来,甚至“抓”回已预备搭飞机回家的外方工程师。经过42小时的重新精调,偏差从16公分降到了不到2.5毫米。

有记者问团队里的工程师,港珠澳项目中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工程师回答,是林鸣总工程师。

在《朗读者》的舞台上,林鸣朗读了汪国真的《我喜欢出发》:“人能走多远?这话不是要问两脚而是要问志向;人能攀多高?这事不是要问双手而是要问意志。”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创造了许多“第一次”:外海大型深水沉管隧道施工在中国是第一次;大型钢圆筒成岛施工在世界是第一次;重达80000吨的混凝土预制构件工厂法施工在世界是第一次……对林鸣而言,第一次,都意味着崭新未知而辛苦卓绝的探索。林鸣“十年一桥”,是一次又一次出发、抵达,和再出发。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林鸣:喜欢出发,十年一桥” 的相关文章

呼唤中国科学的原创性

    2002年8月,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我国迎来的第一次数学家大会,会上云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大数学家。这次大会把菲尔茨奖�D�D数学界的诺贝尔奖�D�D授予了法国数学家洛朗・拉佛阁和俄罗斯数学家弗拉基米・沃沃斯基。中国的数学家虽然也很想获此殊荣,但终未能如愿,因为菲...

中国为什么衰落

      一个国家由盛转衰而甚至没落,历史的例子有的是。但这些不是小国,就是那些在文化上不可以大书特书的。中国是一个例外。这不是我个人之见。老外学者朋友,一提到中国的历史,都为我们从极盛下降至极衰的这一千年摇头叹息,感到奇哉怪也。   任何国家都有上有落,...

怎样成为一位科学家?

      科学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科学必需的!  在许多人的眼里,这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了。这是因为科学和我们日常生活已经具有了密切关系。公众因为科学和科学密切有关的技术科学所享受的实实在在的益处。  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使人们能够...

打好基础 真才实干

      基础功,祖国文字是先锋。尤宜一丝不苟,学到尽善尽美,优读优写,字词标点准确用,莫错笔画莫混同。文字表达流畅通,更添润色简洁功。  陈国达�D�D大地构造学家。1912年1月22日生于广东新会。1980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提高教学质量的首要一环是提高基础课的教学质量。“...

治学有道 博识远见

      学习要经过自己的头脑消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多问几个为什么,切莫人云亦云;经验不等于科学,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去学习,去探索。  赵洪璋�D�D作物育种学家。1918年生于河南淇县。1955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自学能力。有些学生毕业...

培养人才 组建梯队

      提高民族素质……是全方位的,既包括智慧因素,更包括道德因素。人格正是智慧与道德的统一体,培养中华民族特别是青年一代的完善人格是我们科教工作者共同的任务,而且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任务。  路甬祥�D�D流体传动与控制专家。1942年4月28日生于浙江慈溪。1991年中国科学院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