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学精神 > 科普播种 > 正文内容

林鸣:港珠澳大桥 融入生命的事业

2020年05月12日
  港珠澳大桥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它施工环境恶劣,技术标准极高,堪称桥梁界的珠穆朗玛峰。整个工程中建设难度最大,技术最复杂的部分就是要在海底用33节沉管建设一条6.7公里长的隧道,此前全世界最长的海底隧道也只有3公里,长度不到它的一半。一次建设这么长的隧道,只要出现一次失误,就得全部推倒重来,面对国外公司的漫天要价,项目总工程师林鸣带领4000多人的团队,七年磨一剑,终于登上了世界工程的技术高峰。

2010年,港珠澳大桥岛隧项目总工程师林鸣,率领团队来到伶仃洋。他们的任务是建造一条世界上最长的沉管隧道。但在此之前,中国还没有任何沉管隧道的建设经验。

港珠澳大桥岛隧项目总工程师林鸣:“整体的隧道如何来做,包括如何去预制,全世界最大的预制,都是一片空白。”“你是一片空白要找出路嘛,这个很难的。”

当时,沉管技术在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国家能够掌握,林鸣和团队找到一家荷兰公司寻求合作。然而,谈判进行得非常艰难,对方开出高达15亿人民币的天价,大大超出了林鸣团队的预算。

港珠澳大桥岛隧项目总工程师林鸣:“我就跟他说3亿,当时想无论如何对方会接受的,但是真的是没想到他们拒绝,就是以那种方式,我给你唱首祈祷歌。”

一系列的碰壁之后,林鸣下定决心,在没有外力支持的情况下,一切从零起步,依靠自己的技术和力量,建成这座大桥。

港珠澳大桥岛隧项目总工程师林鸣:“我们的过程就是一个担当的过程,你不来,谁来,国家有这个工程的时候,碰到这个挑战的时候,我们责无旁贷。”

经过三年不断的试验论证,林鸣团队终于研发出一整套沉管生产、运输和安装的方法。而接下来的沉管安装,是整个岛隧工程风险最大的部分。林鸣和团队不仅要将33节沉管安装到变幻莫测、暗流涌动的海底,还要将每节沉管的对接精度控制在毫米级。在此之前,他们还没有任何沉管安装的施工经验。

港珠澳大桥岛隧项目总工程师林鸣:“我们刚开始第一次干的时候,我就说是新手开车,我这个没有好好培训的司机,第一回上大街这种感觉。我们自己就造了一个设备,然后就给它开出去了,然后又开上大街了。

第一节沉管安装的任务,林鸣和团队进行得非常艰难。仅仅将沉管浮运到预定位置就用了24个小时,而当沉管着床的那一刻,意外发生了。由于泥沙回淤,沉管怎么也放不下去。

港珠澳大桥岛隧项目总工程师林鸣:“那时候我们的人已经疲劳到了极限,所有的人已经连续奋战了80个小时,一个操作失误会让我们后悔莫及。买速溶咖啡回来,要求大家喝,红参切成片,吃,恨不得当饭吃。西洋参泡水,只要能够提神的通通都来。最后顶住,一定要顶着把它弄下去。”

距离任务开始96个小时后,沉管终于安装在了预定位置,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第一节沉管安装成功。

港珠澳大桥岛隧项目总工程师林鸣:“这是我这辈子熬得最长的一次,连续奋战最长的一回,五天四夜,见到曙光的感觉。”

随着一节节沉管不断向海底延伸,沉管安装工作渐入佳境,但就在第八节沉管安装前,意外再一次出现了。由于长时间劳累和巨大的精神压力,林鸣的鼻腔大量出血,不得不到医院接受治疗。

港珠澳大桥岛隧项目总工程师林鸣:“这么粗的桶,这么高的桶,一次就流出来有三分之一,多吓人啊,多少血流了,当时我想第一不能有任何刺激,万一大出血我这个时候肯定完了。”

四天里,林鸣接受了两次全麻手术,手术刚一结束,他就急忙赶到了施工现场,准备第八节沉管的安装工作。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副总工程师董政:“他就说了一句,沉管安装奉献非常大,我不能把这个责任转嫁给其他人”“所以那天我们专门有一个船,靠在沉管安装铂的边上,一位医生,从头到尾一直陪着他。”

沉管顺利安装后,林鸣又回到医院观察了几天,那是他自从参与港珠澳大桥建设以来唯一的一次休息。

后来的四年里,林鸣和团队创造了一年完成十节沉管安装的世界纪录,圆满完成了全部三十三节沉管的安装任务。

港珠澳大桥岛隧项目总工程师林鸣:“我们整个团队,几千人走钢丝,大家都好好走了没有,你在海中任何一个细节都会让你颠覆,所以,我们这个团队真的是很了不起,很了不起。”

大桥建成后不久,林鸣再次到当初那家荷兰公司进行技术经验交流,那一次,这家公司升起了中国国旗,奏响中国国歌,以示敬重与欢迎。

港珠澳大桥岛隧项目总工程师林鸣:“那次是他们重要的客人嘛,给升了国旗,他们也很希望我看到那面国旗。”“‘你看那里有什么’”“我说‘没看见’”“再看看”“没看到”“你看,我们给你升了个国旗”“蛮高兴、蛮感动。”

港珠澳大桥岛隧项目总工程师林鸣:“当你做成功了,大家来看,你就会很高兴,赞许一下,你就会很兴奋,然后就感到人生很有意思,不是一个总工程师为自己的骄傲,而是为这个时代的骄傲,我们这个时代创造了巨大需求,只有在中国这个时代,然后这个时代还能支持你去实现你的梦。”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林鸣:港珠澳大桥 融入生命的事业” 的相关文章

呼唤中国科学的原创性

    2002年8月,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我国迎来的第一次数学家大会,会上云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大数学家。这次大会把菲尔茨奖�D�D数学界的诺贝尔奖�D�D授予了法国数学家洛朗・拉佛阁和俄罗斯数学家弗拉基米・沃沃斯基。中国的数学家虽然也很想获此殊荣,但终未能如愿,因为菲...

日本诺贝尔奖得主箴言录

      日本在最近3年中连续涌现了4位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他们分别是化学奖得主白川英树、野依良治、田中耕一和物理学奖得主小柴昌俊。这四位科学家分别对科研与国家的关系、治学、人才与教育等领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下面是4位诺奖得主的讲话撷英,相信对人们定会大有裨益。日本已经定下目标,要...

打好基础 真才实干

      基础功,祖国文字是先锋。尤宜一丝不苟,学到尽善尽美,优读优写,字词标点准确用,莫错笔画莫混同。文字表达流畅通,更添润色简洁功。  陈国达�D�D大地构造学家。1912年1月22日生于广东新会。1980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提高教学质量的首要一环是提高基础课的教学质量。“...

治学有道 博识远见

      学习要经过自己的头脑消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多问几个为什么,切莫人云亦云;经验不等于科学,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去学习,去探索。  赵洪璋�D�D作物育种学家。1918年生于河南淇县。1955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自学能力。有些学生毕业...

培养人才 组建梯队

      提高民族素质……是全方位的,既包括智慧因素,更包括道德因素。人格正是智慧与道德的统一体,培养中华民族特别是青年一代的完善人格是我们科教工作者共同的任务,而且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任务。  路甬祥�D�D流体传动与控制专家。1942年4月28日生于浙江慈溪。1991年中国科学院学...

不要只盯着诺贝尔奖

  当今世界,恐怕再难找到第二个国家像中国这样有“诺贝尔奖情结”,对自然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孜孜以求、志在必得,甚至有关部门还制定了20年得诺贝尔奖的计划。却不知即使现在就做出了可得诺贝尔奖的成果,20年后也未必能得诺贝尔奖。重大的科学发现过了二三十年才得诺贝尔奖的是常有的事,没能得诺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