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学精神 > 科普播种 > 正文内容

探测火星就是探索地球的未来 ――对话我国火星探测计划首席科学家、中科院院士万卫星

2020年05月22日
  对话时间:6月5日 对话人物:万卫星

 

●人物简介

 

万卫星,1958年生,湖北天门人。空间物理学家,我国火星探测计划的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地球与行星物理重点实验室主任,2011年当选中科院院士,在电离层与大气层的耦合等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中取得了重要突破和系列成果。

 

●对话背景

 

6月5日,湖北大学通识教育学院的“问津大讲堂”互动热烈。

 

讲堂源于新洲著名的问津书院,主讲人有学生也有专家,作为全省高校首所专门的通识教育学院,六年来,已请来百位专家主讲人来此做客。这次,学院请来的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万卫星。在他眼中,看似复杂的空间物理里满是星球故事,奥妙宇宙令大学生心折不已。

 

作为我国火星探测计划的首席科学家,万卫星期待着2020年探测任务的到来。谦虚、严谨,大概是科学家的共性,而这种态度出现在万卫星身上时,还有一种务实的诚恳。当年走上空间物理研究之路时,他为自己定下踏实做事的原则,能一步步走到今天,其实就是件水到渠成的事。

 

现在的火星可能是将来的地球

 

记者(以下称“记”):我国将于2020年七八月份发射火星探测卫星,为什么选择这个时间?

 

万卫星(以下称“万”):按照太阳系行星运行规律,每过26个月,火星有一次距离地球最近的机会,利用这样的最佳时间窗口发射探测器最省能量,错过了就要再等2年。

 

记:为什么世界不少国家都热衷于探测火星?

 

万:一个方面从技术上讲,火星离地球和太阳都比较近,技术上有一定的可行性;第二,目前在太阳系探索这个大的科学目标里,很多探测都在追寻人类一些最基本的问题。对我们来说,地球及太阳系的起源、演化和未来,都是对人类整个进化历程有切身利益关系的问题。

 

那么,火星就是个很好的样本。火星之前的环境温度与地球比较贴近,科学家认为,火星早期是适合生命存在的,对火星的起源演化研究很有价值。我们认为现在的火星可能就是将来的地球,所以,火星探测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将是我们行星科学研究的一大主题。

 

记: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现在进展如何?

 

万:按部就班,在接受关于火星探测的采访时,这个词我用得最多。目前,卫星探测器系统、地面数据应用系统、火箭发射系统、测控系统等各方面工作已全部展开,相应工作方案都在不断设计、完善、试验中,有些已初步完成。

 

我们的探火目标是一次性实现绕落巡

 

记:国际上第一次进行“探火”一般会把绕、落分开,但我们的计划是一次性实现绕、落、巡3个目标,我们在这方面表现得很有技术自信。

 

万:那当然,从科学的角度来讲,创新价值更大。绕、落都有国家完成了,但同时绕和落还没有做过,也难度更大,科学新价值更多,可以把这些数据进行对比。

 

记:探测器进入火星大气层,降落和最终着陆的全过程被称为“恐怖7分钟”。目前人类对火星已有40多次探测,成功着陆也并不多。

 

万:现在对火星的探测特别是着陆探测,失败的多,成功的少,前不久,欧洲的着陆探测就失败了。着陆确实比较难,这是个系统性问题,飞往火星的计算时间就要大概9个月,而从发射到着陆这个过程都是密切相关的。我和有关工程人员讨论过,他们很有信心克服困难。嫦娥三号着陆时,那个悬停就做得非常好,所以我们是有这个能力的。

 

记:月球车给火星探测提供了一些经验。

 

万:确实,但火星上又会遇到一些新问题。如火星与太阳的距离,比月球与太阳的距离要多1.5倍,但接受的能量可不是简单的小1.5倍,而是它的平方;火星比月球要大,要着陆就要克服重力对它的吸引,技术难度也要大得多。

 

载人登火星还未提上议事日程

 

记:曾有报道提及,嫦娥二号差点就在2009年飞向火星了。这是否说明那时我们就具备了飞向火星的能力?

 

万:中国在探月时就有了飞向火星的能力。当时有个计划,是把嫦娥工程里的一个备份飞行器直接飞到火星上去,只要稍加改造就可以了,技术研制上也可以节约很多成本,这是它的优势。不过,在我看来也有劣势,因为那个探测器是围着探测月球而设计的,它的科学目标对火星来说,肯定不是最优,我们还是要寄望于现在的工程。

 

记:“飞往火星”是近年来世界各国最时髦的太空计划,美、俄、中、印度、日本等都计划2020年向火星发射探测器,这样的密集发射会不会互相干扰呢?

 

万:火星足够大,可以容纳比现在的探测器多得多的轨道,所以这个尽管放心。

 

记:我们什么时候会有航天员前往火星?

 

万:我们要有个客观认识,中国的空间技术、空间科学、空间工程整体上实力远不如美国,我们是太空大国,天上的飞行器超过了俄罗斯,但说太空强国还不行,追上还是有可能的。目前,我们还没有把载人登火星放在议事日程上,完成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后,再考虑下一次登不登火星,或做其他的事,比如现在正在考虑木星、小行星的探测规划。

 

做科学研究没有冷热板凳之说

 

记:你的名字似乎注定了你和太空有联系,当年怎么会走上空间物理研究的道路?

 

万:我觉得这个名字给我带来了好运。中学时我对科学很感兴趣,数学和物理是当时最容易从书本上接触到的知识。当时的信息来源是收音机,我对无线电很感兴趣,高考第一志愿也是无线电,上武汉大学后被改成了空间物理专业。我们班上有40多人,现在坚持做这个专业只有少数几个人。

 

记:是因为做这样的专业研究需要长期坐冷板凳吗?

 

万:我认为做科学研究没有冷热板凳之说,即便要经过较长时间探索,也能出阶段性成果的,每进一步都有欣喜。社会是多元的,选择也是多元的,大浪淘沙淘出留在这个行业的金子,被淘掉的人在另一个行业可能也会变成金子,每个人都干自己感兴趣的事,人尽其用挺好。

 

记:你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考上大学的,当年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

 

万:上大学后的一次班会对我改变很大。那次活动是每个人谈理想,我当时发言说要解决学科里像陈景润“1+1=2”这样的问题,但很多大城市的同学说的是,要争取机会好好学习为国家多做一点贡献。我觉得他们说的实在多了,从那之后我就改变了学习和生活的态度,不好高骛远定一些看不到的目标,脚踏实地地积累最重要。

 

记:之前荷兰有个火星计划,全球征集4人去往火星,虽然有可能回不来,还是应者如云。如果有机会,你愿意前往火星吗?

 

万:我不认为他们已经做好了去火星的所有准备,去火星精神可嘉,但我认为踏踏实实做准备比这种精神更重要,我更愿意为去的人做点扎实的贡献。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探测火星就是探索地球的未来 ――对话我国火星探测计划首席科学家、中科院院士万卫星” 的相关文章

呼唤中国科学的原创性

    2002年8月,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我国迎来的第一次数学家大会,会上云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大数学家。这次大会把菲尔茨奖�D�D数学界的诺贝尔奖�D�D授予了法国数学家洛朗・拉佛阁和俄罗斯数学家弗拉基米・沃沃斯基。中国的数学家虽然也很想获此殊荣,但终未能如愿,因为菲...

中国为什么衰落

      一个国家由盛转衰而甚至没落,历史的例子有的是。但这些不是小国,就是那些在文化上不可以大书特书的。中国是一个例外。这不是我个人之见。老外学者朋友,一提到中国的历史,都为我们从极盛下降至极衰的这一千年摇头叹息,感到奇哉怪也。   任何国家都有上有落,...

怎样成为一位科学家?

      科学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科学必需的!  在许多人的眼里,这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了。这是因为科学和我们日常生活已经具有了密切关系。公众因为科学和科学密切有关的技术科学所享受的实实在在的益处。  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使人们能够...

日本诺贝尔奖得主箴言录

      日本在最近3年中连续涌现了4位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他们分别是化学奖得主白川英树、野依良治、田中耕一和物理学奖得主小柴昌俊。这四位科学家分别对科研与国家的关系、治学、人才与教育等领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下面是4位诺奖得主的讲话撷英,相信对人们定会大有裨益。日本已经定下目标,要...

治学有道 博识远见

      学习要经过自己的头脑消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多问几个为什么,切莫人云亦云;经验不等于科学,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去学习,去探索。  赵洪璋�D�D作物育种学家。1918年生于河南淇县。1955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自学能力。有些学生毕业...

培养人才 组建梯队

      提高民族素质……是全方位的,既包括智慧因素,更包括道德因素。人格正是智慧与道德的统一体,培养中华民族特别是青年一代的完善人格是我们科教工作者共同的任务,而且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任务。  路甬祥�D�D流体传动与控制专家。1942年4月28日生于浙江慈溪。1991年中国科学院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