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学精神 > 科普播种 > 正文内容

“院士回母校――线上讲堂,重温经典”之黄培康

2020年07月02日
 

 

献身国防  深藏功与名

 

黄培康

雷达学与雷达目标特性专家

1956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无线电工程系(今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和航天二院科技委顾问

“目标与环境电磁散射(辐射)”国防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航天二院研究生院名誉院长

长期从事雷达目标电磁特性的研究与测量,获国防科技重大成果二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等荣誉

200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1“在笔记本1/3处划道红杠”

 

主持人:前段时间,我们从新闻上了解到,中大(中央大学,现主体为南京大学)时代的黄纬禄院士的笔记照片在我们的朋友圈刷了屏,这个笔记非常工整,像印刷出来的一样,给我们带来很大的震撼。之前张老师(张乃通院士)跟我们透露过您的笔记水平非常高,能跟我们分享下吗?

黄培康:黄纬禄跟我一个大单位,住的也很近,他先去世了,95岁,他毕业于中央大学。那个时候,苏联教材要进来,老的英文教材要删掉,而老师们基本只会英文教材,正好是交叉的时候,很多课程是没有书的,但也培养了我们的自学能力,我自学能力比较强,经常到图书馆找外文书看,我有一个老本(看家本领)今天传授给大家。我虽然看了很多外文书,但我听老师讲课非常用心。我的笔记本是这样的,在笔记本1/3处划道红杠,这边2/3的地方记老师讲的课,记的非常细,下面有的同学就借我的笔记本去抄。那边的1/3记课后在图书馆看书的学习心得,看看能否有其他推导方法或提出问题。

 

2“不能把名利放在前面”

 

主持人:请问黄老师,您是做雷达的,航天事业是一个高度保密的工作,您当时在分配到航天事业单位时,有没有考虑到会对自己之后的生活和家庭带来什么困扰呢?

黄培康:当时,南京工学院推荐我去考全国的留苏生(苏联留学生),全国考试,难度较大。人生总有几次误差,我有两次,这一次是全国招考,我是唯一的应届毕业生去留苏,还有一次是我工作以后,但是多次出国留学都没有成功,因为我们搞的是国家的国防的航天事业。

1956年国家正式批准成立国防部五院,当时钱学森也刚回来。在航天我一干就是60年。4月24日是国家航天日,全国都很感谢我们,但我们也很感谢全国的支持,习近平总书记也发来贺电。总的来说,那时候的思想就是爱国。老一辈也是这样,50年代,大概55年开始回国了一大批以钱学森为首的留学生,我们单位很多老一辈也做了榜样。航天大国也要做航天强国,国家没有航天不能成为强国的。在航天领域,出名的是少数的,多数的都是默默无名的,发表文章也勉强发表,也参加了很多国际会议,但核心的东西都不发表的,发表的文章并不代表全中国的水平,不代表我的水平,但是我们都认了。我们讲科教报国不是一句空话,不能把名利放在前面,默默无闻的人是绝大多数。没有评上院士的绝大多数都是比我好的,评上院士也是机遇。

 

3“最宝贵的东西还是要靠自己实践出来的”

 

主持人:在您刚才的回忆中提到了钱学森先生,您也曾撰文回忆钱学森先生,在这里,能给我们讲述一下钱老对您带来的影响吗?

黄培康:钱老的研究范围很广,曾任力学所所长。他曾经要搞一项工程,选拔了7个人,就把我选上了,在他指导下,大概有6年。其中有一两年时间,每周三的上午他会到我们办公室来,指导我们。他是航天事业的创始人,我们是具体干活的,钱老非常注重科学的方向和应用的背景,尤其是实践方面。他曾经问过我一个具体问题,“飞行器的雷达目标识别高度”,我做了严格的计算回复说“大概60公里左右”,他要求我做实验,他问我“需要多长时间”,我说“大概五六年”,后因文化大革命一下子耽误到了十八年,十八年后我在外场做出了结果,钱老很高兴。钱老对我们的指导就是这样,他希望我们有更好的理论基础,但需要在实验中验证,最宝贵的东西还是要靠自己实践出来的。

 

黄院士寄语青年大学生

“不要急于求成,不要好高骛远,不要只学表面的知识。学习要讲究,要打牢基础。”

“进入社会以后,谋生的思想是不对的,我们不是为了吃饭,不是为了金钱,要淡薄名利,有事业心、有大师风范,要爱国,要做对国家有用的人。”

“工作有分工,有的是出名的,有的是不出名的,有的是主角,有的是配角,但这都没关系,不管做哪种工作,都要全力做好,不要从名与利角度考虑,离它们远一点。趁年轻,打好基础,将来报效祖国,回报社会,做一个非常有用的人。”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院士回母校――线上讲堂,重温经典”之黄培康” 的相关文章

呼唤中国科学的原创性

    2002年8月,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我国迎来的第一次数学家大会,会上云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大数学家。这次大会把菲尔茨奖�D�D数学界的诺贝尔奖�D�D授予了法国数学家洛朗・拉佛阁和俄罗斯数学家弗拉基米・沃沃斯基。中国的数学家虽然也很想获此殊荣,但终未能如愿,因为菲...

中国为什么衰落

      一个国家由盛转衰而甚至没落,历史的例子有的是。但这些不是小国,就是那些在文化上不可以大书特书的。中国是一个例外。这不是我个人之见。老外学者朋友,一提到中国的历史,都为我们从极盛下降至极衰的这一千年摇头叹息,感到奇哉怪也。   任何国家都有上有落,...

怎样成为一位科学家?

      科学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科学必需的!  在许多人的眼里,这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了。这是因为科学和我们日常生活已经具有了密切关系。公众因为科学和科学密切有关的技术科学所享受的实实在在的益处。  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使人们能够...

日本诺贝尔奖得主箴言录

      日本在最近3年中连续涌现了4位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他们分别是化学奖得主白川英树、野依良治、田中耕一和物理学奖得主小柴昌俊。这四位科学家分别对科研与国家的关系、治学、人才与教育等领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下面是4位诺奖得主的讲话撷英,相信对人们定会大有裨益。日本已经定下目标,要...

治学有道 博识远见

      学习要经过自己的头脑消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多问几个为什么,切莫人云亦云;经验不等于科学,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去学习,去探索。  赵洪璋�D�D作物育种学家。1918年生于河南淇县。1955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自学能力。有些学生毕业...

培养人才 组建梯队

      提高民族素质……是全方位的,既包括智慧因素,更包括道德因素。人格正是智慧与道德的统一体,培养中华民族特别是青年一代的完善人格是我们科教工作者共同的任务,而且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任务。  路甬祥�D�D流体传动与控制专家。1942年4月28日生于浙江慈溪。1991年中国科学院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