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学精神 > 科普播种 > 正文内容

谢友柏院士的教育与科研人生

2020年07月06日
   

谢友柏,1933年生于上海,祖籍江苏高邮。1955年毕业于交通大学(上海)内燃机专业并留校任教,1994年被选聘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是我国摩擦学研究的主要开拓者之一。

在摩擦学的科研历程中,谢友柏主持完成了国家重要科研项目数十项,先后获得1978年科学大会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科技成就奖、中国摩擦学大会“最高成就奖”等众多荣誉。

 

开创摩擦学研究新天地

 

上世纪50年代,为改变我国高等教育和文化发展不平衡的状况,需要在工业和科学教育事业迅速推进的西北地区新建一所高水平的工业大学,国务院决定将交通大学整体迁移到西安。谢友柏随校来到西安后,与一起迁到西安的交大人一样,在位于西安东郊一个称为“沙坡村”的荒地上,一边建设新校舍,一边在简易大教室为学生上课。此外,他们更是在没有资金的条件下,克服种种困难,自己动手建轴承试验台、设计、做调试,进行齿轮转数实验、测试及核电站反应堆研究等。也就在这时,谢友柏踏上了研究摩擦学之路。

被问及当时的情形时,谢友柏回忆道:“我们大概在1958年的时候,开始建自己的实验室,建设的第一批实验室有滑动轴承实验台、齿轮实验台等。后来滑动轴承实验台做成后,教研室的人员便都转到滑动轴承的研究上了,这也就是我们研究摩擦学最起源的因素。”

在摩擦学的研究上,谢友柏发展了原有建立在简单摩擦学系统上的系统方法,提出了摩擦学(大)系统系统工程的基本思想,构造了理论上的框架,并发表了大量的论著,归纳了摩擦学行为的三个基本规律:系统依赖性、时间依赖性和不同学科行为的耦合。

 

投身设计科学研究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谢友柏开始投入到设计科学的规律研究中,提出了设计科学的四个基本定律,论证了创新设计过程的核心,深入研究了设计中知识的流动、集成、竞争和进化,更是提出了“人类一切有目的活动,都有设计和实施两个部分。设计是人类一切有目的的活动的第一步”、“设计是知识得到应用的桥梁,设计本身就是知识的流动”等重要观点;还主持编写了《创新思维与现代设计》一书,推动了我国设计科学不断向前发展。

 

大学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最后一公里

 

任何一个学科的创新发展,都离不开优秀科研人才的培养,从1955年毕业留校,从上海到西安,从开拓摩擦学研究,到引领设计科学研究的新领域。回顾六十多年的教书生涯和科学探索历程,在谢友柏的心中,人才培养始终是最为重要的事情。

谢友柏常说:“大学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最后一公里,在这最后一公里,我们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科学精神。”尤其是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对知识的获取更加快速、便捷、均等,这对大学教育、授课方式,甚至教育评价体制都提出了新的挑战。

面对今天的科研现状,谢友柏分享了他的科研感悟:“做科学研究一定要踏踏实实,要尊重客观规律、尊重事实。一方面可以用坚强的意志、高度的热情去做研究,但是一定要冷静地尊重事实、尊重客观,得到了一些结果可以高兴,但是不能够冲昏了头脑,为什么?因为任何一个结果都要经过反复推敲,有的时候自己以为这个结果是对的,但是可能还有很多的问题。所以我觉得做科学研究的人,他既要非常热情,又要非常冷静。”

如今耄耋之年的谢友柏,几乎每天都要来到办公室,查阅资料、撰写文章,希望为设计科学的发展多贡献一份力量,为年轻一代科研人员多提供一份支持。“一个没有精神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要尊崇科学规律办事,更要有追求真理的精神。”他期待科研人员能够传承奋发创新的时代精神,在建设科技强国的道路上作出新贡献。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谢友柏院士的教育与科研人生” 的相关文章

中国为什么衰落

      一个国家由盛转衰而甚至没落,历史的例子有的是。但这些不是小国,就是那些在文化上不可以大书特书的。中国是一个例外。这不是我个人之见。老外学者朋友,一提到中国的历史,都为我们从极盛下降至极衰的这一千年摇头叹息,感到奇哉怪也。   任何国家都有上有落,...

怎样成为一位科学家?

      科学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科学必需的!  在许多人的眼里,这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了。这是因为科学和我们日常生活已经具有了密切关系。公众因为科学和科学密切有关的技术科学所享受的实实在在的益处。  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使人们能够...

日本诺贝尔奖得主箴言录

      日本在最近3年中连续涌现了4位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他们分别是化学奖得主白川英树、野依良治、田中耕一和物理学奖得主小柴昌俊。这四位科学家分别对科研与国家的关系、治学、人才与教育等领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下面是4位诺奖得主的讲话撷英,相信对人们定会大有裨益。日本已经定下目标,要...

打好基础 真才实干

      基础功,祖国文字是先锋。尤宜一丝不苟,学到尽善尽美,优读优写,字词标点准确用,莫错笔画莫混同。文字表达流畅通,更添润色简洁功。  陈国达�D�D大地构造学家。1912年1月22日生于广东新会。1980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提高教学质量的首要一环是提高基础课的教学质量。“...

治学有道 博识远见

      学习要经过自己的头脑消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多问几个为什么,切莫人云亦云;经验不等于科学,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去学习,去探索。  赵洪璋�D�D作物育种学家。1918年生于河南淇县。1955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自学能力。有些学生毕业...

爱我中华 为国献身

      伟大时代的历史使命已落到年轻一代的肩上,你们能够挑起来,而且必须挑起来。只有中华民族振兴,中国各方面的事业发扬光大了,那时你才可以在世界各国面前抬起头来;才能扪心无愧地对下一代或更下一代人说:“我们,这一代人并没有白活。”   钱钟韩――热工自动化专家。1911年6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