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学精神 > 科普播种 > 正文内容

李济生:化作夜空最亮的“星”

2020年07月07日
   

直到李济生去世,有人还是第一次听闻他的名字,“原来他就是传说中的‘牧星人’”“就是他把卫星定轨精度从千米精确到厘米”“这才是真正的明星”。

7月28日,这位和人造卫星打了一辈子交道、被称作“牧星”院士的卫星轨道动力学和卫星测控专家因病于北京逝世,享年76岁。

按照卫星测控人的说法,每一颗卫星都有一条属于自己的轨道,每一位卫星测控专家都有一套属于自己的轨道计算方法。这种方法是个人的研究成果,更是国家的核心机密。

李济生的一生,正是寻找各种最佳的计算方法,把卫星定轨精度从两公里提高到500米、100米、1米,到最后的厘米级,为中国卫星铺设了一条最精密的轨道。

上世纪70年代,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当人们陶醉于胜利的喜悦之时,27岁的李济生异乎寻常地冷静。一位老专家的问话萦绕耳际:“咱们的卫星虽然上天了,轨道也计算出来了,但有谁知道轨道精度是多少吗?”端着庆功的饺子,李济生却难以下咽。

这一天是1970年4月24日,从这天起,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自主研制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近半个世纪后,我国为了纪念航天事业成就,将这一天定为“中国航天日”。

然而,对当时的李济生而言,他更为感慨的是一年前美国“阿波罗”飞船已经登上月球。而在那前后,发达国家早已将各种应用类型的上百颗卫星送上了太空。

更为重要的是,发达国家的卫星轨道确定精度已经达到百米级,这意味着,地面计算的理论轨道与卫星在空间运行的实际轨道之间的误差,不超过100米。而刚刚起步的中国航天测控,此时连“定轨精度”的概念都没有。

李济生第一次“坐不住”了,“一定要制定出中国卫星的精密轨道计算方案!”这之后,戈壁滩上那间简陋的工房里,灯光几乎每天都亮到深夜,推导公式、编制软件、分析计算结果,李济生苦苦寻找确定轨道精度的方法。一天,一个新的想法闪过他的脑海:能否借用推算卫星周期误差的方法,来判断轨道误差?

一年攻关,李济生在“0”“1”“0”“1”的电子信号海洋中求索。最终,他开发出用卫星轨道“预报误差”的方法来确定轨道的精度,以此测定的轨道精度约为2~5公里,我国卫星定轨精度第一次有了数量概念。

1975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返回式卫星,测控观察发现,卫星近地点高度在逐渐升高。但从理论分析,卫星受到大气阻力的影响,轨道近地点高度应该是逐渐下降。

“为什么会升高?”

“一定是李济生的轨道计算出了问题。”

各种各样的议论一时间甚嚣尘上。李济生却并未理会这些。当时,他所在的西安卫星测控中心还设在一座大山里,为获取足够数据和理论依据,李济生便从北京到南京,再辗转上海,资料数据收集了一大堆,借助一台手摇计算机,开始了不分昼夜的计算。

几个月后,谜团解开了。

卫星轨道出现反常,是卫星姿态控制的喷气管产生的姿控力所致。由于只有0.7克的作用力,人们在设计时忽略了它――但就是这轻微的作用力,使卫星轨道近地点每天升高300多米!

李济生没有就此罢手。他又开发出了“按交点周期积分法”的卫星定轨方案,使我国的卫星定轨精度达到了1公里。

面对这一成功,他却又一次低下了头:这一卫星定轨精度还是远远落后于美、苏两个航天强国,“必须把卫星定轨精度提高到百米量级”。

李济生回到南京大学向专家教授求教。经过几个月的刻苦攻关,他不仅对“摄动力”有了深入的认识,而且针对各种“摄动力”对卫星轨道的影响,一一建立了动力学模型。1983年,他终于研究出名为“微分轨道改进和摄动星历表计算”的定轨方案,使卫星定轨精度达到了200米,接近了世界先进水平。

这之后又精确到100米级,按照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的说法,我国的卫星定轨精度不仅满足了当时国内卫星发射测控任务的需要,而且为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轨道基础。

然而,当得知美国的卫星定轨精度已经达到米级的消息后,李济生再一次“坐不住”了。

接下来的两年,李济生把自己“泡”在精密定轨的知识迷宫里,与枯燥的阿拉伯数字日夜相伴,忘记了星期天、节假日,甚至连封家信也顾不上写。

有人说,两年时间,李济生掌握了别人至少用4年时间才能掌握的知识。又过了四五年,一个令圈内人士震惊的消息爆了出来:属于中国的新精密定轨方案大获成功,卫星定轨精度从百米提高到十米量级,如果装备先进的测轨设备,还可以达到1米。

这一年是1991年。那时的中国,还没有“神舟”飞船、“天宫”实验室,但这项成果的诞生,已经为“神舟”的出世“找”到了太空轨道,为此后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奠定了重要技术基础。而这项成果的最大贡献者,正是李济生。

两年后,中国科学院、国防科工委、航天工业总公司联合对这一成果进行国家级鉴定,一致认为:这项成果建立了我国卫星测控精密定轨系统,技术水平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如今,这位总是“坐不住”、不断致力于“关键核心技术攻克”的院士走了,化作夜空中最亮的“星”。他曾经说:“我是踩着众人的肩膀一步一步上来的,我国航天测控事业要赢得新世纪,就要培养一大批年轻人,我愿用自己的肩膀为年轻人搭建起攀登的云梯。”

一个很容易被忽略的细节是,李济生那项引以为傲的“国际先进成果”,正是他带着两个年轻人做出来的,没日没夜,一干就是4年多。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李济生:化作夜空最亮的“星”” 的相关文章

呼唤中国科学的原创性

    2002年8月,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我国迎来的第一次数学家大会,会上云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大数学家。这次大会把菲尔茨奖�D�D数学界的诺贝尔奖�D�D授予了法国数学家洛朗・拉佛阁和俄罗斯数学家弗拉基米・沃沃斯基。中国的数学家虽然也很想获此殊荣,但终未能如愿,因为菲...

中国为什么衰落

      一个国家由盛转衰而甚至没落,历史的例子有的是。但这些不是小国,就是那些在文化上不可以大书特书的。中国是一个例外。这不是我个人之见。老外学者朋友,一提到中国的历史,都为我们从极盛下降至极衰的这一千年摇头叹息,感到奇哉怪也。   任何国家都有上有落,...

怎样成为一位科学家?

      科学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科学必需的!  在许多人的眼里,这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了。这是因为科学和我们日常生活已经具有了密切关系。公众因为科学和科学密切有关的技术科学所享受的实实在在的益处。  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使人们能够...

日本诺贝尔奖得主箴言录

      日本在最近3年中连续涌现了4位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他们分别是化学奖得主白川英树、野依良治、田中耕一和物理学奖得主小柴昌俊。这四位科学家分别对科研与国家的关系、治学、人才与教育等领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下面是4位诺奖得主的讲话撷英,相信对人们定会大有裨益。日本已经定下目标,要...

打好基础 真才实干

      基础功,祖国文字是先锋。尤宜一丝不苟,学到尽善尽美,优读优写,字词标点准确用,莫错笔画莫混同。文字表达流畅通,更添润色简洁功。  陈国达�D�D大地构造学家。1912年1月22日生于广东新会。1980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提高教学质量的首要一环是提高基础课的教学质量。“...

治学有道 博识远见

      学习要经过自己的头脑消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多问几个为什么,切莫人云亦云;经验不等于科学,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去学习,去探索。  赵洪璋�D�D作物育种学家。1918年生于河南淇县。1955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自学能力。有些学生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