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学精神 > 科普播种 > 正文内容

嫦娥五号“挖土”归来,闪耀自立自强信心

2021年02月17日
   

北京时间2020年12月17日凌晨,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零下20摄氏度的寒冷中,人们用火热的心情迎接一位熟悉的“天外来客”。经历23天惊心动魄的太空之旅,嫦娥五号怀揣来自月球的岩石和土壤返回地球。这是一趟满载而归的科学探索,也是一次智慧与勇气兼备的无畏探险。

 

历史将使命赋予嫦娥五号,嫦娥五号也不负众望。接过中国人探月梦想的接力棒,嫦娥五号实现了地外天体采样、起飞和月球轨道交会对接等中国航天史上的多个“首次”,收获了研究月球乃至太阳系行星的宝贵科学样品,也奏响了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探月三步走的终章强音。嫦娥五号代表人类时隔40多年后再次完成月球“挖土”的壮举,点亮着航天人无数个不眠之夜,折射出中国创新的熠熠星辉,也激荡起每一个中国人内心油然而生的自豪情愫。

 

嫦娥五号的每一步都标注着攻坚克难的勇气。嫦娥五号全身都充满亮点,但这些亮点在成功之前都是难点和挑战。如此复杂困难的太空探索计划,即便目标是带回2公斤月球样品,但毫无疑问带回样品就已是成功。发射升空,抵达月球,采集月球物质,由月面点火起飞,再从月球轨道返回地球……20余天里,嫦娥五号的每一步都牵动人心,每一个动作又让人击节喝彩。当科学家接过装有月球样品的容器,里面还盛放有渴求探秘的好奇心和敢于探索的雄心壮志,支撑着嫦娥五号突破一道道关卡。

 

嫦娥五号每一次爬坡过坎,都凝注着航天人的智慧结晶。发射场“90后”指挥员喊出清脆口令,长征五号大火箭拔地而起,背后是无数次的演练。在38万公里之遥“目睹”月球轨道交会对接,地面支持团队“观棋不语”,实则早已为航天器研发出激光雷达、微波雷达等智能导航设备。而作为国内迄今最为复杂的航天器之一,嫦娥五号探测器更是倾尽了技术团队的创新心血。创新是对创新者的最大褒奖。嫦娥五号实现探月工程“绕、落、回”中“回”的一环,意味着我国掌握了无人月球探测的最主要基本技术,为未来建造月球科研站、载人登月乃至登上火星的设想打下坚实的基石。这些航天技术能力的满满收获,同时也是向航天强国迈进的铿锵足音。

 

科技自立自强的旋律最为动听。嫦娥五号代表着中国航天自主创新道路的新成就,是我国1970年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进入太空时代50年来又一段动人节拍。人们惊叹,来自月球的小小石头却能够代表一个国家科技进步的程度。同样,嫦娥五号在月球上展开重仅12克的五星红旗,这一抹闪耀月面的“中国红”,也映照出科技底气。走过64年的中国航天用实践证明,只有通过独立自主的探索攻关,才有可能书写下北斗、嫦娥、神舟、天宫、天问这一个个响亮而提气的名字。

 

探索浩瀚宇宙是共同梦想,和平利用太空是共同理念。从人类航天史的角度审视,中国的月球、火星乃至更远的行星探测计划,都是地球文明向外太空探索乐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如同中国探月科学家所说,探索月球和地外天体是人类共同的使命,由人类的探索天性和科技进步所驱动,也同时推动着科技发展,激励人类为共同的梦想向着星辰大海扬帆远行。秉持科技自立自强的信心,我们会谱写出更加壮美的乐章。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嫦娥五号“挖土”归来,闪耀自立自强信心” 的相关文章

呼唤中国科学的原创性

    2002年8月,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我国迎来的第一次数学家大会,会上云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大数学家。这次大会把菲尔茨奖�D�D数学界的诺贝尔奖�D�D授予了法国数学家洛朗・拉佛阁和俄罗斯数学家弗拉基米・沃沃斯基。中国的数学家虽然也很想获此殊荣,但终未能如愿,因为菲...

中国为什么衰落

      一个国家由盛转衰而甚至没落,历史的例子有的是。但这些不是小国,就是那些在文化上不可以大书特书的。中国是一个例外。这不是我个人之见。老外学者朋友,一提到中国的历史,都为我们从极盛下降至极衰的这一千年摇头叹息,感到奇哉怪也。   任何国家都有上有落,...

怎样成为一位科学家?

      科学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科学必需的!  在许多人的眼里,这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了。这是因为科学和我们日常生活已经具有了密切关系。公众因为科学和科学密切有关的技术科学所享受的实实在在的益处。  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使人们能够...

打好基础 真才实干

      基础功,祖国文字是先锋。尤宜一丝不苟,学到尽善尽美,优读优写,字词标点准确用,莫错笔画莫混同。文字表达流畅通,更添润色简洁功。  陈国达�D�D大地构造学家。1912年1月22日生于广东新会。1980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提高教学质量的首要一环是提高基础课的教学质量。“...

治学有道 博识远见

      学习要经过自己的头脑消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多问几个为什么,切莫人云亦云;经验不等于科学,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去学习,去探索。  赵洪璋�D�D作物育种学家。1918年生于河南淇县。1955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自学能力。有些学生毕业...

培养人才 组建梯队

      提高民族素质……是全方位的,既包括智慧因素,更包括道德因素。人格正是智慧与道德的统一体,培养中华民族特别是青年一代的完善人格是我们科教工作者共同的任务,而且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任务。  路甬祥�D�D流体传动与控制专家。1942年4月28日生于浙江慈溪。1991年中国科学院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