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学精神 > 科普播种 > 正文内容

王淦昌:科学无国界 科学家有祖国

2021年03月04日
   

王淦昌,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科学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世界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理论和研究的创始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1907年,王淦昌出生在江苏常熟一个小镇家庭,他父亲是当地有名的医生,按理说,他的童年本该无忧无虑的,可命运并不喜欢按常理出牌。

在王淦昌4岁的时候,父亲因病去世,屋漏偏逢连夜雨,船破又遇顶头风,9年之后,他母亲也因病离开了这个人间,13岁的王淦昌一下子便成了孤儿,只能去跟外婆生活。

本是无忧无虑的年纪,可为了生活,王淦昌逼不得已做了一名放羊娃,好在,他的外婆――这个封建社会下的小脚妇人,居然十分有远见地跟他说:

“作为一个爱国学生,一腔热血,该洒向何处?”

就这样,王淦昌在外婆的大力支持下,一路从小学读到大学,还十分争气地考上了清华。然而,那时的中国积贫积弱,北洋政府更是软弱无能,当八国列强向中国提出不合理要求、践踏中国主权的时候,北洋政府更是低头不敢说话。

1926年3月12日,日本军舰侵入中国内河,遭到大沽口中国驻军的阻击。英、美、日等八国借所谓“大沽口”事件,向中国政府发出最后通牒,北京高校师生对此十分愤慨,云集四五千人集会游行。然而卖国的段祺瑞政府下令开枪,一批请愿的学生被打死在执行政府门前。

王淦昌抬头一看,女师大的同学倒成了一片,他自己也是全身是血,他看着一个个同学被全副武装的军警打死却是无能为力,王淦昌愤怒的喊道:“作为一个爱国学生,一腔热血,该洒向何处?”

当晚,王淦昌死里逃生,和几个同学来到叶企孙老师家里,讲述着白天的广场血案,当他讲到“我身边的同学倒下,血溅我的衣服”时,叶老师激动地盯着他们严厉的说道:

“谁叫你们去的?你们明白自己的使命吗?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为什么会挨打?为什么会落后?你们明白吗?如果我们的国家有大唐帝国那般的强盛,在这个世界上谁敢欺辱我们?”

“一个国家与一个人一样,弱肉强食是亘古不变的法则,要想我们的国家不遭受外国人的凌辱,就只有靠科学!只有科学,才能拯救我们的民族!”

说完这段话,这位培养了十几位“两弹一星”、50多位新中国院士的七尺男儿,一下子也泪流满面。老师的一席话,让王淦昌尤如当头一棒,醍醐灌顶、豁然开朗,光靠拳头是不能强国的,在彼时中国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那个夜晚,王淦昌咬牙切齿地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献身科学!”

从清华大学毕业后,王淦昌仍不满足,因为他知道最先进的科研成果都在大洋彼岸的国外,于是他便去考了江苏省的官办留学生,到了德国柏林去留学。在柏林大学,王淦昌跟从了一位名师――德国著名的实验物理学家――迈特纳,王淦昌是她唯一的一位中国学生。

在迈特纳教授手下学习时,王淦昌第一次错过了诺贝尔奖。在一个物理研讨会上,有人用实验证明:用钋的α粒子射到铍7中,会产生一种穿透力很强的射线,他们计算后认为,这是高能量的γ射线。可24岁的王淦昌却觉得这个结论不正确,他还提出了实验的改进方案,并坚信通过这样的方法,一定能找到正确的结论。当他去找迈特纳时,却被拒绝了。第二次去找,同样被拒绝,迈特纳让他赶快完成学校布置的实验,没办法,王淦昌只好放弃了。两年后,一个英国人找到了中子,还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所用的方法,正是王淦昌当年提出的那个设想。迈特纳知道此事后,亲自向王淦昌道歉,王淦昌只是笑着说道:“只怪自己不够坚持!

1934年,王淦昌拿到了柏林大学的博士学位后,他心里的第一个想法便是:“我要回国!”德国的科学家同僚们都劝他说:“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中国很落后,没有你需要的科学研究条件,你又何必回去呢?你的能力这么强,只有留在这里,才有你的发展空间,才有你享之不尽的荣华富贵。”可王淦昌却毅然的拒绝道:“科学虽然没有国界,但科学家却是有国界的,身为中国人,我的祖国正在蒙冤受难,我要回去为她服务!”王先生从踏出国门的那一天起,就从来没有忘记自己身上的使命,从来没有想过不回国――纵使他国给的诱惑是那么的大,他也不为所动,先生这是一种多么崇高伟大的爱国之情啊!

回国意念已决,他拜别恩师和同学后,便马上远渡重洋、不远万里的回到了祖国――一个他日夜思念、魂牵梦萦的母亲怀抱!在德国四年,临走时,王淦昌什么都不要,除了一些有用的笔记和学习资料外,另外还悄悄带走了一样东西――镭,全亚洲唯一的一块镭。

 

为国建言树丰碑

 

1960年,王淦昌奉命回国,在第二机械工业部(简称二机部)部长刘杰的办公室里,钱三强正在等着他,见到王淦昌后,刘杰开始传达周总理的口信:

“王教授……我们想请你参与和领导研制原子弹!”

“现在有人卡我们,说我们离开他们的援助,10年、20年也休想制造出原子弹来,因此我们要为祖国争一口气……”

“这件事情要绝对保密,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一旦投身其中,恐怕就要从此告别基本粒子的研究工作,您的意见如何?”

刘部长问完后,便和钱三强一起紧张地看着王淦昌,听完刘杰一连串的问话,王淦昌只是沉默了一会,随即便仰起头、异常坚定的朗声道:

“我愿以身许国!”就是这六个字,说的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在许多人一辈子都梦寐以求的诺贝尔奖这个巨大诱惑面前――如果能够继续在原来的科研领域里工作,王淦昌很有可能叩开诺贝尔奖大门的,然而为了中国能造出原子弹和氢弹,为了给中国人争这一口气,王淦昌说放下就放下了。这,不仅仅是一种奉献精神,也是一种气度,更是一种风骨,一种让人不得不肃然起敬的高亮风骨!

从那一天起,世界物理学界大名鼎鼎的王淦昌教授便突然消失了,他改名为王京,离开了家乡和亲人,奔赴到祖国需要他的地方去工作了,并从此隐姓埋名了17年。

早期的爆轰试验是在长城脚下进行的,一年之内要在野外进行上千次的爆轰试验,他和其他科技专家们一起冒着生命危险、冒着弥漫的风沙做着各种各样的爆轰物理试验,他们爬过长城脚下崎岖的山路,住过古烽火台前简陋的营寨。

一年后,年近花甲的王淦昌又带着一批无名英雄来到海报3000多米、人迹罕至的青海高原,进行着缩小比例的聚合爆轰试验和点火装置测试。能联系到他的只有一个神秘的信箱代号,每当他的子女们问起:“爸爸在哪儿?”妻子总是这样回答:“爸爸在信箱里,在那个水烧不开,馒头蒸不熟,年轻人走快了都要喘气的地方!”

 

“只有科学,才能拯救我们的民族!”

 

恩师叶老师的话,他一直都没有忘记,王淦昌希望属于中国的核武器,能快一点再快一点的研制出来,他到广州开会时,陈毅还握着他的手急切的问道:“老王,你那个东西什么时候能响?”王淦昌信心满满地答道:“再过一年!”陈毅高兴地说道:“好,有了这个,我这个外交部长腰杆就更硬了!”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在大西北的戈壁滩上,一朵美丽的蘑菇云腾空而起,这是一朵惊艳了整个世界的蘑菇云――我们的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

1967年6月17日,又传来一声惊动世界的巨响――我们的第一颗氢弹也成功爆炸。

从此,中国的腰杆才真正挺了起来,它们就是中国的巨大屏障和依仗,我们再也不用担心外国人来犯了,我们终于可以放心大力去发展经济了。

1978年7月,王淦昌告别了17年隐姓埋名的生活,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原子能研究所(原子能院前身)并担任所长。有一年除夕夜,王淦昌和他的学生邓稼先在帐篷里饮酒,邓稼先说道:“叫了王京同志十几年,叫一次王淦昌同志吧!”话音刚落,两人便抱头痛哭起来……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王淦昌:科学无国界 科学家有祖国” 的相关文章

中国为什么衰落

      一个国家由盛转衰而甚至没落,历史的例子有的是。但这些不是小国,就是那些在文化上不可以大书特书的。中国是一个例外。这不是我个人之见。老外学者朋友,一提到中国的历史,都为我们从极盛下降至极衰的这一千年摇头叹息,感到奇哉怪也。   任何国家都有上有落,...

日本诺贝尔奖得主箴言录

      日本在最近3年中连续涌现了4位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他们分别是化学奖得主白川英树、野依良治、田中耕一和物理学奖得主小柴昌俊。这四位科学家分别对科研与国家的关系、治学、人才与教育等领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下面是4位诺奖得主的讲话撷英,相信对人们定会大有裨益。日本已经定下目标,要...

打好基础 真才实干

      基础功,祖国文字是先锋。尤宜一丝不苟,学到尽善尽美,优读优写,字词标点准确用,莫错笔画莫混同。文字表达流畅通,更添润色简洁功。  陈国达�D�D大地构造学家。1912年1月22日生于广东新会。1980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提高教学质量的首要一环是提高基础课的教学质量。“...

月球资源与月球勘探

      月球是地球惟一的天然卫星、离地球最近的天体,表面保存着自46亿年前形成以来至31亿年以前的地质活动记录,对人们认识地球、太阳系以至整个宇宙的起源和演化历史有重要意义,可以说月球是研究地球起源与演化的最佳“标本”。   一、月球:巨大的资源宝库  ...

“神舟”滋养中国人的科学精神

  我们不会错失“太空时代”    主持人(记者诸巍 陈瑜):中国人梦想飞翔太空实在太久了,传说中有“嫦娥奔月”,敦煌壁画里有“飞天神女”,中国科技馆陈列着明朝幻想家万户试图乘“火箭”升空的画像。终于,我们成功了。然而在一片喜悦中,除却科技的进步、国家的强盛,我们似乎可以想得更远。...

我们对待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

  现在高谈“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的人,往往没有共同的标准做讨论的基础,故只能做文字上或表面上的争论,而不能有根本的了解。我想提出几个基本观念来做讨论的标准。   第一,文明(Ovilization )是一个民族应付他的环境的总成绩。   第二,文化(Clture)是一种文明所形成的生活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