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学精神 > 科普播种 > 正文内容

“两弹一星”元勋 白族科学家王希季喜迎百岁华诞

2021年03月12日
 

王希季祖籍云南省大理市上末村,白族,中共党员。1921年7月26日,王希季出生于昆明,按照白族人的传统,今天是这位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的功勋科学家的百岁诞辰。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驻京联络处,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学会,在京白族及大理乡亲联谊会联名向王希季院士致信贺寿。

王希季在兄弟7人中排行老三,父亲是一位在省城昆明经商的成功的白族商人,为王希季提供了良好的教育条件。初中毕业前夕,王希季因健康原因休了半年学,病刚刚好就参加昆明市的会考,获得了全市第一名的好成绩。王希季的父亲希望他学门手艺,将来能够自立。于是他便进了昆华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原云南工学院前身之一部)。

读了一年后,刚好遇到因抗战西迁昆明的西南联合大学招生,他便去参加西南联大的入学考试,被西南联大机械系录取,于1942年毕业。大学毕业时,正值中国抗战的关键时期,王希季便进了一家兵工厂。几年兵工厂生活,使他看到了一个严酷的事实:中国的工业太落后。于是他抱着“工业救国”的理想,于1947年考入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攻读动力和燃料专业。

1949年10月,正当王希季正准备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时,传来了新中国成立的喜讯。他很快找到了留美科学工作者协会,要求立即回国参与新中国的建设。

当时美国政府为了阻止中国留学生回国,提出了许多优厚条件。而回国的留学生,在国内每人只能优待300公斤小米。不少同学都劝他读完博士再回去,有的甚至劝他干脆就留在美国。但他考虑到自己留学的目的本来就是为了拯救自己的祖国,新中国成立了,自然应该回国效力。于是,在留美科协的帮助下,1950年春天,他率先踏上了“克里弗兰总统号”商船回到中国。王希季回国后,先在大连工学院担任副教授,后又任上海交通大学和上海科技大学教授。

王希季是中国第一枚探空火箭"T-7M"项目的技术负责人。但难以置信的是:这位把中国第一枚火箭搞上天的人,在受命研制火箭之前,从来没有接触过任何这方面的知识,他只是一位搞热电厂发电的专家。1958年11月,时任上海交通大学工程力学系副教授的王希季被上级安排到一个秘密单位报到。去了之后才知道,这个上海机电设计院是要做运载火箭,发射人造卫星。是一个当时保密非常严格的单位。把卫星送上天上去,和在火力发电厂发电给大家用,可以说完全两个不同的领域。

王希季曾在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攻读动力和燃料专业,对于自己1958年接受的这项新任务,王希季起初心里并没有底,当时没有火箭方面的专业知识,没有技术资料,没有任何国际援助,王希季手下带领的只是一批缺乏技术背景,平均年龄只有21岁的年轻人。有时碰到一些连自己都没接触过的新东西,王希季常常是头一天晚上啃书本,第二天就给大家上课传授。在许多基本条件都不具备的情况下,王希季他们土法上马,没有电子计算机,他们就用手摇计算器,有时甚至干脆就拨算盘珠子,很多数据都是靠人力计算出来的。在王希季的主持下,半年后中国第一枚探空火箭T7M研制、总装完毕。经历了第一次的发射失败,王希季总结经验后再次上阵,1960年2月19日16时47分,第二枚"T-7M"发射试验成功。这次试验成功,是中国自行发展火箭技术取得的第一个实践意义的成果。

火箭发射试验困难重重,王希季他们的“指挥所”是用麻袋堆积而成的,里面既没有步话机也没有电话,指挥得靠扯着嗓子大声喊叫,并要借助挥舞手势。自动跟踪火箭的仪器也没有,测试人员用的是需要几个人手把着才能旋转的人工天线。电力没有,向附近的部队借了一个50千瓦的发电机在发电。加注条件也不是挺好,所以加注燃料是用自行车打气筒打到里面,到了一定压力,然后打开加上去的。条件虽然艰苦,但每一个步骤在事先都经过了精心设计,有图纸,有计算,有程序,也有口令。整个工程上的走一步都是计划好的,计算好的,安排好的。T-7M的飞行高度是8公里,半年后T7研制出来,飞行高度60公里。T7之后就是T7A,T7A就不是60公里了,而是130多公里。T7A之后发展,探空火箭发展到高度320公里。这以后,王希季又带领助手相继研制成功了“和平2导”、“和平6号”固体燃料气象火箭;“T-TA(S1)”、“T-TA(S2)”生物试验火箭,将大白鼠和小狗豹豹、珊珊先后送上蓝天,又安然无恙地返回地面,使中国在宇宙生物领域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

王希季是我国空间事业的开拓者之一,是我国早期从事火箭技术研究的组织者之一。数十年来主要从事空间技术的研究开发和航天型号的研制工作,曾主持我国第一枚液体推进剂探空火箭、气象火箭、生物火箭、取样火箭的研制工作。他创造性地把我国探空火箭技术和导弹技术结合起来,提出了我国第一枚卫星运载火箭的技术方案;主持了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是我国返回式卫星的技术带头人。他首先提出了“空间资源”、“空间基础设施”、“空间疆域”等新概念。在他主持下,大量采用新技术并突破一系列技术难关,使我国卫星返回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为全世界仅有的掌握此项高技术的三个国家之一。中国发射的返回式卫星总成功率95.65%,属世界先进水平。在返回式卫星的重大成就中,王希季起着关键和主要作用。1987年,他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王希季是中国功勋卓著的航天技术专家。长期以来,他兢兢业业地工作在这条战线上,为开拓和发展中国空间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有人说我一次又一次地充当开路先锋,其实我并无过人的胆识,只不过是对认定该做的事情不惜承担风险罢了。”王希季如是说。

王希季不仅工作勤奋,而且学习、读书和写作也十分勤奋。在上海交通大学任教授时,与钟芳教授合著出版了《船舶汽轮机原理与热计算》一书;在上海机电设计院和七机部院所时,主编和参与写作出版了《航天器进入与返回技术》一书,撰写了《太空・地球・人类》一书中的"空间资源的开发"部分;发表论文十多篇。他的论文在空间科学界有相当的影响,中外同行和读者评价甚高。

1982年,王希季荣立航天工业部一等功,1985年和1990年两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999年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两弹一星”元勋 白族科学家王希季喜迎百岁华诞” 的相关文章

呼唤中国科学的原创性

    2002年8月,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我国迎来的第一次数学家大会,会上云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大数学家。这次大会把菲尔茨奖�D�D数学界的诺贝尔奖�D�D授予了法国数学家洛朗・拉佛阁和俄罗斯数学家弗拉基米・沃沃斯基。中国的数学家虽然也很想获此殊荣,但终未能如愿,因为菲...

中国为什么衰落

      一个国家由盛转衰而甚至没落,历史的例子有的是。但这些不是小国,就是那些在文化上不可以大书特书的。中国是一个例外。这不是我个人之见。老外学者朋友,一提到中国的历史,都为我们从极盛下降至极衰的这一千年摇头叹息,感到奇哉怪也。   任何国家都有上有落,...

怎样成为一位科学家?

      科学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科学必需的!  在许多人的眼里,这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了。这是因为科学和我们日常生活已经具有了密切关系。公众因为科学和科学密切有关的技术科学所享受的实实在在的益处。  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使人们能够...

日本诺贝尔奖得主箴言录

      日本在最近3年中连续涌现了4位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他们分别是化学奖得主白川英树、野依良治、田中耕一和物理学奖得主小柴昌俊。这四位科学家分别对科研与国家的关系、治学、人才与教育等领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下面是4位诺奖得主的讲话撷英,相信对人们定会大有裨益。日本已经定下目标,要...

打好基础 真才实干

      基础功,祖国文字是先锋。尤宜一丝不苟,学到尽善尽美,优读优写,字词标点准确用,莫错笔画莫混同。文字表达流畅通,更添润色简洁功。  陈国达�D�D大地构造学家。1912年1月22日生于广东新会。1980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提高教学质量的首要一环是提高基础课的教学质量。“...

治学有道 博识远见

      学习要经过自己的头脑消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多问几个为什么,切莫人云亦云;经验不等于科学,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去学习,去探索。  赵洪璋�D�D作物育种学家。1918年生于河南淇县。1955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自学能力。有些学生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