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学精神 > 科普播种 > 正文内容

“两弹一星”元勋王希季,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首任总设计师

2021年03月12日
   

今天我们邀请军史专家董保存继续为您讲述“两弹一星”元勋的故事。

王希季,中国卫星和卫星返回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第一枚探空火箭的技术负责人、中国第一枚卫星运载火箭总体方案设计者、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首任总设计师,为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被授予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董保存:“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王希季院士有着很多传奇的故事。他上小学时,数学成绩就相当出色,1938年他初中毕业,正赶上西南联大在昆明招生考试,他抱着去试一试的想法,结果直接就考上了。

1942年,王希季大学毕业,恰逢当时有一次公费留学的考试,他又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在那里顺利地完成学业,拿到了动力专业和燃料专业的硕士学位。

新中国成立前夕,因为两张照片,让王希季下定决心回到祖国。其中一张是解放上海之后,人民解放军露宿上海街头的照片。王希季晚年时,曾经回忆说:

我原来在国内的时候,正赶上军阀混战,我是第一次看到这样一张照片,有军队为了老百姓,可以在屋檐下过夜,这样的军队是真正为老百姓服务的军队,为老百姓的幸福而存在的一支队伍。

就这样他毅然放弃了国外良好的学术环境,和一批中国留学生一起登上“克利夫兰总统号” 轮船回到了祖国。

1958年,组织决定调王希季进入上海机电设计院工作,专门负责研制发射人造卫星的运载火箭的任务。在一次采访中,王希季回忆说:

到了那边我才知道是要从事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虽然我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这方面的工作,但因为感觉到这是国家的需要,我一定要服从组织安排。

董保存:当时,整个西方国家对新中国实施全面经济封锁。王希季等人只能依靠自己掌握的知识,千方百计地搜集资料,废寝忘食地研读那些并不熟悉的科学论著。在边“恶补”知识、边研究的情况下,他们开始了中国的火箭试验。

他们最先设计出两种型号的火箭,虽然完成了设计、制作和组装,但因为有些指标不过关,只能被迫放弃。面对这种挫折,王希季向组织提了一个建议,就是从实际出发,以技术难度较小的无控制探空火箭为突破口,循序渐进地创造条件,到适当的时候再开始运载火箭的研制。他这个建议很快被上级采纳。

当时国家没有钱,无论是设计还是试验,条件都非常简陋。火箭发动机试车会产生高压气、有毒气体、高温火焰,因此试车台必须有防爆、防毒和防火的措施。王希季和他的团队在江湾机场把一个废碉堡改装成火箭发动机的试车台。在寒冬腊月,科技人员用水和泥、搬砖头、抬石头,全部当起泥瓦匠,用很短的时间,就建起了一个防爆、防毒、防火的发动机试车台。

1960年2月19日下午,这枚完全由王希季等科研人员设计、研制的液体推进剂探空火箭成功发射,虽然它的飞行高度只有八公里,却在我国的航天史上有着里程碑的意义,标志着我国走出地球,奔向太空的征程,迈出特别关键的一步。

在研制探空火箭的过程中,王希季带领团队闯过了一道又一道的难关,积累了宝贵的数据和经验,为研制运载火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王希季在采访中回忆说,他们在一次次的研究实验中总结出了“火箭研究制造要符合中国国情”的经验。

火箭研制,必须要适合于中国的环境。那个时候,我们与其他国家基本没什么交往,完全要靠自力更生。那么如果社会上的工业、产品、资金这些环境不行的话,那你不结合国情就不行,根据这些情况,我们觉得首先要飞得上去。

董保存:完成研制探空火箭的任务后,又一项充满挑战性的工作找到了王希季。要他负责主持中国第一个卫星运载火箭“长征一号”总体方案的论证和设计。为了能够提出一个适合中国国情的、切实可行的一个技术方案,他做了大量的调查,了解现有的技术力量和所支持的设计参数。在全面考虑空间、地面、材料、技术等方面的基础上,王希季创造性地将导弹技术与探空火箭技术相结合,液体的推进剂火箭和固体的推进剂火箭相结合,提出了一个既能够达到足够的运载能力,又可以节省许多研制经费,时间上也能够满足发射卫星进度要求的技术方案。运用这个方案研制成功的火箭,就是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一个型号――“长征一号”。

完成研制“长征一号”的工作任务后,王希季又全力投入到研制第一个返回式卫星的工作中。当时,返回卫星研制难度之大,令很多人望而却步。王希季带领研究团队制订了几个设计方案。经过一次又一次地争论、讨论,他们最后确定了充分利用“长征二号”运载火箭能力,采用弹道式返回方式,由返回舱和仪器舱组成大返回舱的方案。

这个方案几十年来一直是我国返回式卫星的基本方案。由这个基本方案逐步形成的返回式卫星系列,也是我国使用公共平台最成功、研制周期最短、成本最低、发射数量最多、成功率最高的卫星系列。

1975年11月26日上午,返回式卫星顺利升空。人们都沉浸在试验成功的喜悦中,王希季却提着行李赶到了卫星测控中心,因为他觉得这个任务没完成,他还要等待那颗卫星返回地面。三天以后,当天空中出现那顶红白相间的降落伞的时候,王希季已经是三天没有合眼了。

由于王希季在“长征一号”和返回式卫星研制中作出的突出贡献,他两次获评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后来,为了肯定他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研制当中发挥的奠基性作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王希季“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王希季曾经说过:“这些事情我们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一是靠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优越性,二是靠‘两弹一星’精神。”王希季身体力行地践行、锻造了“两弹一星”精神,新时代中国的青年人就应该用这种精神来对待工作,为国防事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以此告慰老一辈航天英雄。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两弹一星”元勋王希季,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首任总设计师” 的相关文章

呼唤中国科学的原创性

    2002年8月,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我国迎来的第一次数学家大会,会上云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大数学家。这次大会把菲尔茨奖�D�D数学界的诺贝尔奖�D�D授予了法国数学家洛朗・拉佛阁和俄罗斯数学家弗拉基米・沃沃斯基。中国的数学家虽然也很想获此殊荣,但终未能如愿,因为菲...

中国为什么衰落

      一个国家由盛转衰而甚至没落,历史的例子有的是。但这些不是小国,就是那些在文化上不可以大书特书的。中国是一个例外。这不是我个人之见。老外学者朋友,一提到中国的历史,都为我们从极盛下降至极衰的这一千年摇头叹息,感到奇哉怪也。   任何国家都有上有落,...

怎样成为一位科学家?

      科学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科学必需的!  在许多人的眼里,这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了。这是因为科学和我们日常生活已经具有了密切关系。公众因为科学和科学密切有关的技术科学所享受的实实在在的益处。  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使人们能够...

日本诺贝尔奖得主箴言录

      日本在最近3年中连续涌现了4位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他们分别是化学奖得主白川英树、野依良治、田中耕一和物理学奖得主小柴昌俊。这四位科学家分别对科研与国家的关系、治学、人才与教育等领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下面是4位诺奖得主的讲话撷英,相信对人们定会大有裨益。日本已经定下目标,要...

打好基础 真才实干

      基础功,祖国文字是先锋。尤宜一丝不苟,学到尽善尽美,优读优写,字词标点准确用,莫错笔画莫混同。文字表达流畅通,更添润色简洁功。  陈国达�D�D大地构造学家。1912年1月22日生于广东新会。1980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提高教学质量的首要一环是提高基础课的教学质量。“...

治学有道 博识远见

      学习要经过自己的头脑消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多问几个为什么,切莫人云亦云;经验不等于科学,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去学习,去探索。  赵洪璋�D�D作物育种学家。1918年生于河南淇县。1955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自学能力。有些学生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