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学精神 > 科普播种 > 正文内容

中国核医学之父王世真院士:核放射成救人金钥匙

2024年04月27日
 

 

世界上最早参与研究放射性核素的科学家之一、中国核医学之父王世真逝世一年多了。他所开创的中国核医学综合实力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成为亚洲核医学领域的领跑者。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馆藏基地负责人吕瑞花轻轻翻开王先生的学术笔记和其他手稿资料,“1976年至1985年全国原子医学科学研究规划草案”“中国的核医学”……这些发黄的资料和手稿似乎想告诉后人,长达四分之三个世纪的学术生涯中,他领导合成了近200种放射性药物及生物医学所需的示踪剂,创建和推广了多项创新性核医学技术,产生了大量的原创性研究成果。

 

从无到有,开创中国核医学事业

 

提起核放射,不少人闻之色变。而我国著名生物化学家、核医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王世真的“核世界”里,放射性不再是危及人类生命的代名词,而是一把济世救人的“金钥匙”。

核医学就是运用核技术来诊断、治疗和研究疾病的一门科学。对于普通人来说,知道PET、SPECT、甲功仪、肾图仪、放射性活度计以及用于放射性治疗的伽玛刀、后装治疗机、模拟定位机、直线加速器等设备,就不难明白核医学在现代医学中的重要地位。

1951年,王世真冲破重重阻碍回国,被聘为北京协和医学院生化系副教授。由于他执意回国,夫人在美国遭到了软禁,后来辗转从芬兰坐船才回到国内与他团聚。那时,他在核医学这个专业领域已经才华初露。短短两年间,他与同事合成了世界上最早的一批放射性标记化合物。

在此之前,1946年王世真到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学习药理学,半年后转入美国衣阿华大学化学系。在衣阿华大学放射性研究所,王世真用核素示踪方法,成功标记了碳十四甲状腺素和碳十四门冬氨酸,其合成方法至今收藏在美国的国家档案局。

在此之后的半个多世纪里,王世真忘我投身于我国核医学事业。

1956年,我国制定了12年科学远景发展规划,同位素在医学中的应用被列为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之一,王世真亲手制定了这个项目的实施规划。

同位素技术是核医学的核心内容,创办同位素应用训练班是我国核医学发展的第一步。王世真创办的1956年至1957年同位素应用训练班里,诞生了我国第一批放射性同位素测试仪,研制出了我国第一批放射性标记物,完成了我国第一批显影实验,培养了我国第一批从事核医学研究的专业人员。

王世真在北京协和医学院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同位素中心实验室,第一个将同位素应用于人体,而首位勇敢的被试者就是他自己。

经过60多年的发展和建设,目前我国县级及以上医院普遍设立了核医学科,总体规模达几千家,拥有数千台大型核医学设备,300多台国际顶尖的PET设备,逾万名资深技术专家。从北上广深到偏远山区,不计其数的患者享受到核医学的益处。近年来,我国开始为部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输出核医学人才。

 

两件成果“很容易”却足以名垂青史

 

这里稍稍讲一讲在中国首次合成杀虫剂DDT、首次合成抗肺结核的特效药雷米封的事。这都是王世真的妙手偶得。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刚刚获得清华大学学士学位的王世真开始了颠沛流离的战乱生活。在著名化学家袁翰青的推荐下,王世真来到贵阳医学院任教。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王世真加入了由北京协和医学院一批爱国专家组成的战时卫生人员训练所,担任化学组主任。

那时中国抗日部队的卫生条件极差,时刻受到暴发斑疹、伤寒等流行病的威胁。从留学德国的一个哥哥的一封来信中,王世真知道德国军队使用的新杀虫剂DDT(双对氯苯基三氯乙烷)的化学结构,他马上动手合成,不久就向抗日军队提供了DDT杀虫剂,成为我国首次合成DDT杀虫剂的科学家。

1951年从美国回国后不久,他又在中国首次合成抗肺结核的特效药雷米封。

“清华有一个教授,在芝加哥教书,写了封信给张龙翔……张龙翔就是过去北大校长,也是我同班的同学……就告诉他,说结核病现在有特效药,叫雷米封。张龙翔就把这个消息告诉我,我一看这个药很简单,就好像阿司匹林,阿司匹林是非常有用的药,但是非常简单的。所以我就在协和医院,两个礼拜就做出来了。”

新中国成立初期,俗称痨病的肺结核还属于不治之症,上百万人的生命面临死亡的威胁,正是由于雷米封的出现,在我国肺结核从此不再意味着死亡。直到现在,雷米封仍然是我国治疗肺结核的首选药之一。

 

品格代代传,依然留取是丹心

 

在王世真的心里,母亲林剑言是一个了不起的人,是他人生道路的引领者。

“她的一生非常的有志气,非常的上进。”谈起母亲,王世真曾动情地说。

王世真的高祖是清朝的进士,祖父是状元,母亲是民族英雄林则徐的曾孙女。“她经历过所有的乱世,所以她对新中国很有感情。我觉得她这个丹心,真是留给我们后代的一个最珍贵的礼物。”王世真说。回国前,面对国外的优厚条件,他告诉自己上司:“祖国需要我回国。我在你们这里,等于‘N+1’,就是许多教授里边,多我一个教授,多出几篇论文,以后就如此而已。而我回国,我的祖国需要我。”

1949年父亲去台湾后,母亲便与王世真生活在一起。母亲快满80岁的时候,正在江西干校跟贫下中农“同吃同住同劳动”的王世真给母亲写了封长信,告诉她自己不能来看她。母亲病非常重,人已经半边瘫了。在病床上口述一诗《八十留言》:“秋风袅袅气常清,秋月高高别有情;八十年间看万变,酬将妙句饯余生。”当时,王世真的亲妹妹在安徽农场,林剑言写信告诉她:“母便归去儿莫痛,依然留取是丹心。”

八十多岁高龄的时候,王世真还带博士生,称他们为“孙子辈”的学生。王世真先后直接培养硕士、博士和博士后40余人,可谓桃李满天下。

青岛大学药学院教授姜国辉是王世真1991届博士生,后成为中组部“千人计划”特聘专家、山东省“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建党90周年之际,国家邮政局发布一套《优秀共产党员――王世真》邮票。王世真把邮票拍下来,通过电子邮件发给了当时在美国深造的姜国辉。

2012年,国家邮政局发布“祖国建设者”邮票,姜国辉名列其中。他到北京协和医院看望生病住院的王世真,把邮票拿给他看,王世真已说不了话,但他很高兴地笑着。

2016年5月27日,王世真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100岁。家属将其遗体捐献,王世真成为北京协和医院第1230位遗体捐献者。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中国核医学之父王世真院士:核放射成救人金钥匙” 的相关文章

呼唤中国科学的原创性

    2002年8月,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我国迎来的第一次数学家大会,会上云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大数学家。这次大会把菲尔茨奖�D�D数学界的诺贝尔奖�D�D授予了法国数学家洛朗・拉佛阁和俄罗斯数学家弗拉基米・沃沃斯基。中国的数学家虽然也很想获此殊荣,但终未能如愿,因为菲...

怎样成为一位科学家?

      科学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科学必需的!  在许多人的眼里,这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了。这是因为科学和我们日常生活已经具有了密切关系。公众因为科学和科学密切有关的技术科学所享受的实实在在的益处。  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使人们能够...

日本诺贝尔奖得主箴言录

      日本在最近3年中连续涌现了4位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他们分别是化学奖得主白川英树、野依良治、田中耕一和物理学奖得主小柴昌俊。这四位科学家分别对科研与国家的关系、治学、人才与教育等领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下面是4位诺奖得主的讲话撷英,相信对人们定会大有裨益。日本已经定下目标,要...

打好基础 真才实干

      基础功,祖国文字是先锋。尤宜一丝不苟,学到尽善尽美,优读优写,字词标点准确用,莫错笔画莫混同。文字表达流畅通,更添润色简洁功。  陈国达�D�D大地构造学家。1912年1月22日生于广东新会。1980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提高教学质量的首要一环是提高基础课的教学质量。“...

治学有道 博识远见

      学习要经过自己的头脑消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多问几个为什么,切莫人云亦云;经验不等于科学,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去学习,去探索。  赵洪璋�D�D作物育种学家。1918年生于河南淇县。1955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自学能力。有些学生毕业...

爱我中华 为国献身

      伟大时代的历史使命已落到年轻一代的肩上,你们能够挑起来,而且必须挑起来。只有中华民族振兴,中国各方面的事业发扬光大了,那时你才可以在世界各国面前抬起头来;才能扪心无愧地对下一代或更下一代人说:“我们,这一代人并没有白活。”   钱钟韩――热工自动化专家。1911年6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