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写科幻小说的两院院士,文学是他的“初恋”
2012年7月13日,潘家铮院士去世,在当时新华社的报道中,这位著名水利水电工程专家被喻为“三峡之子”。这两天,长江的洪水引起各界关注,而据央视报道,三峡水库多次调减出库流量,将更多的洪水拦在了库区。
但今天我们想聊聊潘家铮的另一个身份――科幻作家。潘家铮生前是当时中国唯一一位两院院士身份的科幻作家,先后出版了《一千年前的谋杀案》《偷脑的贼》等作品。当《偷脑的贼》荣获第四届“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一等奖时,科幻小说家金涛曾撰文感慨:“现在我们终于有了一本中国的科学家动笔写出的科幻小说。”
潘家铮把文学当作自己的“初恋”。他说:“我是热爱水电事业的,但这是伟大的历史潮流把我推上这条道路的,我与水电事业是‘先结婚后恋爱’的。”而对于文学,他则称它为自己“终世难忘的初恋。”
〖一〗
潘家铮一直认为,是历史潮流和各种外力及意外,才将他推向水电事业的。
潘家铮出生在一个文学家庭,童年时期他在家里翻出一口装有大量诗文小说的木箱,这些小说便成为了滋养他文学素养的肥沃土壤,潘家铮沉醉于其中无法自拔。他后来回忆这段时光时讲到,“愿意终生沉醉其中了。”
抗战胜利后,潘家铮报考浙江大学,一开始他依照自己的兴趣,毫不犹豫地填写了“中文系”。不料父亲勃然大怒,将潘家铮劈头盖脸一顿骂:“我已经吃了一辈子苦,不想让儿子也去过这种苦日子!”按照当时的观念,只有读理工科,才有可能学到“真本领”,毕业得到好饭碗。
潘家铮无奈,只能更改志愿。但他的第二志愿仍然不是水利专业,而是“造飞机”的航空工程系。但上学后,他又看到报纸上一则关于留英航空博士,因回国后就业无门而上吊自杀的新闻。潘家铮十分害怕学习航空专业没有出路,几经踌躇之后找到系主任,将志愿从航空系改到“到哪里也可找到饭碗”的土木系,终于走向他奉献了一生的水利工程事业。
〖二〗
潘家铮毕业后正处于国家积极建设、一片欣欣向荣的年代。他紧紧抓住时代机遇,将自己所学的专业本领投注到这个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但从小怀有文学梦的潘家铮,其实一直在创作诗歌与小说。他将文学比喻成自己的初恋:“尽管我已做了工程师,整天和大坝、隧洞、水轮机打交道,但总是忘不了‘她’,经常是一卷相随,自得其趣。”
《科技潮》社长兼主编李慰饴回忆,1992年3月,他就三峡工程中一些有争议的问题采访潘家铮,随后向潘家铮约稿,没想到潘家铮当即拿出几篇自称“练笔”的科幻小说。很快,潘家铮的作品《康柯小姐的悲剧》《一千年前的谋杀案》等陆续发布。他的作品不仅包含一个科研工作者严谨的逻辑与专业的知识,同时也富含他作为文学爱好者天马行空的想象。
潘家铮的科幻小说题材五花八门:《高科技杀手》探讨了高科技犯罪,《神眼》探讨了超常器官使人具有超常能力,《偷脑的贼》探讨了获取知识的新途径,《还魂奇案》探讨了将智慧数据化的可能,而《洞中幽灵》则探讨了通过技术在某种意义上使人获得永生的可能,《地球末日记》描述了彗星撞地球的灾难及人类的自救计划,《绿色瘟疫》描述了生态灾难及其解决方案。
〖三〗
潘家铮对于科幻小说怀有独特的见解,他认为,一是科幻小说不宜简单仿效外国,应有本土风味,他希望自己能走出一条创作“中国本土科幻作品”之路;二是科幻小说不应过于脱离现实,单纯描写星际战争式的科幻作品对青少年无益且有副作用,他希望自己能在科幻小说中写出人情味;三是科幻小说不应只展现物质文明,还应对人的精神世界予以描摹和揭示。
有些人认为,相较于科研,科普工作显得无足轻重。但潘家铮却认为,中国需要科技方面的专家,更需要社会科学的研究者,需要文化艺术的大家,“一个国家如果科学技术发达,但文化艺术是沙漠,也不会有什么前途”。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