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学精神 > 科普播种 > 正文内容

探月四期工程已全面启动 “嫦娥六号”计划到月球背面采样

2024年06月12日
 

 

在第七个中国航天日到来之际,我国在深空探测领域有哪些新动向?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近日透露,探月工程四期今年正式启动工程研制,中国航天还将陆续发射“嫦娥六号”、“嫦娥七号”、“嫦娥八号”探测器,开展任务关键技术攻关和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嫦娥六号”计划到月球背面采样,并正在论证构建环月球通信导航卫星星座。

2021年,中国航天成绩斐然;2022年,中国航天追逐梦想的脚步依然不停,全年计划安排发射任务60多次,中国空间站将完成在轨建造,探月工程四期、小行星探测重大任务正式启动工程研制。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透露,在“嫦娥六号”任务中,中国计划到月球背面采样。“现在国内外的科学家都热切期盼我们要到月球背后去取样。目前世界各国都没有从月背取样,(这)更有研究价值。科学家初步认为,月背的年龄比我们(月球)正面有可能要年轻20亿年。”

月球的岩浆作用在何时停止,一直是月球演化历史研究中的重大科学问题之一。2020年底,我国“嫦娥五号”探测器从月球上带回一剖土壤。经中外科学家严谨分析得出结论显示,月球在19.6亿年前仍存在岩浆活动,使目前已知的月球地质寿命“延长”了约10亿年,为完善月球演化历史提供了关键科学证据。吴艳华说,“(‘嫦娥五号’取样结果)比原来大家公认的(年龄)年轻了10亿年。反过来月背,现在科学家初步推测,有可能是40亿年的年龄,也就是说40亿年基本停止火山运动,是不是这么回事,现在是推测。我们要通过‘嫦娥六号’真实的取样,拿回地球全世界科学家分析、验证,这是大家非常关切的主体目标。其他的,对月背成分、环境等方面的监测(研究)都是空白,能够到月球背面实地去取样,这个意义很重大。”

不过,吴艳华也透露,选择月球背面着陆采样返回的当务之急是要解决在月背如何获得中继通讯和数据传输等问题。吴艳华也透露,科研人员们正在论证构建环月球通信导航卫星星座。“我们也要牵头论证一个月球的中继通讯导航,一个小星座系统,欢迎全球大家来共建,甚至欢迎社会资本来参与共建。但是当务之急,我们是要争取明年(2023年)或者后年(2024年)把中继通讯卫星,就像我们‘嫦娥四号’鹊桥一样,能打上去。我们也是积极在做一些方案。”

包括已经发射的“嫦娥四号”在内,探月工程四期规划了4次任务,后续还有3次任务,分别是“嫦娥六号”、“嫦娥七号”和“嫦娥八号”。对于“嫦娥七号”和“嫦娥八号”,吴艳华介绍,“第一个目的是勘察,准备用10年左右的时间,以勘察建立个别必要的设施为目的。第二个阶段是建设,要用10-15年的时间,欢迎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也欢迎各国的企业家和社会组织来参与这个项目,把国际月球科研站按照统一的规划实施好,建设一个比较完善的、功能齐全的科考站。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探月四期工程已全面启动 “嫦娥六号”计划到月球背面采样” 的相关文章

日本诺贝尔奖得主箴言录

      日本在最近3年中连续涌现了4位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他们分别是化学奖得主白川英树、野依良治、田中耕一和物理学奖得主小柴昌俊。这四位科学家分别对科研与国家的关系、治学、人才与教育等领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下面是4位诺奖得主的讲话撷英,相信对人们定会大有裨益。日本已经定下目标,要...

打好基础 真才实干

      基础功,祖国文字是先锋。尤宜一丝不苟,学到尽善尽美,优读优写,字词标点准确用,莫错笔画莫混同。文字表达流畅通,更添润色简洁功。  陈国达�D�D大地构造学家。1912年1月22日生于广东新会。1980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提高教学质量的首要一环是提高基础课的教学质量。“...

治学有道 博识远见

      学习要经过自己的头脑消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多问几个为什么,切莫人云亦云;经验不等于科学,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去学习,去探索。  赵洪璋�D�D作物育种学家。1918年生于河南淇县。1955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自学能力。有些学生毕业...

培养人才 组建梯队

      提高民族素质……是全方位的,既包括智慧因素,更包括道德因素。人格正是智慧与道德的统一体,培养中华民族特别是青年一代的完善人格是我们科教工作者共同的任务,而且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任务。  路甬祥�D�D流体传动与控制专家。1942年4月28日生于浙江慈溪。1991年中国科学院学...

爱我中华 为国献身

      伟大时代的历史使命已落到年轻一代的肩上,你们能够挑起来,而且必须挑起来。只有中华民族振兴,中国各方面的事业发扬光大了,那时你才可以在世界各国面前抬起头来;才能扪心无愧地对下一代或更下一代人说:“我们,这一代人并没有白活。”   钱钟韩――热工自动化专家。1911年6月2日...

不要只盯着诺贝尔奖

  当今世界,恐怕再难找到第二个国家像中国这样有“诺贝尔奖情结”,对自然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孜孜以求、志在必得,甚至有关部门还制定了20年得诺贝尔奖的计划。却不知即使现在就做出了可得诺贝尔奖的成果,20年后也未必能得诺贝尔奖。重大的科学发现过了二三十年才得诺贝尔奖的是常有的事,没能得诺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