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学精神 > 科普播种 > 正文内容

大师虽逝,风范永存――追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设计师王永志

2024年06月14日

 

 

2024年6月11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设计师,200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王永志逝世。

闻此噩耗,心里好痛啊!国失栋梁,我辈失良师!

14年前采访王永志的情景,历历在目。

 

2010年2月24日,我作为解放军报社记者,在为参加全国“两会”采访做准备的时候,看到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的名单里有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志,心里为之一动,我想采访他。作为闻名遐迩的大科学家,他一定很忙,可我还是不愿放弃。

那天下午临下班时,我拨通了王院士的电话。待我说明意图后,王永志在电话中愉快地表示:“好啊!让我准备一下吧。”

王院士的话让我感到格外亲切,忐忑不安的心情顿时轻松了许多。

他接着说:“请你把具体要求、设想发到我邮箱好吗?”

过了片刻,王院士将他的邮箱发到我的手机上。

当晚22点35分,我将采访提纲以及相关资料发到他的信箱。

第二天早上5点18分,我的手机突然响了起来。

是王院士发来的短信:“对不起,因误操作,邮箱被清空了,请尽快再发一次。谢谢!”

我赶忙起床,准备再给他发邮件。还没有来得及打开电脑,又接到王院士的第2条短信:“邮件找到了,不用再发了。”

两条短信,让我眼睛一热,心中充满感动。当即给王院士发了第2封邮件:“接到您的两条短信,让我十分激动。昨天冒昧打电话给您,想请您就‘低碳经济’问题,结合国防建设特别是航天领域的尖端项目谈谈感受。没想到您今早5点多钟就开始工作,并发信息给我。这种敬业精神令人敬佩!您如此谦逊的品格,‘准备一下’‘对不起’‘谢谢’等用语,让人感到温馨愉悦。这个小小的细节,让我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大师。”

整整一个上午,我都在网上反复阅读王院士的先进事迹。我在想,我虽与他未曾谋面,但内心已经把他当作是良师益友了。

 

3月4日上午,王永志接受了我的专访。他慈祥、谦和,淡定,举手投足间,透出一位大师的学识和涵养。

王永志对我说,科学说到底就是创新,而创新绝不仅仅是个标签,它是要承担风险的。做一个创新型人才,不仅要有勇气,更要有底气。

王永志以古今中外的科学家的遭遇,给我讲述,要创新,首先要有挑战传统的勇气。历史上有多少杰出的科学家在不被理解和认可的时候受到责难甚至迫害?作为科学家,你就要有面对这个强大压力的承受力。要创新,还要有坚持真理的勇气和底气。他例举了一些典型事例说,现在一些地方是事事围着领导转,看领导的眼色行事,那不是真正对领导负责,更谈不上创新。你搞科学,搞研究,就要对事实、对科学负责。因此,要敢于讲真话,敢于坚持原则。当然,这个勇气,这个讲真话,这个坚持原则是建立在你对客观事实的充分调查研究,对客观规律把握的基础之上的。否则,你哪来的底气?

其实,王永志的经历就是最生动的佐证。作为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第6任院长,王永志为成功研制我国第一枚长征二号捆绑式大推力运载火箭并首次发射试验搭载国外用户卫星获得圆满成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他这位杰出创新型人才的涌现也颇具戏剧性。早在1964年,王永志就参与了我国自行设计的中近程火箭第一次飞行试验。计算火箭的弹道时,发现射程不够,当时多数人的意见是多加一点推进剂,但是火箭的燃料贮箱有限,再也“喂”不进去了。在此关头,惯于“逆向思维”的王永志提出了一个独特的解决方案:从火箭体内泄出600公斤燃料,导弹就能达到预定射程。本来火箭能量就不够,还要往外泄?在场的“权威”认为是天方夜谭。王永志不甘心,鼓起勇气找到时任发射场技术总指挥的钱学森,谈了自己的想法。钱学森听后,马上把火箭总设计师叫过来叮嘱道:“那个年轻人的意见对,就按他的办!”果然,导弹泄出部分推进剂后射程增大了,连打三发,都进入了目标区,试验取得了成功。

听王永志讲他幸遇钱学森的经历,我说:如果您当时迷信权威,那中国就少了一个科学家。他幽默地说,那时我也是年轻气盛啊!失败了,自己一个人身败名裂。成功了,对国家和民族是个贡献!

王永志对年轻人给予厚望。他说,改革开放以来,是我国社会历史发展的最好时期,也是创新型人才成长的最好时期,但社会上各种各样的诱惑毕竟也太多了,一个人能够静下心来思考问题真的太不容易了。这就要从小抓起,树立为国家、为民族、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理想。

那天,王永志还给我讲了好多,比如,我们现在是科技大国,但还不能说是科技强国;人可以一夜成名,但无法一夜成家……可谓针砭时弊,一语中的。

临别时,我请这位令人敬仰的科学家留言。他沉思片刻,提笔写道:“国际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的竞争”。一位科学家对国家的忠诚,对科技事业的热爱,对创新型人才的期盼之情跃然纸上。

如今,大师虽逝,风范永存。

敬爱的王永志老前辈,愿您天堂一路走好!您的英名光耀千秋,您的业绩永载史册。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大师虽逝,风范永存――追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设计师王永志” 的相关文章

呼唤中国科学的原创性

    2002年8月,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我国迎来的第一次数学家大会,会上云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大数学家。这次大会把菲尔茨奖�D�D数学界的诺贝尔奖�D�D授予了法国数学家洛朗・拉佛阁和俄罗斯数学家弗拉基米・沃沃斯基。中国的数学家虽然也很想获此殊荣,但终未能如愿,因为菲...

日本诺贝尔奖得主箴言录

      日本在最近3年中连续涌现了4位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他们分别是化学奖得主白川英树、野依良治、田中耕一和物理学奖得主小柴昌俊。这四位科学家分别对科研与国家的关系、治学、人才与教育等领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下面是4位诺奖得主的讲话撷英,相信对人们定会大有裨益。日本已经定下目标,要...

打好基础 真才实干

      基础功,祖国文字是先锋。尤宜一丝不苟,学到尽善尽美,优读优写,字词标点准确用,莫错笔画莫混同。文字表达流畅通,更添润色简洁功。  陈国达�D�D大地构造学家。1912年1月22日生于广东新会。1980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提高教学质量的首要一环是提高基础课的教学质量。“...

治学有道 博识远见

      学习要经过自己的头脑消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多问几个为什么,切莫人云亦云;经验不等于科学,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去学习,去探索。  赵洪璋�D�D作物育种学家。1918年生于河南淇县。1955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自学能力。有些学生毕业...

培养人才 组建梯队

      提高民族素质……是全方位的,既包括智慧因素,更包括道德因素。人格正是智慧与道德的统一体,培养中华民族特别是青年一代的完善人格是我们科教工作者共同的任务,而且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任务。  路甬祥�D�D流体传动与控制专家。1942年4月28日生于浙江慈溪。1991年中国科学院学...

爱我中华 为国献身

      伟大时代的历史使命已落到年轻一代的肩上,你们能够挑起来,而且必须挑起来。只有中华民族振兴,中国各方面的事业发扬光大了,那时你才可以在世界各国面前抬起头来;才能扪心无愧地对下一代或更下一代人说:“我们,这一代人并没有白活。”   钱钟韩――热工自动化专家。1911年6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