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学精神 > 科普播种 > 正文内容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逝世,平生最大的心愿是为祖国做点有益的事情

2024年08月08日
   

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美国时间2024年8月4日在旧金山逝世,享年98岁。

 

李政道1926年11月24日出生于上海市,原籍江苏苏州。他是美籍华裔物理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首批外籍院士,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李政道于1943年至1946年先后就读于浙江大学、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进入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系学习,1950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51年受聘为普林斯顿大学高等研究员。1953年至1960年历任哥伦比亚大学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1960年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理论物理学教授,1964年起,李政道出任哥伦比亚大学第一任费米讲座物理学教授。1984年起,李政道担任哥伦比亚大学全校级教授,2011年11月在哥伦比亚大学正式退休。

 

求学路历经坎坷

 

李政道在家排行老三,从小酷爱阅读,所读书目遍及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领域,常常沉浸书香便不知书外所踪。家里人都唤他“三糊涂”,他也不以为意。看不懂的,向哥哥们请教;看明白的,向家人娓娓道来;看完家里的,就央求父母带他逛书店。

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开明书店等等,都是李政道最喜爱的地方。爱丁顿的《膨胀的宇宙》,他爱不释手翻阅多次,里面讲述的星辰宇宙,都令他深深着迷。爱好驱使下的深度阅读,培养了李政道细密推敲、善于思考的习惯。

然而他的求学路十分艰辛,由于日军轰炸,他在小学读书两年,国光中学一年,东吴附中三年半,在上海总共读书六年半。

1943年,李政道在逃难中偶然发现一套《普通物理学》,这是萨本栋在清华大学物理系当教授时编写的。他靠自学《普通物理学》打下物理学基础。

几经辗转,在时任西南联大物理系主任吴大猷的帮助下,李政道于1945年作为北京大学学生注册,正式转学至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

1946年9月2日,吴大猷带着朱光亚、李政道乘邮轮去美国学习。李政道因此进入世界第一流的物理系――芝加哥大学物理系就读。

由于他的出色表现,他很快被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物理学大师费米收为博士研究生。从此,李政道走上了研究物理学的道路。

四年后,李政道在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在芝大天文系任助理研究员,从事流体力学的湍流、统计物理的相变以及凝聚态物理的极化子的研究。此后,李政道又先后到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和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从事科研工作。

 

最大的心愿和安慰:为祖国做点有益的事情

 

李政道长期从事物理方面的研究,在粒子物理理论、原子核理论和统计物理等诸多领域做出了开创性工作和贡献。

在李政道车载斗量的学术成果当中,宇称不守恒定律无疑是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一个。1957年,他与杨振宁一起,用这个定律摘下了物理学的王冠――诺贝尔物理学奖。

自1972年起,李政道多次回国访问讲学,当时的中国迫切地需要基础科学人才,追赶科技教育领域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这让李政道心如芒刺、如鲠在喉,为祖国培养人才的信念就此埋下。

那些年,李政道常年不知疲倦地往返于国内外,每次回国几乎都要到北京作报告,毫无保留地为学界带来他最新的研究成果,甚至那些尚未发表的观点。

他从不在意学术竞争的名利,也不消费诺奖所带来的光环。他总说,不能因为诺奖才刻苦研究物理,而应保有对自然的探索和追求,勇攀科学高峰。

李政道曾经对老朋友朱光亚倾诉:平生最大的心愿和安慰就是能够为祖国做点有益的事情。

他倡议并创立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项目;倡导成立中国博士后流动站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担任中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顾问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名誉理事长;建议和推动中国科学基金制度的建立;帮助中国发展高能物理、建立高能加速器,促成中美高能物理合作;创立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在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成立现代物理中心;还捐献个人积蓄设立了中国大学生见习进修基金,资助中国部分大学的优秀本科生见习科学研究。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逝世,平生最大的心愿是为祖国做点有益的事情” 的相关文章

中国为什么衰落

      一个国家由盛转衰而甚至没落,历史的例子有的是。但这些不是小国,就是那些在文化上不可以大书特书的。中国是一个例外。这不是我个人之见。老外学者朋友,一提到中国的历史,都为我们从极盛下降至极衰的这一千年摇头叹息,感到奇哉怪也。   任何国家都有上有落,...

怎样成为一位科学家?

      科学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科学必需的!  在许多人的眼里,这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了。这是因为科学和我们日常生活已经具有了密切关系。公众因为科学和科学密切有关的技术科学所享受的实实在在的益处。  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使人们能够...

治学有道 博识远见

      学习要经过自己的头脑消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多问几个为什么,切莫人云亦云;经验不等于科学,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去学习,去探索。  赵洪璋�D�D作物育种学家。1918年生于河南淇县。1955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自学能力。有些学生毕业...

培养人才 组建梯队

      提高民族素质……是全方位的,既包括智慧因素,更包括道德因素。人格正是智慧与道德的统一体,培养中华民族特别是青年一代的完善人格是我们科教工作者共同的任务,而且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任务。  路甬祥�D�D流体传动与控制专家。1942年4月28日生于浙江慈溪。1991年中国科学院学...

爱我中华 为国献身

      伟大时代的历史使命已落到年轻一代的肩上,你们能够挑起来,而且必须挑起来。只有中华民族振兴,中国各方面的事业发扬光大了,那时你才可以在世界各国面前抬起头来;才能扪心无愧地对下一代或更下一代人说:“我们,这一代人并没有白活。”   钱钟韩――热工自动化专家。1911年6月2日...

中国探月不是梦――月球探测的进展与前景

      欧阳志远,中国科学院院士,历任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所长;长期从事陨石学、比较行星学、天体化学资源与环境地球化学研究。在新近出版的《院士展望二十一世纪》一书中,欧阳志远院士展望人类将在21世纪建立"月球城市"。以下为欧阳志远院士在湖南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