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精神 > 名校名师 > 正文内容

张文木:经验介入学问是学问进入成熟阶段的标志,也是学者成熟的标志

2024年04月04日
 

 

学问的目的不是为了解释世界,而是为了改变世界。这是马克思区别于黑格尔思想的分水岭。

1845年,年青的马克思在布鲁塞尔完成《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在这篇被恩格斯称作是“包含着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1]中,马克思提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2]的著名论断。马克思逝世后,这句名言被刻在马克思墓碑上,[3]它意在告诉人们:“改变世界”才是理解马克思学说的关键所在。[4]

青年人由于缺乏经验,他们做学问主要靠大胆猜想与逻辑反驳,喜欢提出诸如“上帝死了”之类的命题从原逻辑上根本打倒对方,最后还信心满满地不忘加上一句“鉴定完毕”。这里只有“大胆猜想”,就是缺乏“小心求证”,求让主要靠逻辑化的经验。结果,因其缺乏支撑其命题的经验,其猜想和反驳往往异化为“大胆”。

中年时做学问多依据逻辑,所用逻辑体系如此严密和精致以致可用数学表达,有的还可成为美学范本。但在偶然性,尤其是在偶然突发的重大历史事件面前,这些“逻辑”,尤其是所谓“科学方法”的逻辑,却往往束手无策。而偶然性恰恰是牵动历史变革的先锋。

老年人做学问则更多地依据经验,而不单单是猜想、反驳和逻辑思辨。经验使人的思维在把握历史偶然性方面留有充分的余地并更有弹性。

经验多源于常识,人生最大的常识莫过于生死。

所以,中国人用的最多是词是“事情”。事可生情,是为“事情”;情可生事,俗称“情事”。前者情由事生,情随事走,事有多大,情就有多久。后者事随情走,如酒席指天,慷慨誓言,情散事终。所以王阳明说:“人须在事上磨。”[5]没说人须在情或酒中泡。

所以,中国人用的较多的词是“经常”。“经”是理论,“常”是常识。只有符合常识而不是仅仅符合逻辑的理论才是正确的理论。

经验介入学问是学问进入成熟阶段的标志,也是学者成熟的标志。学问须经世,而经世需要的主要是经验。传世之作多是经验的集结,而非猜想的大胆和逻辑的严密。毛泽东同志对革命事业接班人的标准首先就是要在“大风大浪”中成长,这是在强调经验在学问中的重要性。古代史里中国的赵括、马谡,现代史中苏联的盖达尔等,败不在于思辨不大胆,也不在于逻辑不严谨,而在于经验极不成熟。

总体而论,猜想为主导,逻辑为支撑,经验为基础,是人类思维把握那出神入化的历史运动的关键。正因此,陆游告诉他孩子: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6]

因此,好学问是在事情上磨出来的,而不是在从逻辑中推出来的,更不是在情上泡出来的。

 

 

[1][德]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1888年单行本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08~209页。

[2][德]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9页。

[ 3]马克思墓位于英国伦敦海格特公墓(Highgate Cemetery)。马克思墓碑的顶部是马克思的头像。碑体的上半部刻着:Works of all lands unite;碑体的下半部刻着:The philosophers have only interpreted the world in various ways. The point,however,is to change it.

[4]黑格尔在1821出版的《法哲学原理》中提出:“哲学的任务在于理解存在的东西,因为存在的东西就是理性。”([德]黑格尔著、范扬、张企泰译:《法哲学原理•序言》,商务印书馆1961版,第12页。

[5]“问:‘静时亦觉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如何?’先生曰:‘是徒知静养而不用克己工夫也。如此临事,便要倾倒。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这几句话的大意是:王阳明的学生陆澄心有疑惑问先生:我无事之时,自觉修为得不错,但一遇事就把持不住了,这该怎么办?王阳明答曰:这是因为你只知静养,而不知克己自制,如此临事,便方寸自乱。所以人只有在做事上磨练自己的修行,如此人才能立得住,临事有静气。],�z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传习录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12页。

[6][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张文木:经验介入学问是学问进入成熟阶段的标志,也是学者成熟的标志” 的相关文章

上海人

                         ...

北大之精神

     今日为母校二十九周年纪念,令人发生深切之印象。现学校既受军阀之摧残而暂时消灭,但今天之纪念会,仍能在杭州举行,聚昔日师友同学至二百数十人之多,可见吾北大形质暂时虽去,而北大之精神则依然存在。   回忆母校自蔡先生执掌校务以来,力图改革,五四运动,打倒卖国贼,作人民思想之先导。此种虽斧...

中国教育忧思录

      丘成桐,1949年出生于广东蕉岭。在香港就读于沙田小学,培正中学和香港中文大学,主修数学。仅3年就修完全部课程,进入美国加州柏克莱分校,追随时代微积分几何大师陈省身深造。1978年,年仅29岁时攻破几何学上的难题--"卡比拉猜想",轰动国际数学界...

师道尊严

  中国人分析日本发达和成功的原因,多半会举出日本人勤奋、日本模式的管理、团结和协作精神、善于吸收别人的优点等等。而日本人回答这个问题,则往往说日本最重视教育。的确,即使在战后最艰难的年代,人们勒紧肚子也要发展教育。到今天,像日本这样人人有文化,家家订报纸的国家,已是世界罕见的奇迹。与此相应,整...

什么是人文精神?

    大学的教育,说到底是一种人文的教育。大学是养育人文精神的地方。象耶鲁大学, 理工科在美国仅仅是二、三流水平,但一直被视为世界一流的大学。关键在于她为 学生所提供的人文教育。杨振宁讲如果一个大学的系在国际上排名前二十就是一流, 这话不假。但即使有若干这样的系,没有良好的人文教育...

信息化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

     在教育部去年下发《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之后,全国各地教育系统纷纷加大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力度,并加快了信息技术教育在中小学的普及步伐。福建省教育厅迅速成立了“全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领导小组”,并于6月5日召开全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同时出台了《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