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第49页
“中国声学奠基人” | 马大猷院士――他的人生充满了“第一”!
2023年10月14日37
1959年,人民大会堂的建造工作已接近尾声,作为庆祝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的献礼,这项工程只许成功,不能失败。 在一群忙碌的工人中,有一位稍显突兀的身影,他戴着厚厚的眼镜,不时地在笔记本上演算,偶尔抬起头来四处打量刚刚粉刷完的会场大厅。 他负责的是大会堂的...
马大猷:给人民大会堂装上“嘴巴”
2023年10月14日40
1959年,周恩来总理亲自点将,让44岁的他承担人民大会堂的音响设计和施工任务。此时,距离国庆节,只有不到9个月的时间了。除了时间紧张,这项任务还有一个难点,就是没有机会反复实验,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同年10月1日,当党和国家领导人与来自各国的嘉...
马大猷:耄耋院士 赤子情怀(名人专访)
2023年10月14日40
出书,写文章……虽已届九十高龄,马大猷院士却并没闲着。 作为一级核心期刊《声学学报》的主编,每年200多篇来稿中,他自己看100多篇。 今年以来,他陆续执笔写了《国家实力根本源于基础研究》、《提高我国科技水平的几个问题》、《学习爱因斯坦,深入思考...
马大猷:不会“说好话”的马大师
2023年10月14日40
马大猷的名字,很多人不熟悉。但他做的事,很多人都听过,有些还与每个人息息相关。 1959年,马大猷为人民大会堂做了音质设计,让站在人民大会堂每个角落的人都可以听得清演讲者发出的每一个音。 1962年,在马大猷的质疑下,知识分子得以“脱帽加冕”。 1973年,...
王蒙:我当政协委员
2023年10月14日61
王蒙自传的前两部在史料的披露上,在家事与身世的袒露上,有很多独家内容。第三部《九命七羊》(花城出版社出版)也是如此,书中,作者记述了自己当政协委员的经历,追溯了旅居国外的种种经验。 “对许多事情的看法,我有...
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周光召
2023年10月10日43
一部科学史也是一部科学家的精神史。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包含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
徐匡迪:一个专家从政的典范
2023年10月06日35
徐匡迪虽然是工科教授,但他却对经济甚至政治有着超常的悟性和高深的学养。有一次,国务院副总理朱�F基参加座谈会,会上一位文质彬彬的教授的发言吸引了他的兴趣,当场,朱�F基就笑着表示:“我喜欢刚才那个同志的发言。”那个同志就是徐匡迪。 徐匡迪生于1...
朱烈教授慧眼识珠陆家羲
2023年10月05日36
陆家羲是我国组合数学专家,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获得者。熟悉陆家羲的人都知道,陆家羲的数学之路并不平坦,他的遭遇被认为是一场悲剧。人们在扼腕的同时,也许不知道正是朱烈教授的慧眼识珠,才使得陆家羲这颗明珠没有被埋没下去。 陆家羲50年代末60年代初对“寇克...
民科陆家羲的悲剧人生与数学!
2023年10月05日42
看到不少人鄙视民科,说数学高大上,民科�潘吭趺纯赡芏�这高深的理论,妄想症罢了!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民科陆家曦的悲剧。 1935年6月10日,陆家羲出生在上海的一个普通市民的家里。在陆家羲十三岁的时候,父亲便早早离世,他勉强读到初中毕业便被迫辍学,在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