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谢华安事件”:评院士看论文还是讲贡献?
2008年01月18日25
很多人知道袁隆平,却不一定知道谢华安。这回,谢华安出了大名。因为涉嫌论文抄袭,他最近被推进了舆论漩涡。 就在他刚被评为中科院院士之后,有人举报,他的论文是别人做的。 有人对他的学术水平提出质疑:认为他不会...
改革国家创新体制,推动中国成为世界研究院――在“创新型国家与知识产权研讨会”上的主题演讲
2007年12月03日31
一、中国的国家创新体制的问题。 中国的科研体制总体上来说,是一种国家主义科研体制,它有一些优势,优越性,那就是能够集中力量做一些大的科研工程,攻克一些大的科研项目,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原子弹、导弹、卫星一系列领域取得了重大成就的原因。 一方面成就巨大,另一方面国家主...
要形成关于稳定问题的新思维――孙立平访谈
2007年11月29日26
在关于稳定的问题上,我们需要一个新思维。我们要准确判断当前中国社会矛盾和冲突的性质,准确判断社会发生大的危机的可能性,既不要偏左,也不要偏右,特别不要宁“左”勿右。在这个前提下,以充分的自信来面对这个社会,面对这个时代。 将社会生活中的细微末节都上升到政治社会稳定的高度,这是一种将稳定问...
大学公信力为何下降
2007年11月14日28
前两年刚去世的法国思想家德里达说过:“大学存在于它企图思考的世界之中”,应当承担起责任,组织一种创造性的抵抗�D�D“抵抗一切(对大学)的重占企图,抵抗一切其他形式的主权形态”。这说来容易,实际上却很难做到。作为大学教授,你乃“体制中人”,能深刻地自我反省吗?尤其在当代中国,谈论大学改革,涉...
40岁左右年龄是出大师的年龄即使被压制
2007年11月05日32
柏拉图: 我的看法是:正如我们有两个不同的名称――“战争”与“内讧”一样,我们也有两个不同的事情。所谓两个不同的事情,一指内部的,自己人的;一指国外的,敌我的。国内的冲突可称为“内讧”,对外的冲突可称为“战争”。 中国莲: “奴才”大师与“英才”大师,一指世界各国权贵内部的,其...
做大师要满足六个条件
2007年11月05日29
近日,《南都周刊》记者采访李敖时,李敖对大陆文化界一些著名学者进行了批评。冷静想一想,李先生的话虽有玩世不恭的俏皮性质,但骨子里是极其认真而严肃的。我建议我们跳出“某某”是否为大师这样的争论,而直接检讨一下一个人要想成为大师的条件。 一个人怎么样才算大师,也许每一个人都会有...
政治家应有超越自我的人类美德
2007年11月01日28
首先要确认,政治家不是神。那些把政治家打扮成神,或者自封为神的人,都是别有用心。政治家也是凡人。作为凡人,他有自己的个人利益。他要关心自己每个月的工资,要养活自己的一家老少;在个人利益得不到保障时,他工作热情会受到损伤。作为一个凡人,他必然在知识、思想方面存在着这样那样的欠缺。他了解这一领域...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李洪做客强国论坛
2007年10月27日32
编者按10月26日20时,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李洪应邀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就“嫦娥探月与我国运载火箭事业的发展”相关话题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 访谈全文 [主持人]::各位网友晚上好,欢迎收看人民网视频访谈,相信今天的嘉宾和今天的话题网友一定很期待,首先我为大家介绍一下今天的...
从“嫦娥奔月”看科技强国、民族腾飞
2007年10月27日28
苍穹傲游,九天揽月,曾是遥不可及的神话。10月24日,继神州载人飞船成功飞天,中国探月工程首颗卫星“嫦娥一号”发射成功,引来世界惊叹,令国人振奋感慨。 事实上,中国今日的航天成就,既是尖端科技的结晶,也蕴含着几代航天人的智慧与汗水。回顾建国之初,百废待兴曾令拥有5000年灿烂文明的华夏古...
一教育工作者对十七大的四个期待
2007年10月16日28
世人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07年10月15日在北京召开。对于全中国人民来说,这是一个充满期待的伟大节日。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想结合中国教育的几个问题来谈谈对中共十七大召开的期待。 首先,期待高考改革更加公平稳健。当前教育公平方面的主要矛盾不在于高考的存废之争,而是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