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继善:挤时间做科普跟青少年在一起就忘了年龄
2021年12月05日31
“小朋友们知道吗?中国第一首小提琴曲不是音乐家谱曲的,而是科学家李四光。”“达芬奇不仅是个大画家,而且在天文、物理、医学、建筑乃至雕刻、音乐、发明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今年六一儿童节前,81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何继善在中南大学校园内给12...
执着创新六十载――记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教授何继善
2021年12月05日29
150幅字,花费整整两天,耄耋之年的何继善院士,戴着老花眼镜,捧一颗赤子之心,一笔一画,亲笔挥毫,为“六一”儿童节前来拜访交流的小学生们每人题写一幅立志箴言,把自己对科学、对创新的无尽热爱和爱国情怀传递下去。 何继善,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我国著名地...
何继善为地球“把脉”
2021年12月05日26
他是我国首批工程院院士,人们称他为“把握地球脉搏的人”。 他将人们认为已经枯竭的“空矿”,“变”成储存40亿吨金矿石的“金矿”;他用钻研地球的精神自学书法,将其演绎得潇洒自如;他倡导科普,“大手”拉起无数“小手”,在许多青少年心里画下科学的“根”。他对地球的探索从...
何继善:为中国工业找“口粮”
2021年12月05日28
2019年1月28日下午,记者一行驱车前往中南大学探访中国工程院院士何继善先生。何继善院士身材高大,虽已85岁高龄,却依旧精神矍铄,说起话来中气十足。 此前,在北京举行的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由何继善院士创立的大深度高精度广域电磁勘探技术与装备,获得国...
培养伟大的工程师
2021年11月21日33
编者按 近日,在常州工学院举行的“地方高校转型与新工科建设”研讨会上,本文作者提出新工科的核心使命就是培养伟大的工程师,引起与会者的共鸣。为此本版特约请作者撰文,与读者分享。 什么是伟大的工程师 建设新工科首先要搞清楚其本质,新工科的外部表现形式是新专业,但是...
唱响工程师精神 打造“中国制造”
2021年11月21日29
德国前总统赫尔佐格曾说,“为保持经济竞争力,德国需要的不是更多博士,而是更多技师。”这里所说的技师,指的是支撑“德国制造”的“工程师”。今年全国两会上,政协委员顾明提交了一份提案――建议设立“工程师节”!顾明认为:培养工程师队伍的忠诚、敬业、奋斗、团结精神,是设立“工程师节”的核...
工程师时代与工程伦理的兴起
2021年11月21日30
本期主持:刘永谋(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本期主题:工程师时代与工程伦理 主持人语 中国是当今世界的工程大国,正在向工程强国迈进。近年来,工程伦理日益成为科技哲学领域的热门话题。实践证明,工程尤其是大工程,不纯粹是自然科学技术的应用,还关涉道德、人文...
丁肇中:AMS命运多舛他始终坚持
2021年11月14日28
经过16年的努力,以及15亿美元其他人提供的资金,美国宇航局和丁肇中展示成果的时候就要到来了。 上周四,随着“奋进号”航天飞机升空的“阿尔法磁谱仪2号”(AMS-02)被送入国际空间站,开始其为期10年以上的宇宙反物质的探寻之旅,该国际科学项目的负...
专访丁肇中:做得对,比早发表更重要
2021年11月14日30
探秘宇宙“无字书” 真理不在蒙满灰尘的权威著作中,而是在宇宙、自然界这部伟大的无字书中。 ――伽利略 过去五十年中,丁肇中做过五六个实验,开始都受到了反对,包括AMS实验。他说,物理学的进步,就是推翻所有人已知的东西而发展的。五百多年前,没有伽利略的天文望远镜,人们不知道地球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
丁肇中:要能竞争就要能站在别人前面
2021年11月14日31
9月16日这天中午,时针已经走过12点30分了,可是出席2006年科协年会的6000多名代表仍然饶有兴味地坐在人民大会堂里,听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讲演“我所经历的实验物理”。 席间,有位听众收到朋友一条短信:大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