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铁隧道总工程师洪开荣:让盾构科技引领国际
2020年06月11日30
“我们科研人员在实验室就能借助远程故障诊断系统平台,为千里之外的项目施工‘会诊’,帮助现场解决施工难题,”中国中铁隧道集团总工程师、盾构及掘进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洪开荣日前接受采访时自豪地说。 从引进吸收到自主创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从领先国内...
只进不退的盾构人顾建江
2020年06月11日29
曾几何时,浦东人还称去浦西为“去上海”。80年代初,浦西夜晚灯火通明、夜景迷人,浦东却阡陌交错、恍如隔世。直至连接黄浦江两岸的隧道、桥梁陆续通车,上海越江交通不便的格局才逐渐被打破。现在,当你乘上地铁、打开手机,朋友圈还没刷新便已到了对岸。你又是否想过,...
遁地神器“天和一号”
2020年06月11日28
7月2日10时,天津本土企业中交天航局控股的中交天和建造的超大型盾构机,在南京纬三路隧道南线冲出洞口,伴随着一阵巨大机器的轰鸣声,一条长达130米重4758吨“钢铁巨龙”从地下“咆哮”而出,只见这个超大型盾构机转动着巨大银光闪闪的刀盘冲破最后一层加固区,...
一代结构大师林同��
2020年06月08日27
1912年11月,林同�Τ錾�在福州城内乌石山下一个书香门第之家。他原名林同�Γ�后接受老师茅以升先生的“既好懂,又代表��黄子孙”的建议,将“�Α备奈�“炎”。他的祖籍是福州福清的东瀚乡云庄北窗,一岁时随父母举家迁往北京。在北京汇文中学念书,成绩是全校...
82岁中科院院士汪品先:我为什么要三下南海深潜?
2020年06月05日27
今年5月,82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汪品先搭载“深海勇士”号4500米载人深潜器,9天内在南海完成3次下潜,成为“深海勇士”号深潜年龄最大的“乘客”。这位耄耋老人对于海洋事业和科学探索的热爱,令人动容。与此同时,汪品先还用自己身体...
记师昌绪院士:从材料科学家到战略科学家
2020年06月05日28
1月14日,人民大会堂铺着长长的红地毯,鲜花簇拥,喜气洋洋。一位九旬高龄的长者从国家主席胡锦涛手中接过2010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就是著名的材料科学家、战略科学家、两院院士师昌绪。 之前,这个奖的得主也是一串显赫的名字――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创始人王选、杂交水稻专家袁隆...
贝聿铭与中银大厦 建筑背后贯穿一条神秘的线
2020年06月05日32
贝聿铭 本世纪最重要的建筑师之一,在他卓越建筑的背后,贯穿着一条神秘的线,这就是为贝氏所独有的设计方法。 设计中的人员分工 在美国,社会分工很细,每方面的工作都会有专门的人员从事,基...
探测火星就是探索地球的未来 ――对话我国火星探测计划首席科学家、中科院院士万卫星
2020年05月22日28
对话时间:6月5日 对话人物:万卫星 ●人物简介 万卫星,1958年生,湖北天门人。空间物理学家,我国火星探测计划的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地球与行星物理重点实验室主任,2011年当选中科院院...
中国科学院院士万卫星:打造新平台 推动地球科学与行星科学融合
2020年05月22日25
地球是人类的家园,是繁衍文明的母亲星球。脚踏苍茫大地,头顶璀璨星空,人类在凝视中深思,在仰望中求索,千年万年从未停止。然而,其思愈深,其惑愈多。 二十世纪以来,对地球科学的研究逐步进化为通过各种观测手段定量研究地球表层和内部的主要物质组成和运行规律。...
张�D:人民大会堂的设计师
2020年05月21日29
一提到北京,除了天安门和故宫,人们印象最深的恐怕就是人民大会堂、民族文化宫、北京饭店、友谊宾馆、钩鱼台国宾馆等这些极具民族风格的建筑了。而这些代表我国建筑最高成就的作品,正是由享有“国家设计大师”、“中国建筑泰斗”美誉的山东人张�D设计的。 两位名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