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更多内容

更多内容

  • 最新
  • 浏览
  • 评论

张文木:论“成熟”和“能力”

2024年06月09日35
    成熟,不是世故,而是熟练运用辩证法的能力。不成熟的表现是只知是非。其实,“是”是转化“非”而来的。不懂辩证法的同志幼稚地以为肯定“是”的方法是否定或消灭“非”,殊不知正是由于早期国民党的强大才造成了毛泽东在党内的至尊地位。 能力,不是蛮力,而是熟练运用辩...

14.14%!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新增长

2024年06月08日38
    2024年4月16日,中国科协发布第13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调查结果显示,2023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4.14%,比2022年提高1.21个百分点,呈提速增长趋势。据预测,2025年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5%的发展目标有望...

向着月球背面再出发――中国探月工程嫦娥六号任务正式启航

2024年06月02日35
    始发站,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目的地,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 2024年5月3日,长征五号遥八运载火箭托举嫦娥六号探测器,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嫦娥六号正式开启“月背征途”和“挖宝之旅”。   38万公里外的月球背面怎么去?...

嫦娥六号,月背“挖土”为哪般?

2024年06月02日34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唐代大诗人李白在他的《古朗月行》一诗中,写出了孩童眼中的月亮。直到今天,我们对这个“近邻”的认识依然有限,尤其是“白玉盘”的另一面――月背。 从科学意义上讲,月球由于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相同,加之被地球潮汐锁定,永远只有一面朝向地球。...

“嫦娥”再度登“月宫” 发动机“推得稳”“变得准”

2024年06月02日37
    北京时间2024年6月2日6时23分,嫦娥六号探测器着陆/上升组合体于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预选区着陆,经过30天的长途跋涉成功抵达“月宫”,开启了月背采样的新篇章。   飞离地球、遨游太空、稳稳落月,这看似轻松的一幕幕,实际上却历...

嫦娥六号成功着陆 将实施人类首次月背采样返回!落月怎么落?如何选择着陆地点?

2024年06月02日36
    据新华社消息,2024年6月2日,嫦娥六号着陆器和上升器组合体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预选着陆区。 据央视军事报道,6月2日6时9分,嫦娥六号着陆器和上升器组合体开始实施动力下降,7500牛变推力主发动机开机。其间,组合体进行快速姿态调整,...

弘扬精武文化的历史使命和重要意义

2024年06月02日35
    1952年6月10日,毛泽东主席为新中国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成立大会题写“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题词,体现出新中国体育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最高宗旨,明确新中国体育事业的根本目的和发展方向,全面推动了我国体育运动的发展。他把着眼点放在增强人民大众的体质上...

爱写科幻小说的两院院士,文学是他的“初恋”

2024年06月01日38
    2012年7月13日,潘家铮院士去世,在当时新华社的报道中,这位著名水利水电工程专家被喻为“三峡之子”。这两天,长江的洪水引起各界关注,而据央视报道,三峡水库多次调减出库流量,将更多的洪水拦在了库区。 但今天我们想聊聊潘家铮的另一个身份――科幻作家...

全国科技工作者日 | 以科学之名,诉祖国之爱――他们这样说

2024年06月01日37
    近百年来,一代代科学家不畏艰难险阻,勇攀科学高峰,用青春和热血为祖国的繁荣昌盛献上一项项辉煌的成就。他们的名字,或许不为人知,但他们的贡献,却铸就了国家的尊严和民族的自豪。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特别策划了“以科学之名,诉祖国之爱”系列,包含“忠诚无悔...

邓小平的破局智慧

2024年05月30日36
    一个政党、一个国家在前进道路上,不可避免会遇到成长的烦恼,甚至会遇到较大的困难、挑战或考验。应对变局、突破困局、化解危局,需要破局智慧。邓小平在长期的政治生涯中积累了丰富政治经验,具有高超的破局智慧,值得后人学习。   抓住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