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论“学与术”
2017年04月09日26
梁任公之论学与术,乃百年前时论,如今观之,仿佛字字如重锤敲击当代书坛也。今日书坛之弊,莫过于学与术分离。不学无术司空见惯,且多为名家者流,误人子弟者,恐车载斗量而不为过矣。以古论今,扪心自问,得古人精髓几分?招摇过市,频于登台布道者,水落石出之时,必将大白于天下。还任公说得...
什么是中国现代学术经典
2017年04月09日26
1996年底,我从《中华读书报》上拜读到刘梦溪先生的大文《中国现代学术要略》,分两期刊载,整整四大版,煌煌六万言。在今天而有这样的大文章,实在出人意外,因此一气就读了两遍,觉得引举繁富,议论闳肆,甚为希有。但是对其立论之大端,不能不有怀疑。事隔一年,才知道先生当时是在主编一部名为...
抄袭海外论文,立国之本何在?
2017年04月09日26
64岁的武汉理工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2009年院士候选人周祖德被曝抄袭他人论文。被剽窃文章的作者质疑――智利科学家罗伯特・卡迪纳斯看了周祖德的论文后说:“这篇是我们的论文的删节版。”(8月4日《中国青年报》) 看到这样的新闻,笔者首先有两个疑问,智利国...
给中国学生的第七封信:21世纪最需要的7种人才
2017年04月07日23
人才的标准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东方的战国时代和西方的骑士时代里,最受器重的是力敌万夫的勇士和巧舌善辩的谋臣;在中国的科举时代里,靠着“死记硬背”和“八股文章”而金榜题名的书生最容易出人头地;在西方工业革命风起云涌的日子里,善于用机器的力量改变世界的发明家以及那些精通专...
给中国学生的第六封信――选择的智慧
2017年04月07日26
引言 《做最好的自己》一书为青年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和借鉴的,包含了价值观、态度和行为等三个层面的理论模型――“成功同心圆”。如果仅就“成功同心圆”中的每种态度或每种行为来说,我们其实很容易总结出许多明确的、可执行的理念、原则或方法,青年学生们也不难掌握。但在实际生活...
给中国学生的第五封信:你有选择的权利
2017年04月07日26
有一位中国留学生看完了我《写给中国学生的第三封信》后,感触很深,他写了一封信给我说:“很小的时候,我的目标就是长大,长大了做什么,我当时没有想;读小学的时候,父母给我的目标就是考初中,考上初中做什么,我没有想过;读初中的时候,父母给我的目标就是考高...
给中国学生的第四封信:大学四年应是这样度过
2017年04月07日25
2005年2月 今天,我回复了“开复学生网”开通以来的第1000个问题。关掉电脑后,始终有一封学生来信萦绕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开复老师:就要毕业了。回头看自己所谓的大学生活,我想哭,不是因为离别,而是因为什么都没学到。...
给中国学生的第三封信:成功、自信、快乐
2017年04月07日24
2004年5月 此前,我和中国学生的多次交流都是围绕如何达到优秀和卓越、如何成为领导人才而展开的。最近,在新浪网的聊天室和我收到的许多电子邮件中,我发现更多的中国学生需要知道的不是如何从优秀到卓越,而是如何从迷茫到积极、从失败到成功、从自卑到自信、从...
给中国学生的第二封信:从优秀到卓越
2017年04月07日25
2003年12月 三年前离开中国时,我在《给中国学生的一封信》中,与广大青年学生一道,讨论了一些大家共同关心的话题,并结合自己的学习和工作经历,就青年学生如何对待机遇、学业、工作、他人、自己等问题,阐述了我的个人意见。我提出诚信和正直、主动意识、交流...
给中国学生的一封信:从诚信谈起
2017年04月07日26
2000年4月 今年5月23日,比尔・盖茨先生在《华尔街日报》上撰文,支持和敦促美国政府给予中国永久性正常贸易国待遇。文中,他特别谈到了在清华大学与中国大学生那次对话的愉快经历以及因此而留下的深刻印象。 这篇文章令我不禁想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