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学精神 > 科普播种 > 正文内容

抄袭海外论文,立国之本何在?

2017年04月09日
  64岁的武汉理工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2009年院士候选人周祖德被曝抄袭他人论文。被剽窃文章的作者质疑――智利科学家罗伯特・卡迪纳斯看了周祖德的论文后说:“这篇是我们的论文的删节版。”(8月4日《中国青年报》)

 

看到这样的新闻,笔者首先有两个疑问,智利国内学术界会不会像现在我国这般“天下文章一大抄”呢?作为异国学者,被“世界第一博士大国”里的博士和博导“联袂”瞟窃之后,心里又是何种感想呢?此时此刻,笔者作为一名国人已经无地自容――国内学术界已经把抄袭之风“带出国门、走向世界”,几乎无任何资本去谈论“世运之明晦,人才之盛衰”了,更何谈立国之本?

 

笔者并非危言耸听,近代史上,但凡有学术上取得过些许成绩的人都对学术发展之独立性发表过自己的看法。著名洋务派将领张之洞认为:“世运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这也正是张之洞编撰《劝学篇》的最主要目的,虽说通过学术一点来救当时中国的现状有些奢谈,但是学术能否独立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学术并非学界内一学校、一教授、一学生的个体事,在某种程度上,学术发展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尊严、命脉与根基。王国维生前曾有一言,简要而明确的概括出了学术与国家荣誉的关系:“提倡最高之学术,国家最大之名誉也。”陈寅恪先生也曾说:“学术之兴替,实系吾民族精神上生死一大事者”。两位国学大师如自“英雄所见”,难怪二位所关乎的“独立之精神”和“自由之思想”仍被学界许多知识分子视为学术的最高境界。

 

有学才有术,有术才会有生产力,有生产力才会有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梁启超先生半生致力于学术的总结和传承,他的《清代学术概论》和《近三百年学术史》正是想从根本上促进他所谓“新民社会”的建立。梁启超曾说,“学也者,观察事物而发明其真理者也;术也者,取所发明之真理而致诸用者也”。可以说,在梁启超的观念中,学是术的基础,术是学的“用”的层次。没有独立的“学”,自将没有独立的“术”。

 

到了改革开放初期,更是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如中国这般渴望科学技术的力量,邓小平同志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论到现在来说,也仍然铮铮在耳。

 

可是,就在这些真正的学术高手退出学界几十年之后,我们的有些学术却丧失了最为基本的独立性,中国学术俨然一派“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的派头和发展大势。211工程学校武汉理工大学校长、未来院士带头抄袭,全国学术界还有多少干净的学术可言?这样的抄袭势头,不仅代表着知识分子基本的道德廉耻和科学精神的丧失,更昭示着中国未来之“术”的受制于人现状,不可不让人担心。

 

笔者必须大声疾呼:抄袭国外论文,立国之本何在?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抄袭海外论文,立国之本何在?” 的相关文章

呼唤中国科学的原创性

    2002年8月,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我国迎来的第一次数学家大会,会上云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大数学家。这次大会把菲尔茨奖�D�D数学界的诺贝尔奖�D�D授予了法国数学家洛朗・拉佛阁和俄罗斯数学家弗拉基米・沃沃斯基。中国的数学家虽然也很想获此殊荣,但终未能如愿,因为菲...

中国为什么衰落

      一个国家由盛转衰而甚至没落,历史的例子有的是。但这些不是小国,就是那些在文化上不可以大书特书的。中国是一个例外。这不是我个人之见。老外学者朋友,一提到中国的历史,都为我们从极盛下降至极衰的这一千年摇头叹息,感到奇哉怪也。   任何国家都有上有落,...

怎样成为一位科学家?

      科学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科学必需的!  在许多人的眼里,这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了。这是因为科学和我们日常生活已经具有了密切关系。公众因为科学和科学密切有关的技术科学所享受的实实在在的益处。  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使人们能够...

日本诺贝尔奖得主箴言录

      日本在最近3年中连续涌现了4位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他们分别是化学奖得主白川英树、野依良治、田中耕一和物理学奖得主小柴昌俊。这四位科学家分别对科研与国家的关系、治学、人才与教育等领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下面是4位诺奖得主的讲话撷英,相信对人们定会大有裨益。日本已经定下目标,要...

打好基础 真才实干

      基础功,祖国文字是先锋。尤宜一丝不苟,学到尽善尽美,优读优写,字词标点准确用,莫错笔画莫混同。文字表达流畅通,更添润色简洁功。  陈国达�D�D大地构造学家。1912年1月22日生于广东新会。1980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提高教学质量的首要一环是提高基础课的教学质量。“...

治学有道 博识远见

      学习要经过自己的头脑消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多问几个为什么,切莫人云亦云;经验不等于科学,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去学习,去探索。  赵洪璋�D�D作物育种学家。1918年生于河南淇县。1955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自学能力。有些学生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