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更多内容 > 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

  • 最新
  • 浏览
  • 评论

应试教育阻碍了中国人迈向诺贝尔奖

2007年10月16日30
  诺贝尔奖创立一百多年,为什么一直与拥有世界上最多人口的中国无缘?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人的思考。其中涉及的问题是多方面的,在人才培养方面,哪些原因阻碍了我们迈向诺贝尔奖的步伐?   首先是应试教育,学生从小学到高中,甚至到大学,伴随的是接连不断的各种各样的考试。杨振宁曾率一批诺贝尔奖获...

诺贝尔距离中国有多远

2007年10月16日28
    作为本年度诺贝尔奖的头炮,医学奖于北京时间10月8日下午五点半公布得奖者。(10月8日 中新社)   “每逢佳节倍思亲”,每逢诺贝尔奖发奖时,总激起国人对诺贝尔奖及整个科研机制的思考。对于国人的诺贝尔情结,你可以不理解,但你不可以不正视。这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民族,走向自信...

应试教育出不了诺贝尔奖

2007年10月16日27
    据统计,20世纪的100年中,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共159人次,近2/3的杰出人才的成就高潮发生在30岁以前。这就是说,明日的杰出科学人才非常可能产生在今日有志于科学的优秀高中学生中,非常可能产生于这批即将进入大学的年轻人。   可是诺贝尔奖100多年的历史中,为何在中华大地...

中华民族的核心精神:战国士风两千年

2007年10月14日32
  长期以来,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这个民族的核心精神是什么?再往下想,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是怎么形成的?又是在什么时期形成的?   在中国的历史上,儒家思想统治人心长达两千年。从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一直到满清灭亡,甚至要一直延续到新中国建立,儒家思想还有很强的生命力。为什么?为...

中国企业家眼中的工程教育

2007年10月12日27
    编者按:9月24日~25日,由中国工程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主办的“新形势下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高层论坛在上海举行。来自工程界、教育界和企业界的200多位专家学者对我国工程教育的发展趋势及改革方向进行了深入研讨。本报已对此作了及时报道。此次作为补充,我们又采撷了一些论坛上的精彩观...

郭曰方:科学与人生

2007年10月12日26
  嘉宾:郭曰方   嘉宾简介:   1987年至1993年任中国科学报总编辑,1993年至2001年任中国科学院京区党委副书记、中国科学院机关党委书记。现任中国科学院文联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常务理事。1981年胃癌手术后以顽强的毅力坚持文艺和科普创作。先后在全国各地报刊发...

于光远:百家争鸣――发展科学的必由之路

2007年10月12日26
  嘉宾:于光远   嘉宾简介:1915年7月生。上海人。1935年参加一二九学生运动。1936年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1937年初抗日战争前,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被推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的学部委员。在1982年中国共产党举行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前,正担任着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国家科...

培养平等意识做自信中国人

2007年10月06日25
  开栏的话 如今,国人越来越能感受到国家崛起带来的荣耀和光芒,但是,面对外国人,依然还有不少中国人很难表现出应有的自信心。从本期起,我们开设了“做自信的中国人”的栏目,将陆续推出各位专家、学者对此问题的看法和见解,也欢迎读者们踊跃参与。   为什么中国学生不自信   作为教师,体会很深的是,...

有节约型政府才会有节约型社会

2007年10月02日25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近日完成的一项读者调查(3602人参与)显示,90.3%的人认为政府的浪   费现象比个人更严重。“改变浪费现象必须先从政府部门开始。”不止一位读者在来信中发出这样的呼吁。调查显示,81.9%的受访者明确赞同“建立节约型社会应当从政府做起”。(6月11日《中国青年报》...

节约型社会,政府应作表率

2007年10月02日25
  最近民间传着这样两组照片,一组是我国一些省、一些区政府的办公楼群。它们占地数百亩,半球形的会议中心,绿地、园林、假山、喷泉环绕其中。其中一个区政府的办公大楼整体形态与美国白宫完全相同。还有一个地区的办公楼形似天安门城楼的仿古式建筑。另一组是一些发达国家的办公大楼,小门小户,有的一个州政府的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