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格

  • 最新
  • 浏览
  • 评论

中华人文精神的两大传统

2017年03月09日24
    与西方文化相比,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中华文化的根本精神之一,也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一项重要贡献。中华文化从西周以来就确立了以人为本的文化品格,而西方在公元以后形成的是以神为本的文化,直至欧洲启蒙运动时期才高举起人本主义的旗帜,启发人不要做神的奴隶,要做人自己。它的思想来源是古希腊罗...

《周易》与中华民族文化精神

2017年03月04日26
    《周易》作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数千年来,高踞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源头,内蕴博大精深,万有齐备,密切地联系着整个社会人生。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引用《周易》中“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一论述,阐明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的道理。穷则思变,变中求新、新中求...

“国学”与“国性”

2017年02月28日27
      在鸦片战争之前,中国社会上并没有“国学”这个词,也没叫“中医”的,没叫“国画”的。但后来为什么有这些东西呢?是因为鸦片战争以后的西学东渐,这个西学东渐不是一种正常的文化交流,而是借助鸦片和炮舰强势进来的。当时,人们把西洋文化叫“西学”,就把中国固...

严复晚年回观传统文化

2017年01月11日26
    一、严复晚年回观传统文化的问题   (一)严复晚年“尊孔读经”问题经过对中西文化的比较和深刻反思,严复认为西方文化以自然科学最见发达,而中国文化却以道德之教较为深邃,儒家的学说尤其如此。在孔教会成立前后,严复通过《思古谈》、《读经...

中国思想的精髓――林同济于1980年11月在伯克利大学的演讲

2016年09月04日28
    下面我要谈的问题是中国思想的精髓,我指的是1949年之前的思想。究竟什么才是人们头脑中基本的东西呢,或者说什么才是文化的基调或者特征呢?我们中的很多人都在问这个问题。比如我就在这样追问,因为我对思想的历史发展很感兴趣。再比如我就倾向于认为任何民族中最重要、最有影...

习近平在常委见面会上的讲话

2012年11月19日28
习近平在常委见面会上的讲话
    2012年11月15日上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习近平、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15日中午,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习近平发表讲话。   ...

中华民族每临“大事”有静气

2012年09月25日25
    近日,日本政府不顾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和抗议,宣布“购买”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完成所谓“国有化”手续。在国家领土完整遭到严重挑衅的危险时刻,面对这些国家的背信弃义和无理取闹,中国政府和中华民族“每临‘大事’有静气”,在应对措施上有理、有利、有节,体现了一个泱泱大国的冷静、...

勤劳和开放造就中国经济奇迹

2012年09月17日25
      虽然中国在过去30年里取得的成就令世界瞩目,但是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能告诉大家中国到底是怎样成功的。   现在对此的流行解答是:中国的经济制度好。但是经过推敲,我发现该说法是很难成立的。虽然现今的中国已经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和其他国家...

成功多了,中国人才能逐渐自信

2012年06月25日26
  摘要:今天的中国似乎正站在一个十字路口。我们或许向世界证明,过去的落后只是中国人打了一个盹,它只是中华文明史中一个值得汲取教训的瞬间。或许世界将向我们证明,中国启迪全人类的时代永远过去了,最近几十年的所谓“中兴”才是虚假的瞬间,中国太大了,不可能整体现代化,它只能在落后或半落后的状...

崛起期的中国:应重视民族集体精神世界成熟问题

2011年11月04日26
    随着中国国家形象片在美国的上演,世界如何看中国、中国如何向世界展示自己,又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这几年随着中国外部崛起进程的展开,“中国如何与世界交往”已经成为一个持续的话 题。无论是一般百姓议论的“当世界误读我们时怎么办?”,还是公共外交在中国的兴起,抑或是中国一系列大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