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精神

  • 最新
  • 浏览
  • 评论

李方华:探索来源于兴趣 决策取决于把握

2005年04月23日29
  李方华简介   李方华,著名物理学家、电子显微学家,中国单晶体电子衍射结构分析的开创者,中国建立并发展高分辨电子显微学的代表人物。1932年1月出生于香港。1950年考入武汉大学物理系,1952年保送到苏联列宁格勒大学物理系学习,1956年毕业进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工作至今。曾任中国电子显...

科学家的责任

2004年10月23日26
我很高兴与大家一起讨论一些有关科学家和科学组织责任的话题。   毫无疑问,一个科学家的责任感是与他或她的个人价值观以及在历史、自然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伦理道德观紧密相关的。在科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科学家已经建立起了一个负责任的科学家所应遵守的有关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共识。在我看来,科...

老科学家的新选择

2004年10月21日27
中国科学院有一个科普宣教团,其成员都是已经从科研第一线退休的老科学家。自2003年起,这些团员们开始进入北京的一些中学,为学生开设科技选修课。   教师节那天,并不在学校执教的的翁祖平过了他的第一个教师节,意外地收到了一堆“教师节快乐”的贺卡,手机也“滴滴”地响了好几次,同样是教师节的短信祝福。...

11名华人科学家致信政府 质疑“大科学”项目

2004年10月18日29
时下,在一些学术网站的论坛上,一场关于中国有无必要进行“大科学”项目的论争“烽火”经久不息。   这场“烽火”是由11名华人生物科学家点燃的。他们在致中国政府高层的一封信中说,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生物医学的研究成果对人类健康的改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但几乎所有这些重大发现都不是在事先预...

大喜大悲出灵感 情感刺激影响大脑创造力

2004年10月11日28
据俄罗斯《科技信息》报道,俄罗斯科学院大脑研究所通过多次实验研究发现,在消极或者积极的情感刺激下,尽管大脑皮层兴奋和工作的范围不同,但都能激发大脑的创造力,强烈的情感刺激能够影响创作的过程。   科研人员对15名年龄从17岁到26岁的自愿者进行了实验。实验的方法是首先向这些自愿者提供一对单词,比如...

灵感的产生机理

2004年10月11日28
在发明创造过程中,当发明人遇到难题时,实际上也就是在一时找不到一个关键的、恰当的发明元素或发明元素之间的理想结合方式时,就会形成一个想要解决这一问题的强烈愿望,随着愿望的不断加强和长时间的思考,在大脑皮层中,就产生了一个不断增强的神经生物电脉冲信号,这个生物电脉冲信号就会顺着思维的趋势,在大脑中不...

创新、优化及发明

2004年10月11日30
一些初涉发明的人往往把发明与创新相等同起来,认为发明就是创新。   以笔者多年从事发明活动所积累的经验和感悟,认为把发明与创新相等同是一个误区。事实上,发明的外延小于创新,只有经优化的创新才能被称为发明。但是,有许多人却往往简单地认为,只要是创新的结果,就应是一项发明,只要是一项新发明就可以申请专...

中国距诺贝尔科学奖有多远

2004年10月10日29
中国离诺贝尔奖的差距真像人们想的那样仅有“一步之遥”吗?了解了我国基础研究的现状以及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在此方面的差距,我们的感觉这“一步之遥”的距离还是“非常遥远”。   就在上周“诺贝尔周”里,记者走进北京的中小学校园。一所小学五年级的孩子在回答“将来是愿意当盖茨还是当牛顿”时,我们听到的是盖茨,...

克隆牛研究坎坷路漫漫

2004年10月06日31
核移植技术被发明后很快应用到牛的身上,牛在农业、生物技术及人类医药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经过十几年努力,科学家已经掌握了一个可以对牛进行遗传调控及大规模克隆的系统。   最初阶段,用于牛克隆的供核细胞都是来源于早期胚胎的卵裂球,因为这些卵裂球被认为是相对未分化的细胞,易于进行克隆。然而,这一方法的效率...

与时俱进天地宽 志存高远民族兴――写在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启动5周年

2004年10月05日26
6月9日是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启动5周年。5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有关部委的支持下,中科院广大科技工作者奋力拼搏、勇于创新,从体制、学科布局、人才战略、创新成果等诸多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果。从本期开始,本刊开辟“知识创新5周年成就展”专栏,陆续刊发各单位知识创新工程成就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