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学精神 > 发明发现 > 正文内容

灵感的产生机理

2004年10月11日
在发明创造过程中,当发明人遇到难题时,实际上也就是在一时找不到一个关键的、恰当的发明元素或发明元素之间的理想结合方式时,就会形成一个想要解决这一问题的强烈愿望,随着愿望的不断加强和长时间的思考,在大脑皮层中,就产生了一个不断增强的神经生物电脉冲信号,这个生物电脉冲信号就会顺着思维的趋势,在大脑中不停地游动传播(即便不再思考这件事时,该生物电信号依然在大脑中波动),当遇到某种外因的激发时(或在睡梦中思维受人的显意识支配减弱时,生物电脉冲就会冲破固有的思维条框限制),思维产生大跨度跳跃,一下子发现与某一事物(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发明元素)之间的潜在联系,使原有的电脉冲信号得到加强,产生兴奋(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产生了思维的火花)在瞬间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关键性突破口,进而使问题得到解决,将项目发明成功。   概括起来说,灵感的产生过程实际上就是思维产生跨越,找到发明元素之间之间隐性的 、潜在的联系 ,一下子找到解决问题突破口的过程。

  爱迪生说发明使有99%的努力+1%的灵感构成,实际上正式这1%的灵感决定了一项发明的成败,说灵感再发明过程中所占的比重可达到99%也不算为过。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灵感的产生机理” 的相关文章

21世纪,中国科技如何避免尴尬局面

    一、 历史因素  翻开任何一本科学教科书或专著(中医除外),总是看到一长串的外国人名,而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中国却很少有人露面。先不说那些在科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顶级人物如阿基米德、牛顿或爱因斯坦等,就连一般技术专业领域提出原创性思想的也往往是“汤姆生”、“约翰”或什么...

中国科技人员工作和生活现状及基层科技体制现状简介

    前两天有一个网友[倒车,请注意]在这里贴了一个中国和印度比较的文章,里面根据一本小说内容这样描述中国“知识分子形象图”:   “出则豪华轿车相迎,入则妙龄美女相伴,乘则必打波音的(喻坐飞机如打的),住则必星级宾馆海景房,吃则海鲜大餐,喝则人头马XO,玩则高尔夫球...

优先发展生命科学是当务之急!

    最近几年,世界生命科学取得了让人瞠目的进展,这本应是让全人类都欣喜的好事,但是,如果我们把目光投向克隆、基因、器官移植等科技进步的未来看,我们就会发现这些进步将要触及人类一个最敏感的话题――长生,而如果再把“长生”问题与世界经济、政治联系起来用大系统的方法看,也许我们都要...

纪念原子弹爆炸成功,谈谈我对建国后科技发展的认识

    我不认为写小说的文人是人才,本文所述的人才全是指自然科学界的。   谁更重视科学,我觉得没有必要争论,因为自近代以来,不论谁在台上,也不论什么制度,都是尊重人才的,特别是自然科学界的人才,历来是各国必争的,如果说谁不重视,那肯定说不通,也谈不上‘更’,因为都是尽...

中国科技发展战略必须要有新思路,必须开辟新天地

    中国要想在新的国际竞争环境中与美国决一雌雄就必须在科技发展上创出自己的新路子,不能跟在美国的屁股后面亦步亦趣,美国有了什么芯我们在去搞一个我们的芯,似乎就不符合经济学原理。我们应当将科技发展的眼光拓展到美国还没有涉足的领域,比如说太空资源的探索和应有开发,再比如无电缆光电...

再论科学技术是如何进步的?

  近现代社会科学技术进步有三个来源,一是一大学为主的教育机构(包括国家设立的专门的研究机构),二是企业内部的研究机构,三是民间中的个人。其中,民间中个人的贡献率越来越低――其实这很好理解,因为现代科学技术越来越完善、越来越复杂,研究成本也越来越高,是个人很难胜任和负担的。正因为如此,我们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