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发现

  • 最新
  • 浏览
  • 评论

钱三强:我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始人

2024年05月23日36
    钱三强(1913.10.16―1992.6.28),原名钱秉穹,出生于浙江绍兴(原籍浙江湖州市),核物理学家,我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始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36年从清华大学本科毕业;1937年到巴黎大学镭学研究...

攻克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心脏”

2021年03月20日41
    中国科学家独立自主研发“两弹一星”的过程,创造了无数奇迹。但由于这些工作大多属于“绝密”级别,因此背后的故事也多数鲜为人知。著名材料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吴自良带领团队攻克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心脏”的历程,就是其中一则神秘的传奇。  ...

祖国利益高于一切:自力更生研制原子弹核心部件“甲种分离膜”

2021年03月20日37
    在吴自良一生的科研之路当中,研制核浓缩元件“甲种分离膜”的经历让他倍感光荣。“两弹一星”的研制,为新中国的国防科技事业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吴自良正式这项浩大工程中的一员。 1956年,国家在制定科学技术发展第一个远景规划的时候,部署了原子弹的研发...

中国实验快堆实现临界 铀利用率最高提高70倍

2012年11月06日32
  “提升1号调节棒至顶部”“提升2号调节棒至180毫米、220毫米、230毫米……”,中国实验快堆主控室内滴滴声越来越急促,7月21日9点50分,源量程周期稳定在100秒达两分钟后,中核集团公司副总经理、中国实验快堆领导小组组长杨长利宣布:“中国实验快堆首次实现临界!” 首次实...

标准是用来促进技术革新的

2011年09月15日29
  核心提示:标准当然不是用来让所有人满意的,甚至都不光是用来检测的。用好了,标准能够成为一种催化剂,在新标准的刺激下,能够出现更新的技术和工艺。本来技术进步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满足在不断严格的标准的过程。   大家都看过跳高比赛,只要有人还能跳,那根杆子肯定是往上升,...

创新障碍在哪里?

2011年04月26日33
         “创新障碍在哪里?”是著名学者汪品先院士在今年1月9日,即胡锦涛主席发出中国要在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号召5周年之际,在给本报编辑部的一封公开信中提出在全社会发起一场大讨论的题目。自那时以来的一个...

科学精神,托起民族复兴的希望

2010年05月02日30
       90年前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呐喊,唤起了沉睡的中华大地。与之相伴,民主精神和科学精神开始觉醒,并逐步成为民族文化的新生力量,催生自立的中国,开放的中国,创新的中国,科学发展的中国。   “科学”登上中国历史的舞台,远不止90年。...

科技创新人才从哪里来?

2010年04月07日29
    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时,钱老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回过头来看,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学森认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

科学技术部部长万钢谈科技创新

2010年04月02日30
     编者按:2009年3月13日下午,全国政协副主席、致公党中央主席、科学技术部部长万钢将做客强国论坛,就科技等话题与网友进行了在线交流。人民网、科技技术部网站、搜狐网联合直播。           摘要:  ◆我们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需要科学的决策、都需要民主的决策,通过集体讨论...

中国大学不但缺乏而且扼杀创新精神

2009年11月05日29
   今天读到了钱老去世前最后一次谈话内容,关于科技人才的培养问题。钱学森称,中国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独创的东西,缺乏创新精神。全文如下:  今天找你们来,想和你们说说我近来思考的一个问题,即人才培养问题。我想说的不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