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播种

  • 最新
  • 浏览
  • 评论

钱塘江大桥文献寻访悲喜记

2021年03月18日28
    民国时期由茅以升主持设计和建造的铁路、公路两用铁桥――钱塘江大桥,是一项公认的设计优良、技术先进、建造难度极大的重大工程,由时任浙江省政府委员兼建设厅厅长曾养甫定议,延聘当时中国最为知名的桥梁结构学教授茅以升主持,从1932年动议筹划到1937年秋季建...

真后悔没再跟他聊聊

2021年03月17日28
    3月4日中午,记者接到远在美国的贺贤土院士回复的电子邮件;晚上8点,贺贤土打来越洋电话,在美国时间早晨7点的宁静、北京时间晚上8点元宵佳节的鞭炮声中,贺院士和记者分享了他对彭先生的珍贵记忆。 “我是从我美国的朋友和网络上得知彭先生去世这个消息的,非常...

最好的悼念是学习他的精神

2021年03月17日31
    “我想,对老先生最好的悼念是学习他的精神;不一定都能学到,但是努力学一点,对我们科学技术的发展来说可能是很有益的事情。尤其是我自己,应该向先生学习,努力做好自己的科研工作。”在自己的办公室里,中国科学院院士于渌和记者谈起了与彭桓武先生接触中的往事,他的声...

物理学家心中永恒的光芒――纪念彭桓武院士

2021年03月17日31
  彭桓武院士走了。中国科学界,尤其是中国物理学界无不为之哀痛。因为,作为一名物理学家,能够像他那样对世界物理学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对中国物理学给予持续推动的科学家屈指可数;作为一个血肉之躯,能够像他那样锤炼自己灵魂的人绝世独立。他的科学底蕴和崇高境界,对于现今科技界具有深...

陈能宽:诗词情怀写豪迈

2021年03月16日26
    在“两弹一星”的功勋册上,有这样一位特别的人物,在长达近四分之一世纪的时间里,他隐姓埋名,不为人知。旁人以为,他就是一个普通的科技工作者。 受命参与原子弹研制中最为关键的“爆轰物理试验”之前,他从未接触过炸药,甚至连雷管都不知为何物。然而,他却不辱使...

陈能宽谈中国原子弹意义:三大效益外有两点后效

2021年03月16日27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十五年,1964年10月16日,我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我在现场参加试验,亲眼看到伴随着春雷般的响声和急剧升腾的蘑菇云,参试人员纵情鼓掌,热泪盈眶。我现在回想,这一举世瞩目的事件究竟给了我什么启示呢?有一段时间曾听人说,“国防科研花了那...

大国脊梁――陈能宽

2021年03月16日27
    “不辞沉默铸坚甲,甘献年华逐紫烟,心事浩茫终不悔,春雷作伴图尊严。”这首七绝抒怀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著名物理学家陈能宽于1985年写成的诗作,是他许身报国、无怨无悔的人生写照。 陈能宽,著名金属物理学家。湖南省慈利县江垭镇人,男,中共党员,中...

“两弹一星”功勋获得者王希季

2021年03月12日29
    王希季是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一个又一个第一的院士,他是中国第一枚探空火箭的技术负责人、中国第一枚卫星运载火箭总体方案设计者、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首任总设计师……王希季大半辈子都在忙着向苍茫太空镶嵌“中国星”。   “跳进”西南联大的少年...

王希季:最早提出我国载人航天技术的专家

2021年03月12日30
    王希季,1921年出生,中共党员。空间技术专家,长征1号运载火箭与我国首个回收式卫星总设计师,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空间技术的开创者之一。曾负责研制成功了中国的15种实用探空火箭,主持完成中国第一种卫星运载火箭和第一种返回式遥感卫星方案...

“两弹一星”元勋王希季,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首任总设计师

2021年03月12日30
    今天我们邀请军史专家董保存继续为您讲述“两弹一星”元勋的故事。 王希季,中国卫星和卫星返回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第一枚探空火箭的技术负责人、中国第一枚卫星运载火箭总体方案设计者、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首任总设计师,为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