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桥梁情
2020年06月17日28
陈英俊,1921年4月6日生于辽宁省辽阳市。桥梁力学专家,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土木工程学会结构可靠性委员会名誉委员,中国铁道工程学会顾问。从事桥梁工程及工程力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近60年。组建了结构振动研究室,建设了该学科学位点,促进桥梁结构在随机荷载下的动...
神笔绘彩虹――记茅老的青少年时代
2020年06月17日24
1979年春,我有幸与茅老相识,自此交往甚密。十年间,茅老在客厅里、书房内、饭桌上、庭院中,对我陆陆续续详述了他那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 一、一个好奇的孩子 1896年1月9日,在长江之畔古老的城市――镇江,一个婴儿来到了世上...
钱七虎:为国奉献 永远在路上
2020年06月16日26
82岁的钱七虎院士,获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还不到一周,便决定将800万元奖金悉数捐出。他说:“如果一个人追求个人名利,那关注点始终是在个人幸福的方向;如果一个人树立的是基于国家的价值观,那关注的就是国家、民族和人民。” 钱七虎院士今年的工作...
中国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
2020年06月15日22
核潜艇和“两弹一星”一样,都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具有战略意义和威慑力的尖端武器,是中国人民的骄傲和国防的有力保障,在研制中功勋卓著的黄旭华是我解放前在交通大学就读的老同学。想起当年那个热情活泼、积极参加进步学生活动、并于上海解放前夕加入地下党的小伙子,如今已...
中铁隧道总工程师洪开荣:让盾构科技引领国际
2020年06月11日28
“我们科研人员在实验室就能借助远程故障诊断系统平台,为千里之外的项目施工‘会诊’,帮助现场解决施工难题,”中国中铁隧道集团总工程师、盾构及掘进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洪开荣日前接受采访时自豪地说。 从引进吸收到自主创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从领先国内...
只进不退的盾构人顾建江
2020年06月11日27
曾几何时,浦东人还称去浦西为“去上海”。80年代初,浦西夜晚灯火通明、夜景迷人,浦东却阡陌交错、恍如隔世。直至连接黄浦江两岸的隧道、桥梁陆续通车,上海越江交通不便的格局才逐渐被打破。现在,当你乘上地铁、打开手机,朋友圈还没刷新便已到了对岸。你又是否想过,...
遁地神器“天和一号”
2020年06月11日26
7月2日10时,天津本土企业中交天航局控股的中交天和建造的超大型盾构机,在南京纬三路隧道南线冲出洞口,伴随着一阵巨大机器的轰鸣声,一条长达130米重4758吨“钢铁巨龙”从地下“咆哮”而出,只见这个超大型盾构机转动着巨大银光闪闪的刀盘冲破最后一层加固区,...
一代结构大师林同��
2020年06月08日25
1912年11月,林同�Τ錾�在福州城内乌石山下一个书香门第之家。他原名林同�Γ�后接受老师茅以升先生的“既好懂,又代表��黄子孙”的建议,将“�Α备奈�“炎”。他的祖籍是福州福清的东瀚乡云庄北窗,一岁时随父母举家迁往北京。在北京汇文中学念书,成绩是全校...
82岁中科院院士汪品先:我为什么要三下南海深潜?
2020年06月05日25
今年5月,82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汪品先搭载“深海勇士”号4500米载人深潜器,9天内在南海完成3次下潜,成为“深海勇士”号深潜年龄最大的“乘客”。这位耄耋老人对于海洋事业和科学探索的热爱,令人动容。与此同时,汪品先还用自己身体...
记师昌绪院士:从材料科学家到战略科学家
2020年06月05日26
1月14日,人民大会堂铺着长长的红地毯,鲜花簇拥,喜气洋洋。一位九旬高龄的长者从国家主席胡锦涛手中接过2010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就是著名的材料科学家、战略科学家、两院院士师昌绪。 之前,这个奖的得主也是一串显赫的名字――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创始人王选、杂交水稻专家袁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