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播种

  • 最新
  • 浏览
  • 评论

经济学家于光远谈9个治学方法

2016年10月31日22
       什么是治学,什么是学者和学者应具备的特殊素质。治学态度的第一条是独立思考,决不盲从,只服从真理;治学态度的基本点是求真;为了求真,切莫文过饰非,要务实,要防止自己的研究成果异化。方法是什么,坚持严格的科学态度是根本方法,掌握以下方法,做个不...

科学的目的、精神和方法是什么?

2016年10月29日22
    几年前,时任俄罗斯总理的普京,听取了一个俄罗斯与德国联合研究的项目报告。这项研究的目的,是研制一个以暗能量为主要研究目标的空间天文卫星。报告结束后,普京提出了两个问题:“暗能量有用吗?暗能量危险吗?”当时一个科学家是这么回答的:“我不知道。但是100年前...

旅行者号即将冲出太阳系将解三大谜团

2016年10月29日22
    美国宇航局深太空观测网每天都将电波天线指向蛇夫座方向一单调空无的天区。它们正接收一股微弱讯号。它是正在太阳系边境的旅行者号的反馈。     旅行者号正在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太阳风鞘及星际空间边界。最近,《自然》杂志上又连登了6篇相关论文。密集探讨两颗旅行者探测器发回...

旅行者1号36年孤独飞行

2016年10月29日24
    北京时间2013年9月13日凌晨2:00,NASA通过新闻发布会正式确认,旅行者1号已经飞出太阳系,进入星际空间。它是历史上首次进入星际空间的人造飞行器。     “旅行者”该项目负责人爱德华・斯通相当激动,“这个成就如同...

“旅行者”号跨越36年的探索之梦

2016年10月29日23
    人类对浩渺宇宙的好奇心似乎是一种本能,自打出生之日就如影随形、难以磨灭。一代一代的科学家,更是从未放弃过对充满未知的星辰大海那孜孜不倦的探索。当2013年旅行者1号以一种孤独的姿态顺利闯出太阳系时,不禁让人在额手相庆的同时唏嘘不已―这位“70后”的老伙计正式宣告成为有史以来距地球...

飞越太阳系的前夜――旅行者号36年探索历程背后的故事

2016年10月29日23
      上周五,美国航空航天局宣布,飞行了36年的无人航天器旅行者1号正“飞离太阳系”,进入星际空间,尽管目前对如何理解“离开太阳系”尚有争议,但这毕竟是人类飞行器首次到达如此深远的外部空间,其意义无论如何评估都不为过。本刊特编译英国《自然》杂志今年5月的一篇报...

科技创新,要走出“学以致用”怪圈

2016年10月23日23
    施一公结构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外籍成员。     核心提示 ――大学,是培养国家栋梁的地方。让学生进去后就想就业,会造成什么结果呢?就是大...

像西方知识分子那样登场

2016年10月21日22
  一方面,一个可供知识分子振臂高呼的传媒舞台已经搭好;另一方面,知识饥渴、精神饥渴的观众也已就座。现在,就剩下请大陆知识分子――   大陆这些年被批判得最凶的几位“知识分子”,都是在大众媒体上表现活跃的“明星学者”。余秋雨的作品被贬为“文化口红”,易中天被指责“胡说三国”,刘心武被国内红学家集体...

探月政治学

2016年10月21日24
    1969年阿波罗登月之时,探月就成为世界政治的一部分,而中国则将在今年为这一政治事件补上新的篇章。   1969年7月20日,美东夏令时16时11分,“阿波罗11号”飞船的月球着陆舱“小鹰号”(Eagle)完成了所有检测程序,正在接近月球表面。在这短暂的等待中,休斯敦...

对待中国现代化应走出传统“中西之争”

2016年10月20日22
         自洋务运动以来,中国经历了三个不同的现代化阶段,形成了三种模式。三种模式间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但其背后却有一条共同的内在逻辑,这就是从“西化”到“中化”,“中化”与“西化”间的相互冲突和相互交融――    自从洋务运动启动了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