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华英雄 > 模范 > 正文内容

民间防艾第一人高耀洁访谈

2004年04月15日
    在吴仪与高耀洁全面畅谈三个小时,在河南政府派出上百名干部深入艾滋村之后,2004年2月20日,记者在郑州高耀洁教授的家里专访了这位中国民间防艾第一人。

   记者开门见山地问如何评价最近政府在防治艾滋病上作为的变化?

   "当初发现那么多艾滋病人很快死亡时,我心里不平衡,同样一条命,这些人的命咋就恁'贱'呢?!作为一个退休教师的力量会起多大作用?走一步说一步吧。当时也没想那么多。对于派的干部工作队及其它变化,第一是形势逼人;第二,工作刚起步,日子还很长,现在评价为时尚早。"

   "1980年代,大家议论艾滋病时,我也认为是性乱、吸毒者的专利。然而一个偶然的机会,当我发现第一例艾滋病人时她却是'血祸'引起的。当我接触更多艾滋病人时,才知道这是一场灾难,'国难'。"

   1996年4月7日,某驻郑州部队医院请高耀洁去会诊他们收留的一姓巴的病人:腹部有肿块,高烧不退,16天未能确诊。"她身上暗紫色斑点使我怀疑到'卡波西氏肉瘤'(艾滋病),化验结果证实了我的怀疑。10多天后,42岁的巴某死了。让人吃惊的是:她是手术时在丈夫的要求下输血库里的血感染的!血库里的血被艾滋病毒感染,受害人绝不止这一位。当时的防艾宣传中,主要强调性传播、嫖娼、卖淫、吸毒等传播途径,而很少提及医源性'血祸'之危害。"

   1996年秋天,高耀洁开始自费编印第一批1.2万多份防艾宣传资料。1997年后,高耀洁去到大多因输血而感染艾滋病的豫南农村地区。发放宣传资料,还给农民讲课。 "2001年我做过调查,1万多人中,能够正确了解艾滋病传播途径、预防方法的不到15%。我又编著了30多万册的《艾滋病、性病防治》一书……"

   几年来,为了这项工作,高耀洁付出了50多万元(大多是国际上获奖奖金),高耀洁说,"钱我不心痛,让人难以想象的是它背后一些可怕的东西在牵扯你。"

   高耀洁请一些热心的记者到疫情高发的农村地区去。这时有领导就告诫她:以后不要再见任何记者啦,不能再讲艾滋病啦,说得多了,谁还再来河南投资?

   1999年12月的一天,一家电视台请高耀洁去现场宣传防艾知识,一位领导找高4次,最后找到电视台对她说:这是为了爱护你,艾滋病不是啥好病,河南至今还未发现一例艾滋病人。其实,当时高口袋里就有12个艾滋病人的姓名与地址。

   真实的疫情渐渐被暴露出来,高耀洁的声音在中国、全世界都回响。2001年,高荣获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乔纳森曼恩世界健康与人权奖"。此奖每年全球只评一人。高耀洁说,因当地一些领导怕"我被反华势力所利用",领奖未能成行。

   记者问:"对政府防治艾滋而言,你觉得还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够,你还有些什么建议?"
"政府要实事求是,不怕丢面子,要真正从骨子里重视起来。患者究竟有多少?病人的处境究竟怎样?传播途径究竟是什么?政府要实事求是讲清楚,到现在,有人还在故意说河南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是以吸毒为主,谁不知道血液传播占80%左右?这就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还有孤儿问题,有官员怕孤儿往外安排得多了,影响河南形象。孤儿问题是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他们要吃饭,没饭吃,他们就会偷,就会去抢,要成为土匪啊。政府应出面安排孤儿问题。不仅要安排,找出路,还要搞好跟踪教育服务。非典时候,撤了多少个失职失责的官员?艾滋病呢?政府只要使出整治非典一半的功夫,艾滋病的问题就好办多啦。"

   高耀洁透露--"2003年12月18日晚7时左右,吴仪副总理在郑州召见我。她说,'你的工作是对的,我看过两遍中央台面对面对你的报道,你可以随意谈。'我谈了两个问题:

   1、艾滋病孤儿的抚养问题,请参照周恩来总理解决三千孤儿的办法,分散抚养好,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及社会的稳定。

   2、关于打假问题,时下假药假医处处都是,我在医药界打了十几年,越打越多……
吴副总理笑了笑问:'这项工作是我分管的,您的意见怎样打?'

   我回答说:可用三种方法来打:严禁医院租赁房屋(科室)给游医,否则对医院负责人视情节进行处理;严禁新闻媒体登载虚假医疗广告;对制售假药的要绳之以法。吴副总理又问我:若发现不了情况怎么办?我说,发动群众举报,一定要保证举报者的安全,问题一经查实,重赏举报者。只要下劲打,问题会解决的。最后我补上一句,你拿出海关打假的劲头,一切都好办啦。10时20分,我们分手道别。"

   记者最后问高教授,"您年龄越来越大啦,您今后的工作呢?"

   "除了继续宣传外,还要为那些艾滋病孤儿找出路。孩子们的出路让我头痛。"高耀洁眼神无奈而坚定。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民间防艾第一人高耀洁访谈” 的相关文章

郎平自传

  失踪的球袜   1998年11月1日我们从东京直飞鹿儿岛。   鹿儿岛在日本的西部,是个小岛。我们下榻的旅馆正对面是个“活火山”,可紧挨着山脚却住着很多的人家。我奇怪,这些人家为什么不搬走?日本的陪同人员告诉我,因为这些住户喜欢、留恋这儿独特的风景,就是不愿离开,一旦有预报再走也不晚。   ...

“为中国人吐气”的铁路工程师――詹天佑

    詹天佑(186l一1919年),字眷诚,原籍安徽婺源詹县(今江西委源),因祖辈经销茶叶,迁居广东。他于1861年4月26日出生在广东南海县,1919年4月24日病逝于湖北汉口。   詹天佑从小就聪颖好学。1872年,他作为中国首批官费留学生赴美国留学时,年仅12岁。在美国留学期间...

徐霞客远游探险

      当明王朝闹得乌烟瘴气的时候,在江阴地方有个青年,不满朝政腐败,不愿应科举考试、谋求做官,却立志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探索自然的奥秘。他就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地理学家徐霞客。   徐霞客名叫徐弘祖,霞客是他的别号。他从小爱读历史、地理一类书籍、图册。在...

一个晚清外交官在欧洲

      “他身着漂亮的紫色长袍,高贵地坐在椅子上。他有一副饱满的面容,年轻而快活,面带微笑,露出漂亮的牙齿。他身体健壮,声音低沉有力又清晰明快。这是一次风趣幽默的精彩演讲,出自一个男人和高贵种族之口,非常法国化,但更有中国味。在微笑和客气的外表下,我感到...

李昌平:朱总理,我有话对您说

      农民啊我的父母    为哺育我长大付出多少辛苦!    出风入雨不知春秋    披星戴月不避寒暑    农民啊我的亲人    不知怎样才能表达我一颗赤子之心    第一次见到李昌平,他...

自信自立是成功之门的钥匙

    有一次见到张海迪,我问她:你认为促使你克服困难,走向成功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张海迪说:是我的自立精神。她说:我坚信我能够战胜困难,我坚信我能够取得成功,我不想成为一个社会的累赘,我相信我能够自立,所以我就矢志不渝地去努力奋斗,成功就接踵而至了。   张海迪高位截瘫,一生从来也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