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华英雄 > 模范 > 正文内容

从反腐勇士被迫要当农民看行政不作为

2004年06月16日
      辞去公务员要当农民,这恐怕是天下奇闻。过去也有人辞去公务员,但不是当农民,而是去当企业家。而这位要当农民的公务员却是反腐勇士陈少青。反腐勇士泪洒举报路,腐败分子已纷纷落马,结局是反腐勇士万般无奈要去当农民,这种让人震惊的结局,说明了什么?

  说陈少青是一位勇士,是因为他用真名举报“顶头上司”叶东雄的腐败劣迹,并由此引发了海南省工商系统的“反腐风暴”,使得马招德、郑先育(马、郑原是海南省工商局正、付局长)等一批贪官纷纷落马。然而,当腐败分子被绳之以法的时候,被誉为反腐勇士的陈少青却屡遭打击报复,生活在灾难中循环。一位局里领导还对他威胁地说:“要当心老婆孩子的脑袋,不要再闹了,郭光允反腐败与程维高斗,不是坐了几年牢吗!” 这或许就是陈少青为何要辞去公务员当农民或打工的真正原因。

  按照有关法律规定,陈少青应受到组织的保护和奖励。然而,陈少青不仅没受到奖励,连起码的人身安全和工作权利都得不到保障,家庭生活也受到很大干扰。让人难以理解的是叶东雄的儿子叶强追打陈少青,叶东雄的亲戚公开在工商局门口对陈进行侮辱、推打,还在工商局门口贴大字报,对陈少青进行人身攻击。 陈少青曾多次向万宁市纪委、省工商局人教处、监察处等部门负责人反映,但他们从未派员调查处理,结果都使陈少青大失所望。之后被三个歹徒突然袭击,殴打成重伤住院治疗,海南省纪委常委张皓立即给万宁市公安局局长打电话,要求坚决查办凶手,陈少青也提供了很多破案线索,然而最终还是不了了之。

  从反腐勇士陈少青的遭遇,可以看出当地有关部门是如何行政不作为的,由于“有关部门”没有履行行政义务,没有保护他的合法权益,使得陈少青屡遭报复、侮辱,以至被歹徒欧打成重伤,家无安宁之日。这种不作为现象,确实到了令人不能容忍的地步。陈少青的遭遇让反腐斗士心酸,如果反腐斗士都要付出像郭光允、陈少青这样的成本,今后谁还敢当反腐勇士?这种行政不作为现象,严重影响了反腐斗争的顺利进行。

  对执法人员的胡作非为我们十分关注,而对他们不作为的危害却往往被忽视了。胡作非为被严惩,不作为连问责也很少,除非出了象阜阳的“毒奶粉”、广西南丹矿难、重庆綦江彩虹桥倒塌等重大事件,才会去问责官员的不作为。握有公权,负有公责者,不做应该做的事,就是不负责的表现,在反腐勇士遭受报复、打击、人身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时却无动于衷,申诉冤屈、举报违法乱纪时却无所作为,很显然是行政不作为,应该受到问责和追究。现如今流传公安部门不作为最广的一句话就是:“打死了人没有?没有,急什么?”难道事事都要等到出了人命案,才去作为?

  行政不作为令人不能容忍的另一个方面:就是上级领导批示督促办才能有所作为,比如长期以来拖欠民工工资,等到总理来为农妇讨血汗钱,才得以逐步解决。再如江苏的“铁本”案,等到温家宝总理批示,引起高层的“高度重视”,中央政府直接派人赴当地参与调查和处理,才得以画上句号。也就是说在处理这些事件上,当地并没有主动处理,而是在“高压”下的作为。一旦没有“高压”,就可能产生不作为。这种上层推一下,下层就动一下的作为,离我们所说的打造高效政府、法制政府的目标也就很遥远。

  即使是这样,也有上层推一下,下层不动的状况。媒体曾报道黑龙江省委书记被糊弄一事同样暴露出行政不作为的弊端。市领导向省委书记汇报脏乱的街道已经出动千人清扫,书记到现场却看不到街上有人在清扫。对“顶头上司”敢如此大胆敷衍,那么对老百姓的申告和呼唤也就可见一斑了。

  现代政府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问责,如果没有问责,就不可能真正确保和增进公众利益。因此,要打造一个高效政府、法制政府,就必须问责行政不作为者,让不作为者“下课”,让更多有作为的人去“上课”,去解决当前群众亟待解决的问题。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从反腐勇士被迫要当农民看行政不作为” 的相关文章

“为中国人吐气”的铁路工程师――詹天佑

    詹天佑(186l一1919年),字眷诚,原籍安徽婺源詹县(今江西委源),因祖辈经销茶叶,迁居广东。他于1861年4月26日出生在广东南海县,1919年4月24日病逝于湖北汉口。   詹天佑从小就聪颖好学。1872年,他作为中国首批官费留学生赴美国留学时,年仅12岁。在美国留学期间...

李昌平:朱总理,我有话对您说

      农民啊我的父母    为哺育我长大付出多少辛苦!    出风入雨不知春秋    披星戴月不避寒暑    农民啊我的亲人    不知怎样才能表达我一颗赤子之心    第一次见到李昌平,他...

农学家鲁明善

  鲁明善(1271―1368),名铁柱,字明善,以父名为氏。13世纪初期的畏兀儿人(维吾尔族),祖籍西域,在中原从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农学家。   鲁明善出身于书香兼重臣之家,父迦鲁纳答思官至翰林学士、大司徒,是元代著名的翻译家,通晓畏兀儿、汉、藏、印度多种语言文字。鲁明善自幼随父习读。公元...

航海家──郑和

  郑和(1371-1435),本姓马,名和,小字三保(或“宝”),回族。明云南昆阳州宝山乡和代村(今属晋宁县)人。世代信奉伊斯兰教,祖父、父亲都曾先后赴阿拉伯麦加朝觐。故自幼对外洋情况有所了解。明初被虏掠至南京,入宫成为太监。由于他聪慧勤勉,又屡立奇功,因而深得明成祖朱棣赏识,获赐“郑”姓,更...

出塞和亲的王昭君

  王昭君,名嫱,汉元帝时宫女,封为昭君,晋因避司马昭讳,改称为明君或明妃。西汉南郡秭归(今湖北兴山)人。   元帝(公元前49-前33年在位),王昭君以“良家子”被选入宫。她相貌出众,品格高贵。可“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正当此时,竟宁元年(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请求和亲,昭君自...

郑和下西洋

    郑和世称三保太监,十五世纪初叶著名的航海家。自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的二十八年间,郑和率众七次远航。第一次从永乐三年六月到永乐五年九月,自苏州刘家港出发,经历爪哇、苏门答腊、锡兰、印度西海岸的柯钦以至古里(今科泽科德)。第二次从永乐五年十一月到永乐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