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华英雄 > 模范 > 正文内容

向郑守仁同志学习!

2021年08月15日
 

总有一些记忆让我们刻骨铭心

总有一些人让我们肃然起敬

 

“我走了以后,你们要多替我回三峡看看。”这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江委原总工程师郑守仁同志生前重病卧床最常说的话。

2020年7月24日,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三峡水利枢纽工程设计总工程师,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原总工程师、党组成员、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郑守仁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0年7月24日在武汉逝世,享年81岁。郑总病重逝世后,中央有关领导以不同方式表示慰问和哀悼。

郑守仁同志1940年1月出生,安徽颍上人。1965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8年9月至1963年7月,在原华东水利学院(现河海大学)河川枢纽及水电站水工建筑专业学习。

1963年8月,毕业分配到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现为长江水利委员会)施工设计处工作,先后任乌江勘测设计大队导流专业组组长,施工设计处导流组副组长,施工设计处副处长、处长。

1986年6月,任长办副总工程师兼隔河岩设计代表处处长。

1991年5月任长江委副总工程师,1994年1月兼任长江委三峡工程代表局局长。

1994年2月任长江委总工程师、中共长江委党组成员兼三峡工程代表局局长。

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3年8月任长江委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

2003年12月任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

2019年2月退休。

 

 

郑守仁同志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是治江事业发展涌现出的杰出代表。

从事水利工作57年来,先后负责乌江渡、葛洲坝导截流设计、隔河岩等现场全过程设计,主持“国之重器”――三峡工程设计总成及现场勘测、设计、科研工作;还曾负责南水北调工程的工程技术及质量检查工作。

他所负责的工程设计项目荣获40余项省部级以上奖励,其中,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国家优秀设计金奖2项、银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

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最美水利人、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钱正英奖、省部级劳模、湖北省优秀共产党员、湖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和优秀科技工作者等奖励和荣誉称号。

先后荣获“隔河岩工程建设有特殊贡献者”“三峡工程优秀建设者”“三峡工程建设先进工作者”“三峡科技创新终身成就奖”等称号。

2017年7月,荣获国际坝工界的最高奖项――国际大坝委员会终身成就奖。2019年荣获新中国成立70年“最美奋斗者”称号。

从大学时代的工地实习建立起了水利工程修建的感知认识,到陆水河畔与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让那个年代的水利工程师深入实践,并磨砺了品质和体格。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经历,使得郑院士后来常说:“设计一条线,工人满身汗,国家花钱千千万”。正是因为这种理论结合实际的体会,常年深入工地一线,使得郑院士能够在诸多前所未有的工程技术困境中逐一将其化解,为国家节约投资,攻下技术难关。这也是新时代年轻工程师们最应当学习的品质。

大胆提出,小心求证。郑院士并非墨守成规仅仅遵循现有的设计水平和资料。从葛洲坝一期围堰的“守点顾线”到水电工程中钢板桩格形围堰的首次施工应用,从三峡工程的大江截流的“龙口深水河床平抛垫底”方案,处处都彰显出敢于创新和落地实施的才干。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面对葛洲坝和三峡这类前所未有的工程,郑院士不但搜集国内外先进技术资料获取灵感,同时按照自己的理解加以修正并大胆提出新技术、新方案,同时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完成计算、方案设计和最终的实施过程,让人心生敬佩。如果说大胆提出考验的是一名工程师的灵性,那么小心求证则考验着一名工程师的责任与技术功底。

欲为长江定安澜,肯将衰朽惜残年。郑院士一直铭记周总理“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教诲,在葛洲坝工程建设中便因任务重和过度操劳落下了失眠的病根,在隔河岩、葛洲坝建设中面对险情依然坚持亲赴一线。

在三峡工程建设中,面对外界种种担忧与怀疑,在前所未有的压力下矜矜业业、加强研究、优化设计,不放过任何一个问题。三峡工程主体接近完工,郑院士却身患癌症住进医院,又瞒着医生偷偷跑回工地开展工作。直到生命的最终时刻,他依然与时间赛跑,回到三峡工地写书,做好三峡工程的技术总结工作,却没有留下一点自己的生平自述和传记。

名和利,郑守仁视之为过眼云烟。上世纪90年代初,他被授予“隔河岩工程特殊贡献者”称号,奖金5万元,这个数字在那个年代的人们心里,无疑是天文数目,他毫不犹豫地捐了。2005年,郑守仁荣获湖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时任省委书记俞正声向他颁发了50万元奖金,他全部捐献。每逢遇上洪涝灾害,他总是带头捐款,汇款单上只写着“长江委一职工”。他的稿费、讲课费等,也都用于集体福利事业或送给生活困难的同志。据不完全统计,郑守仁累计将各类奖金、稿费158万元全都捐献于公益事业。

对于荣誉,他总会说:“这不是个人的功劳,而是群体的功劳,领导这么信任我,让我负责这项工作,责任是主要的,经济上的需求是次要的。我们搞技术工作的会把这些东西都看得比较淡泊一些。”

56年来,郑守仁不忘初心,始终践行着入党誓言,长年以工地为家,春节、国庆节等节假日都在值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超负荷、高强度的运转,展示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全国水利系统内罕见。

长期驻守工地极为简陋的生活方式,年复一年超负荷的运转,让郑守仁积劳成疾,先后两次患癌。他患有肝病和高血压,但他拒绝住院治疗,长期靠安眠药入睡,即使吃两三粒仍只能睡两三小时。

2005年8月,郑守仁因前列腺癌住进医院。手术前的一个双休日,趁医生不在,他从医院跑回三峡工地,要求千方百计做好混凝土的温控防裂工作。

2015年,郑守仁不幸又患了另一种癌症,手术治疗后至今每三个月仍去医院做治疗。即使退休了,他仍带癌坚持工作,或参加三峡有关技术咨询研讨,或辗转重点工程工地进行技术把关。

许多到三峡工地采访的新闻记者,都曾被郑守仁高风亮节、无私奉献的事迹所感动,他们赞誉郑守仁为:当代大禹、三峡之子、大坝的基石、工地院士、水利工程师的标杆。

三峡工程建成后,郑守仁仍抱病坚守三峡工地,日复一日、争分夺秒地忙碌着整理总结三峡工程有关资料,230万字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建筑物设计及施工技术》已于2019年由长江出版社公开出版,200多万字的《长江三峡工程关键技术研究与实践》雏形初现。

2019年10月,郑守仁再次病倒入院,至今仍在治疗。熟悉郑守仁的人知道,他,正在跟自己的生命赛跑!他,正拼尽全力,续写不变的忠诚与担当!

2020年7月24日,郑守仁院士在武汉逝世。西陵峡畔十四小区办公楼205室那盏灯,再也没能亮起。

斯人已逝,但他的那种从不利己、无私奉献的事迹,却如同灯塔一般,闪耀在水利事业历史中,指引着后背每一位水利人砥砺前行。

 

(来源:部分材料综合自中国水利、长江设计院)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向郑守仁同志学习!” 的相关文章

郎平自传

  失踪的球袜   1998年11月1日我们从东京直飞鹿儿岛。   鹿儿岛在日本的西部,是个小岛。我们下榻的旅馆正对面是个“活火山”,可紧挨着山脚却住着很多的人家。我奇怪,这些人家为什么不搬走?日本的陪同人员告诉我,因为这些住户喜欢、留恋这儿独特的风景,就是不愿离开,一旦有预报再走也不晚。   ...

“为中国人吐气”的铁路工程师――詹天佑

    詹天佑(186l一1919年),字眷诚,原籍安徽婺源詹县(今江西委源),因祖辈经销茶叶,迁居广东。他于1861年4月26日出生在广东南海县,1919年4月24日病逝于湖北汉口。   詹天佑从小就聪颖好学。1872年,他作为中国首批官费留学生赴美国留学时,年仅12岁。在美国留学期间...

徐霞客远游探险

      当明王朝闹得乌烟瘴气的时候,在江阴地方有个青年,不满朝政腐败,不愿应科举考试、谋求做官,却立志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探索自然的奥秘。他就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地理学家徐霞客。   徐霞客名叫徐弘祖,霞客是他的别号。他从小爱读历史、地理一类书籍、图册。在...

一个晚清外交官在欧洲

      “他身着漂亮的紫色长袍,高贵地坐在椅子上。他有一副饱满的面容,年轻而快活,面带微笑,露出漂亮的牙齿。他身体健壮,声音低沉有力又清晰明快。这是一次风趣幽默的精彩演讲,出自一个男人和高贵种族之口,非常法国化,但更有中国味。在微笑和客气的外表下,我感到...

自信自立是成功之门的钥匙

    有一次见到张海迪,我问她:你认为促使你克服困难,走向成功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张海迪说:是我的自立精神。她说:我坚信我能够战胜困难,我坚信我能够取得成功,我不想成为一个社会的累赘,我相信我能够自立,所以我就矢志不渝地去努力奋斗,成功就接踵而至了。   张海迪高位截瘫,一生从来也没...

农学家鲁明善

  鲁明善(1271―1368),名铁柱,字明善,以父名为氏。13世纪初期的畏兀儿人(维吾尔族),祖籍西域,在中原从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农学家。   鲁明善出身于书香兼重臣之家,父迦鲁纳答思官至翰林学士、大司徒,是元代著名的翻译家,通晓畏兀儿、汉、藏、印度多种语言文字。鲁明善自幼随父习读。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