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华英雄 > 模范 > 正文内容

国之重器有巨匠――郑守仁

2021年08月15日
 

 

有人说他是“三峡之子”,有人称他是“当代大禹”,有人赞他为“工地院士”“水利工程师的标杆”……

56载水利工地为家,9000多个日夜守护三峡大坝,两次患癌仍坚守三峡工地,昏迷前夕仍奔走在水利工地……他的生命早已和三峡大坝融为一体!他,就是长江水利委员会原总工程师、三峡水利枢纽工程设计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守仁。

 

三峡脊梁――创新引领攻坚克难

 

“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1940年,郑守仁出生在安徽省颍上县淮河边的小镇润河集,他的童年经受了淮河水患之苦。新中国成立后,他的家乡修建了润河集水利枢纽工程,这是淮河上修建的第一座水利枢纽工程。

郑守仁亲眼看到了这座治淮工程建设的过程,深刻感受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淮河,变水害为水利的伟业。他下定决心:长大了也要献身祖国的水利事业。

1963年,郑守仁从华东水利学院河川枢纽及水电站建筑专业毕业,分配到长江委工作。从此,他的脚步从陆水到乌江渡,从葛洲坝到隔河岩,直至三峡,一生与水利结缘。

1974年―1981年,郑守仁在条件异常艰苦的情况下,担负起葛洲坝导流围堰和大江截流设计的重任,提出“钢筋石笼”龙口护底方案,大大减少进占抛投料的流失,完成了大江截流的历史任务,全世界为之震撼。

1994年,郑守仁全面负责三峡工程设计工作,主持研究解决工程建设过程中所有与设计有关的技术问题,攻克了一道道世界级技术难题。

右岸一期土石围堰优化设计,是进军三峡的第一仗。围堰是右岸一期工程的“生命线”,也是施工准备阶段的重点项目。三峡一期土石围堰轴线全长2500多米,围护基坑面积75万平方米,如按传统的清基方法,不仅投资巨大,而且工期长。

郑守仁和团队反复研究试验,提出了优化土石围堰的设计方案“排淤挤淤”和“内堵外排、保留粉细砂”的处理方案,保证了一期土石围堰的顺利建成。经专家评定,《三峡一期土石围堰基础处理及施工方法优化研究》达到应用技术领域国际先进水平,节省近6000万元投资,工期提前10个月,为三峡工程大江截流奠定坚实基础。

三峡工程建设过程中要进行两次大江截流,世所罕见。郑守仁提出的技术方案两次都取得圆满成功。

1997年的大江截流是在葛洲坝工程形成的水库中实施的,水深达60多米,超出一般特大型工程截流水深的两三倍,江底还有20多米的松软淤沙,截流难度可想而知。面对难题,郑守仁集中群体智慧,首创“人造江底、深水变浅”预平抛垫底方案,保证了大江截流顺利实施。

三峡工程大江截流设计获国家优秀设计金奖,其技术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跻身于1997年世界十大科技成就之列。

继大江截流之后,郑守仁又带领团队成功实现2002年三峡导流明渠截流,被两院院士评为“2002年十大科技新闻”之一。

三次挑战截流长江这一世界难题,郑守仁都是在工地上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他夜以继日奔走在工地上,与各方技术人员携手攻关,依靠科学民主的作风和集体智慧克服一个个技术难关,创下十几项优化设计成果,推广应用一系列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

 

大国工匠――持之以恒敢于负责

 

三峡工程的质量是千年大计,作为总成设计单位的总工程师,郑守仁始终对国家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工程负责、对历史负责,把工程质量看得高于一切。

对每一块大坝基础、每一项分步工程、每一次工程验收,郑守仁都严格把关,一丝不苟。当他看到多头转包,施工质量没有保障时,奔走呼喊,直抒己见,不怕得罪人。工程验收时,郑守仁更是丁是丁、卯是卯,凡不符合设计要求的地方,绝不“少数服从多数”。对发现的工程质量问题,除了向各有关单位反复强调进行处理外,他还提出技术措施补救,不留隐患。

1997年,郑守仁已是院士,但是三峡工程重点部位的基础验收,他仍必到现场严格把关,并主持编写了130多万字的《水利枢纽工程质量标准及监控》一书。

既要保证质量,又要算经济账。据不完全统计,经优化设计,仅主体工程就节省混凝土100多万立方米,节约投资3亿元。

对于三峡工程,郑守仁看得比自己的生命更重。2019年9月25日,“最美奋斗者”表彰大会在京召开,获此殊荣的郑守仁专程向医生请假两天前往北京参会,在接受采访时,他说:“三峡工程是长江水利委员会这个群体的心血,是我们水利人共同的孩子。‘最美奋斗者’这个奖章并不是属于我个人的。”

 

一生治水――牢记誓言淡泊名利

 

名和利,郑守仁视之为过眼云烟。

20世纪90年代初,他被授予“隔河岩工程特殊贡献者”称号,奖金5万元,这个数字在那个年代的人们心里,无疑是天文数目,他毫不犹豫地全额捐出。2006年,郑守仁荣获湖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时任省委书记俞正声向他颁发了50万元奖金,他仍然全款捐献。每逢遇上洪涝灾害,他总是带头捐款,汇款单上只写着“长江委一职工”。他的稿费、讲课费等,也都用于集体福利事业或送给生活困难的同事。据不完全统计,郑守仁累计将各类奖金、稿费158万元全部捐献给了公益事业。

对于荣誉,他总会说:“这不是个人的功劳,而是群体的功劳,领导这么信任我,让我负责这项工作,责任是主要的,经济上的需求是次要的。”

正是因为强烈的责任感,郑守仁从事水利工程设计55年,负责的工程设计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和一等奖各1项、二等奖2项;国家优秀设计金奖2项、银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其工匠精神获国际大坝委员会高度赞誉,2017年7月,荣获国际坝工界的最高奖项――国际大坝委员会终身成就奖。

几十年来,郑守仁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建筑物设计及施工技术》《长江葛洲坝工程关键技术研究与实践》《河道截流及流水中筑坝技术》等专著6部。

55年来,郑守仁不忘初心,始终践行着入党誓言,长年以工地为家,春节、国庆节等节假日都在值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展示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全国水利系统内罕见。

长期驻守工地极为简陋的生活方式,常年超负荷、高强度的运转,让郑守仁积劳成疾,先后两次患癌。他患有肝病和高血压,长期靠安眠药入睡,即使吃两三粒仍只能睡两三个小时。

2005年8月,郑守仁因癌症住院治疗。手术前的一个双休日,趁医生不在,他从医院跑回三峡工地,要求千方百计做好混凝土的温控防裂工作。

2015年,郑守仁不幸又患了另一种癌症,手术治疗后仍需每三个月去医院做治疗。即使退休了,他依然带癌坚持工作,或参加和三峡有关的技术咨询研讨,或辗转重点工程工地进行技术把关。

三峡工程建成后,郑守仁抱病坚守三峡工地,争分夺秒地忙碌着整理总结三峡工程有关资料,230万字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建筑物设计及施工技术》已于2019年由长江出版社公开出版,200多万字的《长江三峡工程关键技术研究与实践》雏形初现。

2019年10月,郑守仁再次病倒入院,至今仍在治疗。熟悉郑守仁的人知道,他,正在跟自己的生命赛跑!他,正拼尽生命最后的力量,续写一生的忠诚!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国之重器有巨匠――郑守仁” 的相关文章

“为中国人吐气”的铁路工程师――詹天佑

    詹天佑(186l一1919年),字眷诚,原籍安徽婺源詹县(今江西委源),因祖辈经销茶叶,迁居广东。他于1861年4月26日出生在广东南海县,1919年4月24日病逝于湖北汉口。   詹天佑从小就聪颖好学。1872年,他作为中国首批官费留学生赴美国留学时,年仅12岁。在美国留学期间...

一个晚清外交官在欧洲

      “他身着漂亮的紫色长袍,高贵地坐在椅子上。他有一副饱满的面容,年轻而快活,面带微笑,露出漂亮的牙齿。他身体健壮,声音低沉有力又清晰明快。这是一次风趣幽默的精彩演讲,出自一个男人和高贵种族之口,非常法国化,但更有中国味。在微笑和客气的外表下,我感到...

许银川:挑战永无终结

  获得中视股份杯年度总决赛冠军的许银川!在千年之初为自己开了个好头。于是我们也决定乘这个机会采访一下许银川。   背后的无奈“再过几天就是新年了。这个冠军可是送给你父母最好的礼物啦!”我 笑着向许银川祝贺道。   可是许银川并不十分高兴,他告 诉我今年不一定能回家和父母及小妹 过一个团...

农学家鲁明善

  鲁明善(1271―1368),名铁柱,字明善,以父名为氏。13世纪初期的畏兀儿人(维吾尔族),祖籍西域,在中原从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农学家。   鲁明善出身于书香兼重臣之家,父迦鲁纳答思官至翰林学士、大司徒,是元代著名的翻译家,通晓畏兀儿、汉、藏、印度多种语言文字。鲁明善自幼随父习读。公元...

航海家──郑和

  郑和(1371-1435),本姓马,名和,小字三保(或“宝”),回族。明云南昆阳州宝山乡和代村(今属晋宁县)人。世代信奉伊斯兰教,祖父、父亲都曾先后赴阿拉伯麦加朝觐。故自幼对外洋情况有所了解。明初被虏掠至南京,入宫成为太监。由于他聪慧勤勉,又屡立奇功,因而深得明成祖朱棣赏识,获赐“郑”姓,更...

出塞和亲的王昭君

  王昭君,名嫱,汉元帝时宫女,封为昭君,晋因避司马昭讳,改称为明君或明妃。西汉南郡秭归(今湖北兴山)人。   元帝(公元前49-前33年在位),王昭君以“良家子”被选入宫。她相貌出众,品格高贵。可“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正当此时,竟宁元年(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请求和亲,昭君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