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型社会青少年创新人格的培养
追随着二十一世纪的脚步,今天,我们已进入了以经济发展为核心、以科技进步为内涵的全球范围内综合国力竞争的新时代――知识经济时代。适应社会,迎接挑战,勇于创新、开拓进取是当代中国青年必将承担的神圣使命,强化创新意识,开动创新思维,树立创新精神,锻造创新能力则是当代中国青年立足二十一世纪发展的必备素质。而从根本上看,培养青少年创新人格将是知识型社会对人才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培养青少年创新人格是知识型社会的客观要求
知识型社会是以知识的持续创新为特征的,社会各领域人才必须适应创新、学会创新、善于创新和推进创新。而人的思维类型包括三种:一种是顺向思维,其特点是能够完整地掌握和忠实地传承某种已有的知识系统;另一种是逆向思维型,其特点是善于找出已有知识系统内的非自治性矛盾,以挑战、动摇和瓦解旧知识系统的方式,推动知识系统更新;再一种是双向思维型,其特点是能够在揭示已有知识系统内在矛盾的同时,建构起新的更加完备的知识系统。当今时代,社会发展更为迫切地需要逆向思维型青年人才、双向思维型青年人才,亦即我们所说的“开拓型青年人才”、“创新型青年人才”,其至关重要之所在是具备创新人格的潜质。
创新能力是以独特敏感性和自发性将各种经验产物重新组合成新形式的素质。它不仅仅指对各种知识的进一步获取;还包涵对知识新的综合。正如美国心理学家特莱奇曼所说:“它似乎超越了所要求完成的任务;它锻造新的连接;它发展新颖的和独特的关系;它创造出意想不到的和出人意料的综合。”从社会发展看,如果没有创新,那么人类就无法掌握当今尖端科技,无法创造今天的物质文明。正是创新为我们打开了科技世界的大门,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在今天科技更加飞速发展的世界中,青少年必须做好以创造性的思维去解开未知世界的难题的准备。知识爆炸已使那种任何人仅仅凭已有的知识就可以感到受到良好教育的日子已不复存在了。创新是科技发展的生命之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因而青少年创新意识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具有决定性作用。
二、青少年创新人格应具备的特质
所谓人格,是具有社会意义的各种特性的统一体、各种特性的配合型式。是由体格上的特性、精神上的特性、特殊能力、经验、气质、意志、品质等特性构成的有机整体。对于青少年创新人格的培养除了基础知识的传授外,更加强调青少年身体素质、意志品质、道德素养的锻炼。在发展智力因素的同时,把非智力因素的发展看作同样重要的目标,培养造就青少年整合的人格。现代社会的急骤变化观念的冲突、价值的多元、竞争的压力使跨世纪青少年群体的创新人格构造成为适应知识型社会发展的必要素质。青少年的创新人格应具有以下特质:
开拓进取的勇气 看到似乎很复杂或几乎不能解答的问题时,平常人就会闭上眼睛,与之相比,具有创新人格的青少年喜欢大胆行动和敢于向困难挑战。对于未知世界、未涉领域、未解课题,他们充满探索的欲望、进取的勇气。
思维开阔的头脑 具有创新型人格的青少年拥有比一般水平更大程度的观念灵活性(思想开阔)、个人独立性和对环境约束和限制的相对自由。他们兴趣浓厚、好奇心强,对“事物的结构”感兴趣,有很好的条理性。
坚韧不拔的意志 意志品质是青少年成功的基石,具有创新人格的青少年学习工作刻苦,在其工作中能享受到极大的乐趣。并持之以恒、百折不挠、越挫越坚,面对困难富于挑战性的品质。
健康和谐的心境 创新型人格首先具备心理健康者的全部特征,但有高度创新人格的青少年一般不是很善交际的。不过,他们都既不是反对社交,也不是不合群的,只是他们在交往时是有选择的。他们可能焦虑,但他们的焦虑和那种有个性障碍的神经过敏者极不相同。他们的焦虑可能仅仅体现与自我期望相比对自己进步感到不满。
打破困囿的超脱 对于创新思维较强的青少年来说,另一个必要的特征是超脱,他们往往集中于“我的目标”和“我的经验”,可能会让人产生一种把“分析推理”解释成“反人文主义”的思想框架。正因为这种超越现实的抽象性思维才构成了他们对待问题的多重透视焦点而不是单一透视焦点。
三、当代青少年创新人格塑造面临的难题
青少年创新人格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尽管天资在创新成就中是最关键的因素,但它蕴藏于特定的支持性环境中。我国的教育体制对青少年个体创新人格的成长尚存诸多不利因素,这些问题极大地阻碍了创新人格素质的塑造,因此亟待解决。
心理行为的缺陷 健全人格的构造,最根本的是:第一,要正确认识自我,即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摆正位置,把握住自己的情绪。第二,要合理接纳他人,即能够正确认识他人,与人愉快合作,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目前,青少年教育中心理保健、心理咨询体系的不尽完备,使部分青少年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障碍,心理承受能力低下,个体行为偏颇。这样的人格特质往往不具宽广的视野、坚韧的品质、融洽的交往,不利从事富有创造性的工作。
教育模式的呆板 尽管我国已提出“素质教育”工程,但就其实质来看,教育模式并没有根本的改变,教师依旧像一名雕刻家面对材料精雕细刻,当他的作品面世时,原本璞玉浑金、丽质天成的尤物早已面目全非。当前的教育模式尚存在于单向式的,以传授传统知识为核心的呆板模式。在长期的教学中,许多青少年的灵气被磨灭,思想被禁锢,视野被束缚,求知的欲望在逐渐泯灭,创造的激情在逐渐消退。当学业有成的青少年站在我们面前时,总是博闻广记、学识渊博,却遗失求索进取的理想。
发展趋向的偏离 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必会受到社会价值体系的影响,社会环境对青少年个体成就的认可,往往左右个体的发展趋向。当前,社会上的考学潮在很大程度上促使青少年向一种“学习的机器”转化,从而失去原本的自我,失去自身的潜质,失去自己的想象空间。正是这种偏离导致青少年群体创新人格发展被束缚。
四、跨世纪青少年创新人格的培养机制
跨世纪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同于传统知识的教育,严格说不在“教”而在于“育”,跨世纪开拓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产生,有赖于实行充分尊重青少年个性化发展,推行素质教育,以个性化方法,发掘和培养青少年个性中的每一种特殊潜质。
从社会支持系统看,无威胁的气氛鼓励构想新答案的灵活性,而它蕴藏在特定的支持环境之中。社会大环境为青少年个体营造宽松的创造、革新的良好氛围,培养个体的个性多元化发展,拓展个体的思维多极化开发,推动个体认知的多维化建构,才有助于青少年个体的创造性培养。如持续举办各级各类具有较大社会影响的小发明、小创造和科技创新竞赛,对脱颖而出的创新人才给予特殊发展空间,通过较大的物质和精神奖励,激发青少年挖掘潜质的积极性,让社区建设、媒介传播、经济实体、社团组织等通过多设立少儿活动中心和图书阅览室,推出更多生动活泼的科普读物,投资组建少年科技班(组)等,形成共同的支持系统。
从人文评价系统看,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社会的人文思想、价值评价会不同程度地影响青少年个体的价值取向。许多时候,现有社会的某种现实主义的人文观念把青少年从远离世事、天马行空、超脱虚幻、无拘无束的精神世界中拉回到现实中来,用传统的模式去思考、认识和解决问题,从而失去了个体原本的创新天性。当青少年在看似疯狂的行为中耗费他们的时间,年长者埋怨青年一代破碎的价值观时,青少年正在开辟极其丰富的前景。当代青少年面临更多、更新的问题,愿意去做任何事情,敢于迎接任何挑战,沉迷于最远离现实的极端行为,正是他们生存发展的一种形式,它保证了个体发展的更大的灵活性和适应能力的创新人格的形成。因此对青少年创新人格的培养,就需要从价值导向上,文化观念上和行为评价上,给予他们更开阔的探索空间、认知空间、思维空间、创造空间,实现他们“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梦想,让他们真正成为知识型社会跨世纪的挑战者。
从个体自身潜质看,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时期的智商与后期的成就表现仅具低相关。青少年时期之后个人发展成就取决于个人的个性发展和潜能开发。因此说,青少年创新思维的开发比知识含量的积淀更重要,知识随个人的成长而逐步丰富,潜质却随年龄的增长而减退。在青少年培养中,应消除个体发展中内在的依赖性、被动性,最大程度地激发个体潜在求索创新的创造性、独立性、驱动性。人才的类型千差万别,个体间所具潜质也迥然不同,调动个体潜质有利于依据其自身特质,进行个性化培养,加速创新人格的塑造。
从教育培养模式看,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方法是以秉承前人的知识、经验为特征。这种“继承式教育模式”所培养的青少年并不适应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不适应知识型社会长期发展的需要。今天,我们的教育也应立足于素质教育,教育青少年树立创新精神,强化创新意识,开动创新思维,培养创新思想,塑造创新人格。如果青少年人云亦云,囿于陈规,按部就班,终究会被这个知识型社会所淘汰。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应广泛开展创造性活动,无论从形式上到内容上都要具有创新性,鼓励青少年提出前所未有的新理论,发明前所未有的新技术,创造出与众不同的新事物。活动中,发挥创新能力是关键,它可以帮助青少年开拓思维,开阔视野,丰富经验,增强动手能力。
从道德品质培养看,一个人创新人格的培养,既需要有良好的观察力、感知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和操作力等智力因素,同时也需要有远大的理想信念、优良的道德品质等非智力因素。而对非智力因素,则往往易被人们忽视,实际上后者对人的后期成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个品质优良,道德高尚的青年所创造的必将是造福于人类,推动社会进步的新事物。所以在培养青少年创新人格时,一定要注意对青少年良好品质的培养,让他们去感受历史上各个时代涌现出的科学精英,淡然面对个人的名利与得失,正确识别科学与伪科学,不制造歪理邪说,用自己的创新能力和智慧去创造出更多的社会精品,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青少年创新人格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社会、政府、学校、家庭以及其他相关部门的协同工作,相互配合,才能使创新人格真正内化为跨世纪青少年的行为动力。
参考文献:
1、[美]多萝西・罗吉斯著《当代青年心理学》湖南人民出版社
2、孔令智、汪新建、周晓虹著《社会心理学新编》辽宁人民出版社
3、方 巍《知识经济时代青年发展前景初探》(《当代青年研究》98年第6期)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