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民族思维 > 思维方式 > 正文内容

反思一个观念

2007年04月24日

  在80年代以来的文化热中,学界普遍接受了这么一个解释中国近代史进程的理论框架,即传统社会在外力冲击下向现代社会变迁,对应于文化由表及里的器物、制度、价值三层面,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五四运动构成该变迁的三大阶段。这种描述最早出自晚清的曾廉:“变夷之议,始于言技,继之以言政,益之以言教。”后来,殷海光、金耀基、庞朴等当代学人先后在台湾、香港和大陆三地对此加以阐释。当然,与曾氏所担忧的“变于夷”不同,殷、金、庞诸氏均旨在论证,西化乃是出自文化科学本身之内在逻辑。于是,整个近代史就被整合成一个认识越来越深刻、行动越来越正确的现代化过程,潜台词则是,当今文化讨论的任务仍然是“打倒孔家店”,拥抱“蓝色文明”。��    尽管立论者的动机应予充分肯定,但不能不指出这种逻辑在理论上是难以成立的,在现实中也会带来一些消极影响。�� 

  首先,这个理论框架所隐含的文化结构说前提不能成立。诚然,文化在外部描述中呈现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三个块板。但三者并非由表及里的同心圆,更不是铁板一块,它们只是经由人这个文化主体才获得其统一性或结构关系。物质文化对应于人的物质生活需要;制度文化对应于人的社会分工与合作的需要;精神文化对应于人追求理想渴望永恒的需要。因此,三者间并不直接决定,彼此间的互相影响,均需通过人这个中介环节才能展开完成。从经济决定论到价值决定论,均因忽略了活生生的人之“轴心”地位,而把复杂的社会存在和历史运作过分简单化了。尤其制度一维,某种程度上乃是一种由社会强势集团支配的对现实利益关系的划分,又怎么能够笼统地以(传统)文化目之并寄望于通过文化的批判或建设即可予以改变或改造呢?�� 

  其次,对于个体来说,文化塑造其个体人格,对于民族来说,文化反映该民族之气质,但我们却不能据此推出文化宿命主义,得出“借思想文化以解决问题”的结论。佛经是佛陀所说之法,先于众沙门而存在,但作为净饭王太子的乔答摩・悉达多对于所谓佛法而言显然又是逻辑在先。道者生于心,法者因于事,器者应于物。如果道、法、器可以对应于前述文化诸要素,那么这应该是作为特定文化主体(如民族、人类)与诸文化符号之间的真实关系。正因每一文化首先只能是“为人的存在”,它就必然内在地包含着自我更新的可能,构成该文化面向未来的生长点。在我看来,关键在于受此文化熏染浸润之人能否挺身而出,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法圣人之所以为法,回应挑战,继往开来,而不是从知识的完备性预设出发对古人求全责备,把现实的困境误解成传统的危机。文化的发展从来就有如接力赛,每一代都须尽其所能跑出自己的最大速度,一代一代的成绩就构成一个民族整体的文化景观。前述以变教为寻求富强之前提的观点,则正犯了钱穆先生所谓“指生原为病原”的错误。�� 

  此外,即使该理论框架逻辑上能够成立,也与历史事实不尽相符。因为戊戌维新本身并未获得成功,康、梁他们做出的制度安排并未通过实践验证出其效果究竟如何,能否富国强兵或现代化。因此,按照该理论框架,接下来的应该是新一轮制度变革的努力与尝试,否则,变教的五四运动仓促登场显然就有点师出无名了。――戊戌变法与五四运动之间有一辛亥革命,但总不至于有人把五四运动作为辛亥革命的接班人或后续手段来加以定位吧?相反,辛亥革命不在其解释场域之内正是该理论框架存在内在缺陷的明显标志。�� 

  应该说,这个理论框架从曾廉的《与友人书》中脱胎而出,依次席卷台、港地区及中国大陆并非偶然。它孕育于知识分子对政治不满而又无能为力的五四时期,既是由此而来的文化激进主义的产物,又为这种文化激进主义提供了知识上的合法性支持,强化了这种心理定势。

  文化热的思维特征是以文化为纲,不论什么问题,似乎不“上升”到文化层面即不可谓之深刻。实际上离开对人与人的诸种关系的探讨,将特定社会结构变迁的问题化约转换成观念文化变迁的问题,只会导致对问题之真实性的遮蔽,可能永远也找不到问题的症结。当然,兹事体大,这里无法展开,而只能简单指出该解释框架导致的某种影响,最直接的一点就是对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的整体评价过低,对它们的指导思想与具体措施没有足够估价。实际上张之洞、康有为均属于代表民族文化生命力的“圣之时者”,正是他们,将民族的危机化作了一次重构传统的机会。半个世纪以来,解释近代史的理论框架均以科学性相标榜,实际近代史的主题与数千年来的主题与每一代人的生活主题并无根本的不同,首先应该从存在的人文性角度来把握。即每一代人总是从历史给定的情境中,从有限的生命存在中,调动自己全部的心智力量,使自己所属的生命共同体战胜挑战,蓬勃生长。和谐,公正,和效率则显然是以此为出发点和终极目标的文化所必然追求的。站在某种特别设定的终极立场,给历史人物的生平与志业评分排座次,不仅在理智上显得狂妄,情感上也有些轻佻,因为古圣先贤之名作为文化符号既是一个历史事件,更是一份精神遗产。扪心自问,我们之于时代,是否也有所作为有所贡献因而足以傲视古今?�� 

  陈寅恪先生认为文化的发展须一方面接纳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民族之地位。而该文化之主体以“日新,又日新,日日新”的精神,立足现实,沉潜以对,则不仅是成功实施这一发展战略的前提,我想,也应是陈氏所归依的张南皮曾湘乡中体西用说之真谛。��
 

  2004年4月1日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返回列表

上一篇:论反思思维

下一篇:反思有益

“反思一个观念” 的相关文章

改进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为士柏网“中国新文化讨论”而作

    思维方式是人们大脑活动的内在程式,它对人们的言行(及至影响外部世界)起决定性作用。思维方式表面上具非物质性,象人的思想一样,无色无形,不可捕摸,它主要由后天环境(文化及教育的)影响所致;思维方式其实又具物质性,大脑皮层对相同事物的反映,会引起皮层“触突”产生某种化学反...

潜意识的力量

  你有绝对权利随时可以控制的惟一对象,就是你的心态,这里所谓的"控制权利"是表示你"可以"控制,但并不表示你真的已控制,你必须学习运用此一权利并把它变成一种习惯。  内心里的意识是进行推理和思考的场所,它会分析各种资讯和数据并且导引通往潜意识之路,意识是经验发展的结果。  但潜意识不会思考...

理性

    理性是进步的根源,是素质的标志。只有当理性的光辉照耀到全体国民时,民族才能谈得上成熟。优秀的民族是理性的,优秀的人才也是理性的。一个缺乏理性的人,不仅难以发展,而且难以快乐生活。 一个成熟的人,通常不会受感情困扰。如果一个人常为情所困,说明他还不成...

“手掌”上的三个世界――当代文化差异的考察

  笔者在1986年写作小书《内核与外缘--中日文化论》及论文《海派文化的性质》的时候,曾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相比照,将它们分别界定为"农业文化"与"工商文化",同时还指陈这两个文化之间还存在着以阿拉伯文化为发表的"游牧文化",进一步说明三个文化的行进与互动,演绎出人类的文明进化史。   至今...

中国人的命及其它

     谈起命和命运很多人会想到“生命”,“革命”,以为“命”者唯生命而已,其实这就有失狭义了。文化之中的“命运”不仅包括了一个人的生命,还蕴有人一生之发展态势,和生活的质量。古今中外都有”算命”的,中国的算命包括了人的吉凶祸福,身家性命,而外国的算命多是预测一个人是不是运气,什么时候可以尽情地...

中国人缺少的是科学理性

         中国人缺少什么?缺少科学理性。    有人分析中国人为什么不排队的原因是恐惧,其实这还没有说到点子上。为什么恐惧呢?害怕别人抢先?害怕自己吃亏?可是只要冷静地想一想,秩序混乱带来的损害要远远大于抢先所得到的好处。这想一想的功夫,就是一种科学理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