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民族思维 > 思维方式 > 正文内容

本能的解读

2017年08月28日
   

关于本能有这样的诠释:“本能是指一个生物体趋向于某一特定行为的内在倾向。其固定的行为模式非学习得来,也不是继承而来。本能的近义语是先天行为。”

 

本能真是一种先天行为,一种固定的行为模式,是和学习、继承无关的吗?

 

在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上,随着生存环境的不断改变和变化,一切生命体都处在环境变动的适应进化中。这样的适应进化,在长期的积累的效应中,在世世代代的经验历史积累中,不仅改变了生命体的身体方式,也改变了生命体行为模式的本能激发机制。

 

生命体行为模式的本能激发机制在生存环境的变动中,会随着身体方式适应和进化而改变,这样的改变往往在个人生存感知的时间尺度上是极为缓慢的和难以觉察的,但绝不是固定不变的。如,一些水生动物随着环境的改变,渐渐成为陆生动物,其身体方式和行为模式,以及本能激发机制在这样的过程中会相应改变;一些在丛林遂渐消失中来到地面生活的动物,其身体方式,行为模式和本能激发机制亦会相应地发生改变。

 

被称之为本能的“固定行为模式”在当下和后代,是先天的和固定的,但在历史进程的由来上,则不是先天的和固定的。从根本上来说,种种被称之为本能的主体行为模式的激发机制都是经验历史积累的铸就。所谓“固定的行为模式”只是相对而言,是以人的个体生存的经验感知尺度为界限的。

 

本能首先是生命体的一种身体方式行为的激发机制。任何一个物种都有它们的身体方式行为的激发机制,如,鱼类有鱼类的身体方式行为的激发机制,鸟类有鸟类的身体方式行为的激发机制,爬行动物有爬行动物的身体方式行为的激发机制,哺乳动物有哺乳动物的身体方式行为的激发机制,等等。

 

人类亦有身体方式的行为激发机制。例如,遇到蛇类,人会本能地感到厌恶和害怕;看到青山绿水,人会本能地感到欢快和愉悦;在地震中,人会本能地用自己的身体挡住压塌的房屋,保护自己的后代;男女之间到了一定的年龄,就会本能地相恋和追求异性,等等。

 

需要勘察的是,身体方式行为模式的激发机制是怎样形成的呢?

 

首先,身体方式行为模式激发机制和既是先天的又不是先天的。

 

所谓是先天的,只是相对于生命体行为模式的激发机制已历史铸就的当下和后代而言是先天的。

 

所谓又不是先天的,则在于当我们把身体方式行为模式的激发机制,放置于生命体适应环境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勘察,那么很显然,一切身体方式行为模式的激发机制,都是世世代代经验积累的历史铸就。

 

说一切先天行为模式的激发机制都是经验历史的铸就,许多人会对此感到难以理解。其实只要打破对先天模式的迷信,深入地问一问生命体的身体方式行为模式的激发机制的身世和由来,就不难明白在环境变动的生存求取中,生命体的身体方式总是处在适应环境变动的进化过程中,并由此改变和铸就和再改变它们的行为模式的激发机制。

 

这样,我们就接触到了一种先验和经验统一的哲学思想,即一切先验的主体方式都是经验历史的铸就。先验和经验的统一才是生命体身体方式、行为模式和本能铸就的历史所在。

 

先验和经验统一的基本原理是:

 

第一,一切先验的主体方式,都是经验历史的铸就。在经验历史中铸就并在经验历史中变动。

 

第二,一切生命体的主体方式,既是先验的又是经验的,为先验铸就,为先验制导,又为经验激发,始终处在先验和经验的联结中。

 

此外,本能和学习、传承是怎样的关系呢?

 

先验铸就的历史过程是一个先验和经验统一的过程,在这样的历史过程中,一切本能都内涵着学习和传承。例如,人类在驯养犬类的过程中,给予了犬类一代又一代的训练,而不同的训练使得犬类出现了家犬、牧羊犬、猎犬、雪橇犬,看护狗等等异分的本能不同。对于各种犬类来说,这样的训练始终内涵了一种学习和传承的过程,在这样的学习和传承过程中,犬类形成了各种适应的本能,有的很能看家,有的很能牧羊,有的很能狩猎、有的很能拉雪橇,有的很能看护等等。在一代又一代训练的学习、传承过程中,每一代的本能都会发生难以察觉的适应变化,而这些难以察觉的适应变化,会悄悄引起基因编码的变动,在基因复制中传承给下一代。而经过世世代代基因复制的传承和加强,就发生了家犬、牧羊犬、猎犬、雪橇犬、看护狗等等的本能差异和性格差别。

 

由此,本能并不是和学习、传承无关的。许多学者之所以认为本能是先天的,和学习、传承无关的,是在于,他们面对许许多多涌现的认知材料,缺乏一种理论解读的根基,即先验和经验统一的理论根基。

 

动物的意识行为由身体方式的感知和本能驱动,而对于人类来说,情况就有些不同了。人类的主体方式和动物的主体方式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同之处是,人类和动物有着同样的由感官、神经、大脑和运动肢体组成的身体方式的知觉系统。不同之处是,人类的意识结构是身体方式和概念方式的联结,是有概念方式的加入和制导的,而动物的意识结构则是完全身体方式的,是没有概念方式的加入和制导的。这样的不同造成了,动物的意识行为是由身体方式驱动的,人类的意识行为是由身体方式和概念方式的联结驱动的。

 

揭示人类意识行为是身体方式和概念方式的联结,是一个极为重大的理论课题,这是当代东西方哲学都没有获得突破的基础理论。

 

我的见解是:

 

1、生命意识是一个进化过程,这样的进化过程已在地球上延续了数亿年,生成了低级生物的刺激反应意识,高级动物的感知判断意识和人类的概念认知意识这三个版本。

 

2、人类意识结构是身体方式和概念方式的联结,是生物性进化基础上的文化性进化加入的历史铸就。这样的意识结构决定了人类的意识行为,既有生物性的身体方式一面,又有文化性的概念方式的一面。其中身体方式的意识行为是原初根基性的,概念方式的意识行为是加入制导性的。

 

3,近现代的西方哲学的一个重大缺陷和瓶颈是,没有能够深入到生命意识的进化理论和人类意识的结构理论,以及新的概念意识理论。因而不能了解地球生命意识的进化历史,从先验和经验的统一上,揭示生命体主体方式的铸就和变化。

 

4,人类的意识行为,既内涵着身体方式的生物性本能架构,如性欲的本能架构,求生的本能架构等;又内涵着概念方式的文化性架构,即概念逻辑运作的文化性架构,并由此生成一种潜在的文化性本能。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观察到,人类的幼儿和动物的幼崽,既有本能上的一些相同,又有本能上的一些不同。在相同方面,人类的幼儿和动物的幼崽都会本能地寻求父母保护,都会在饥饿时乞食等等,出现这样相同一点也不奇怪,因为人类是从动物世界中发展出来的,人类的生物性本能是以动物世界为根基的。在不同的方面,在体能的发展上人类的幼儿缺乏动物那样的本能优势,而在语言能力的发展上动物的幼崽则缺乏人类幼儿那样的本能优势。也就是说,在语言能力的发展上,人类的幼儿具有内在的本能激发机制,动物的幼崽则没有这种内在的本能激发机制。这样的情况说明了什么呢?!

 

这样的情况在于,一方面,动物的历史进程缺少了一个文化进化的环节,人类的历史进程则有了一个文化进化的环节;另一方面,文化进化亦会文化地改变人类的身体方式,内在地生成一种文化性的本能激发机制,尽管这种文化性的本能激发机制,是潜在的和体现为一种成长性的激发机制,并需要在文化环境中激活。

 

生物性的本能激发机制,有的一出生就已经显现,如在草原上的马鹿,其幼崽从母体中一经分娩,就会本能地站立行走,获得鹿群的保护和逃避敌害;有的在出生后要有一定的成长期,要等到一定的器官系统成熟后才能激活,如性的激发机制要等到性器官系统成熟后才能激活。人类文化性的本能激发机制则不仅要等到一定的器官系统的成熟,还要加入文化环境的学习诱导才能激活,如,人类的语言激发机制,是要等到大脑、咽喉、听力器官成长到一定阶段,以及处在语言交流的学习环境中才能激活。

 

综上所述,在本能的问题上,我们需要新的视野和高度,并以此进行总体的勘察和透彻的解读。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本能的解读” 的相关文章

鲁迅与胡适的两种选择

      “现代性”一词已被许多知识者所注意,但我们发现,在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中,“现代性”的资源,或者说具有“现代性”意味的文化因子,少得可怜。因此,在打量这一概念时,知识界不得不求助于域外,而这一概念的本身,也正因为是舶来的,所以置身于这一语境...

理性

    理性是进步的根源,是素质的标志。只有当理性的光辉照耀到全体国民时,民族才能谈得上成熟。优秀的民族是理性的,优秀的人才也是理性的。一个缺乏理性的人,不仅难以发展,而且难以快乐生活。 一个成熟的人,通常不会受感情困扰。如果一个人常为情所困,说明他还不成...

“手掌”上的三个世界――当代文化差异的考察

  笔者在1986年写作小书《内核与外缘--中日文化论》及论文《海派文化的性质》的时候,曾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相比照,将它们分别界定为"农业文化"与"工商文化",同时还指陈这两个文化之间还存在着以阿拉伯文化为发表的"游牧文化",进一步说明三个文化的行进与互动,演绎出人类的文明进化史。   至今...

也谈现代科学为什么产生于欧洲?

     现代科学为什么产生于欧洲,而不是产生于中国?  今天不少人往往将此归结为的“实证主义”,甚至干脆归结于“唯物主义”。  往往把实验验证理论的方法,  作为十七世纪和十九世纪中叶,科学的新思想和新方法开始出现的标志。  难道真的是这样吗?  今天当我们论述科学精神时,经常被提到的一个例...

中国人的命及其它

     谈起命和命运很多人会想到“生命”,“革命”,以为“命”者唯生命而已,其实这就有失狭义了。文化之中的“命运”不仅包括了一个人的生命,还蕴有人一生之发展态势,和生活的质量。古今中外都有”算命”的,中国的算命包括了人的吉凶祸福,身家性命,而外国的算命多是预测一个人是不是运气,什么时候可以尽情地...

改进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是人们大脑活动的内在程式,它对人们的言行(及至影响外部世界)起决定性作用。思维方式表面上具非物质性,象人的思想一样,无色无形,不可捕摸,它主要由后天环境(文化及教育的)影响所致;思维方式其实又具物质性,大脑皮层对相同事物的反映,会引起皮层“触突”产生某种化学反应和物理(生物电)脉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