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民族思维 > 思维方式 > 正文内容

认识的生成方式

2017年08月28日
   

在哲学史进程中,认识的探讨始终进行着。

 

在古希腊有柏拉图的洞穴之说,在古代中国有庄子的梦蝶之说等等,都关系到了人的知觉是否具有它的实在性。

 

近代以来,有经验论和理性论的争辩,即通向普遍必然的绝对知识基础是经验方式的还是理性方式的。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争辩,即对于人的知觉来说,实在的本体所在究竟是可知的还是不可知的,等等。

 

认识的讨论自近代以来围绕两个基本点进行的:

 

第一,认识的生成方式。

 

哲学上出现的不同认识论有:物的本来方式反映的认识论,这种认识论以实在的本来方式为绝对,或者通过经验实证通向和达到实在的本来方式,或者通过理性运作达到实在的本来方式。至于实在的本来方式究竟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则成为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不懈争辩。

 

以康德为代表的近代认识论,则主张了认识是心灵方式对经验材料的制作,即心灵以其知性的时空架构和理性的判断架构制作经验材料,生成人类头脑中的认识。由此,认识并不是实在的本来方式的反映,而是心灵方式制作的成品样式,只有破解和揭示了人类心灵方式的构造,才能揭示认识的本质和界限,达到普遍必然的绝对知识基础。

 

我在概念理论的探讨中认为,认识是一种人类意识结构的概念方式制作。人类的意识结构是身体方式和概念方式的联结。人的头脑首先通过感官、神经回路、大脑中枢和运动肢体组成的知觉系统,在与自然对象的经验联结中生成一种身体方式的感知样式。在此基础上,概念方式的加入,首先是通过符号指称和经验感知样式对象的联结,生成名称和性状的初始概念抽象,把经验感知样式的对象转变为具有名称和性状规定的概念事物,由此生成人类头脑的概念认知。二是通过概念的抽象运作,生成复次的非自然对象的慨念建构,并将这样的非自然对象的概念建构,从抽象到具体地反馈于经验实证的求取,生成抽象和经验统一的实践认知。

 

这样,就有了三种不同见解的认识论,即物的本体方式反映的认识论,心灵方式制作的认识论和人类意识结构概念方式生成的认识论。

 

第二,认识的实在性。

 

在哲学史上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长期争辩。

 

可知论认为,认识是物的本体方式的反映,可通向实在的本体方式。同时可知论以实践的观念认为,能否达到实在本体方式,并不是一个认识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唯有实践才能通向实在的本体方式,达到认识和实在的同一,思维和存在的同一。

 

不可知论则从认识不能扬弃认识所需的心灵方式上,揭示认识不能进入自在之物的原型,达到认识和实在的同一,思维和存在的同一。好比我们不能离开眼睛而看见,离开耳朵而听见一样,我们的看见和听见的是视觉样式的实在和听觉样式的实在,这种视觉样式的实在和听觉样式的实在并不是实在的本体原型,而是由眼睛和耳朵的主体方式制作的。此外,经验知识的局限性,心灵方式的界限性,实在的深度和广度的不可穷尽性,等等都质疑了一切认识所内在的不充足性,这些质疑对于破除认识的本体性和绝对性都是极为重要的。

 

认识是否具有实在性?我的见解是,要讲清这个问题:

 

第一,要搞清何谓“实在”。当我们谈论实在时,在认识中呈现的实在只是和只能是一种由主客关系所建构的实在,是一种抽象和经验统一的实在。离开了主客关系建构的实在,抽象和经验统一的实在,在之外地追求一种本体方式的实在是毫无意义的,这样的实在是永远不会呈现在我们的认识中的。

 

第二,认识的生成方式是人类意识结构的概念方式制作,它表明了,实在既关乎于主体,又关乎于客体,是一种主客关系的建构,这种主客关系的建构或者一种身体方式的感知样式,或者是一种概念方式的认知图像,而无论身体方式的感知样式和概念方式的认知图像,都既相通于主体又相通于客体。在这样的意义上,认识所建构的实在始终是一种主客相通的感知样式和认知图像的实在,而不是本体原型的实在。

 

这样,认识的发展,一方面,将是一个不断进取的主客关系建构及抽象和经验统一的历史进程;另一方面,则始终受到人类意识结构发展形态的界限。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认识的生成方式” 的相关文章

改进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为士柏网“中国新文化讨论”而作

    思维方式是人们大脑活动的内在程式,它对人们的言行(及至影响外部世界)起决定性作用。思维方式表面上具非物质性,象人的思想一样,无色无形,不可捕摸,它主要由后天环境(文化及教育的)影响所致;思维方式其实又具物质性,大脑皮层对相同事物的反映,会引起皮层“触突”产生某种化学反...

鲁迅与胡适的两种选择

      “现代性”一词已被许多知识者所注意,但我们发现,在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中,“现代性”的资源,或者说具有“现代性”意味的文化因子,少得可怜。因此,在打量这一概念时,知识界不得不求助于域外,而这一概念的本身,也正因为是舶来的,所以置身于这一语境...

潜意识的力量

  你有绝对权利随时可以控制的惟一对象,就是你的心态,这里所谓的"控制权利"是表示你"可以"控制,但并不表示你真的已控制,你必须学习运用此一权利并把它变成一种习惯。  内心里的意识是进行推理和思考的场所,它会分析各种资讯和数据并且导引通往潜意识之路,意识是经验发展的结果。  但潜意识不会思考...

理性

    理性是进步的根源,是素质的标志。只有当理性的光辉照耀到全体国民时,民族才能谈得上成熟。优秀的民族是理性的,优秀的人才也是理性的。一个缺乏理性的人,不仅难以发展,而且难以快乐生活。 一个成熟的人,通常不会受感情困扰。如果一个人常为情所困,说明他还不成...

“手掌”上的三个世界――当代文化差异的考察

  笔者在1986年写作小书《内核与外缘--中日文化论》及论文《海派文化的性质》的时候,曾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相比照,将它们分别界定为"农业文化"与"工商文化",同时还指陈这两个文化之间还存在着以阿拉伯文化为发表的"游牧文化",进一步说明三个文化的行进与互动,演绎出人类的文明进化史。   至今...

也谈现代科学为什么产生于欧洲?

     现代科学为什么产生于欧洲,而不是产生于中国?  今天不少人往往将此归结为的“实证主义”,甚至干脆归结于“唯物主义”。  往往把实验验证理论的方法,  作为十七世纪和十九世纪中叶,科学的新思想和新方法开始出现的标志。  难道真的是这样吗?  今天当我们论述科学精神时,经常被提到的一个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