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民族思维 > 思维方式 > 正文内容

哲学和科学

2017年09月22日
  哲学需要不断地从科学那里汲取新的认识材料,求取新的概括一切的概念抽象,形成新的概念建构和绝对追求,生成新的哲学视野和世界观照。然而,科学的任何重大进展和发现都不能取代和终结哲学。

国内教科哲学特别喜欢给哲学的发展戴上一顶科学桂冠,然而我以为,哲学和科学是两种不同的概念逻辑运作,是不需要为自己戴上科学桂冠的。

从概念逻辑分析,哲学和科学是两个不同架构的逻辑运作。

第一,哲学总在依据概念抽象统摄和共性进阶的特质,以其抽象统摄和共性进阶的品格,追求和建构世界的共相所在和绝对所在。尽管每一次的哲学追求和建构都是一种自我绝对,并将为新的、更高进阶、更大包括的自我绝对所穿越,使得哲学和哲学史的发展呈现为了种种自我绝对不断涌现和加入的进程,但这样的进程并不妨碍哲学具有的统摄一切的理念和品格。

哲学的进取,它的每一个自我绝对,既是概念逻辑的驱动,又是对已有知识的汇集,是概念逻辑方式的驱动和知识涌现联结的概念建构。在知识的无限多样的涌动中,哲学的追求永远没有尽头,是一种永无止息的思想穿越,永远不会为任何一个时代的权威宣称所终结和止步。

第二,科学是概念制导的实验求证。人类的大脑首先通过概念方式的运作,赋予经验感知于概念抽象的认知;接着通过概念组合联系的想象建构,生成非自然样式的概念图像和定律思考;再进一步以头脑中的概念图像和定律思考为制导,以实验求证的方式,反馈于经验实证的求取,荻得抽象和经验统一的实践创造和定律创立。这种概念制导的,实验求证的实践创造和定律创立是科学的本质所在。

由此,哲学和科学以不同的概念逻辑架构,承担着两种不同的任务,即思想启示和定律创立的任务。

现代科学的发展,特别是相对论、量子力学、宇宙大爆炸,基因工程、人工智能等等的重大发现,使得不少学者相信,世界创造和人类由来的终极之谜将为科学所揭示和求证,科学正在取代哲学和宗教通向世界的终极说明,并期望通过某种世界大统一场的建立,某种物质终极基元的发现,某种数学模型的终极确立,达到世界的终极所在,肩负重任地完成哲学不能完成的形而上学任务。

这样的见解是非常偏失的。哲学不能取代科学,科学也不能取代哲学,两者是不能互相取代的。其根本缘由是,两者的背后是两种不同的概念逻辑的架构、驱动和运作。

科学能不能达到世界终极所在的实证呢?

深入勘察,科学的特征是,一切科学定律,如,阿基米得的浮力定律、伽利略的落体定律、开普勒的行星运动三大定律、牛顿的万有引力、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原理等等,它们都是由主客联结的和域定截取的概念认知建构。科学家们习惯于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定律创立视作为物的本来方式,而没有哲学地认识到科学的每一研究成果和定律创立都是主客联结的和域定截取的概念建构,都是概念认知的表象,而不是物的自身方式。无论是经典物理学还是现代物理学,它们因主客联结既通向主体又通向客体: 一方面,它们是主客联结的概念建构,而不是意识外的本体方式;另一方面,它们是域定截取的概念建构,具有域定截取的局限和界限。期望通过某种世界大统一场的建立,物质“终极基元”的发现,数学模型的确立,达到意识外的世界本体方式,是永远也不会和不可能实现的。

在科学进展的每一个重大发现背后都会有哲学的思想穿越,对各种概念抽象和知识建构的本体性和终极性进行质疑、批判和拷问,引导人类思想走向新的更为深入、更为广阔的考察,推动人类智慧走向新的概念抽象和科学定律。例如,新的宇宙考察正在指向无数的星系可能在某种更大的结构方式中运动,这样的考察必然超越宇宙大爆炸的概念建构和概念表象,推动宇宙学走向新的概念表象和科学定律的创立。

此外,科学与人文的协调在今天愈益成为哲学思考的历史重任。数百年间人们普遍信仰和推崇科学给人类带来了更多的财富和幸福,为科学所赋予的巨大力量信心百倍,以为人类将以科学的方法掌握和控制一切,满足现代生活的需要。而今天,人们则在为科学给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所带来的种种负面而担忧,如,人口膨胀、资源枯竭、核子毁灭、温室效应、环境污染、生态恶化、基因失控、竞争焦虑、体能退化,以及对人类是否会因科学技术的发展而走向自我毁灭的深深焦虑。

这样的焦虑反映了人们对现有人类生活方式和它的可持续性的担忧和反思。环境灾害加剧和恶化的种种端倪的出现,使得人类极其需要深刻思考科学技术发展所将带来的后果。驱动人类要从人类与地球、人类与自然,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上,就人类生存意义,人类的生活方式取向,进行新的哲学思考,以更高综合的思想,制导人类的行为,调整科学与人文,自然与人类,发展与环境等等的关系,造就互为协调的和谐发展。

由此,在人类认识史的发展进程中,哲学提供思想,科学提供知识,两者是互为影响和不可彼此取代的。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返回列表

上一篇:文化的本质

下一篇:集合逻辑

“哲学和科学” 的相关文章

潜意识的力量

  你有绝对权利随时可以控制的惟一对象,就是你的心态,这里所谓的"控制权利"是表示你"可以"控制,但并不表示你真的已控制,你必须学习运用此一权利并把它变成一种习惯。  内心里的意识是进行推理和思考的场所,它会分析各种资讯和数据并且导引通往潜意识之路,意识是经验发展的结果。  但潜意识不会思考...

理性

    理性是进步的根源,是素质的标志。只有当理性的光辉照耀到全体国民时,民族才能谈得上成熟。优秀的民族是理性的,优秀的人才也是理性的。一个缺乏理性的人,不仅难以发展,而且难以快乐生活。 一个成熟的人,通常不会受感情困扰。如果一个人常为情所困,说明他还不成...

也谈现代科学为什么产生于欧洲?

     现代科学为什么产生于欧洲,而不是产生于中国?  今天不少人往往将此归结为的“实证主义”,甚至干脆归结于“唯物主义”。  往往把实验验证理论的方法,  作为十七世纪和十九世纪中叶,科学的新思想和新方法开始出现的标志。  难道真的是这样吗?  今天当我们论述科学精神时,经常被提到的一个例...

中国人的命及其它

     谈起命和命运很多人会想到“生命”,“革命”,以为“命”者唯生命而已,其实这就有失狭义了。文化之中的“命运”不仅包括了一个人的生命,还蕴有人一生之发展态势,和生活的质量。古今中外都有”算命”的,中国的算命包括了人的吉凶祸福,身家性命,而外国的算命多是预测一个人是不是运气,什么时候可以尽情地...

中国人应该改变思维方式

      引言   前些日子有幸和日本的网上名人九哥相见,相谈甚为投机。九哥的一句话让我感触很深,他说:“中国人不仅需要提升道德水平,还应该改变思维方式”。生活在中国的朋友,由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庐山效应,难以体会到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思维方式。可是在外国生活过一段时...

谈谈中国的楷模文化

        中国的楷模文化由儒家祖师爷孔子开创,传承到今天,已有2000多年历史了。楷模文化的特点,是树立“圣人”这样的神话般的“完人”形象,并要求天下的文化人、读书人以楷模为榜样,孜孜不倦地向楷模顶礼膜拜,对楷模心向往之,向楷模学而习之,时时刻刻都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