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学精神 > 发明发现 > 正文内容

论科教兴国

2004年01月14日

  跨入新的世纪,在我们国家面前展示的是一个竞争更加剧烈、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时代。20世纪在经济国际化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浪潮中结束,当今世界的多极格局,国家综合实力的竞争,实质上已成为科技实力的竞争,没有强大的科技实力,就难以在竞争中立足,更谈不上寻求新的发展。科技实力强弱,关乎民族兴衰和生死存亡。面对新的形势、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中国不仅需要,而且尤为迫切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新中国诞生后,经过半个世纪的艰苦奋斗,我国的科技实力有了很大发展,但是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不足,生产力相对不发达,仍是我们的基本国情;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水平落后,劳动生产率低,经济增长质量不高等等,还在制约着发展的步伐,这些都是必须通过科技进步和创新,才能从根本上得到破解的难题。要在更加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主动,形成新的发展优势,没有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不能以科技创新为先导,促进生产力发展实现质的飞跃,就会被远远地甩到身后。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和充分的估计。 
  一、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首先要大力开发人才资源。当今之世最炙手可热的是人才,无论是从知识经济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看,还是从国际激烈的人才竞争看,我国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在数量和质量上的差距都很大。每万名劳动力中从事研究和开发活动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日本是79.6人、美国是74.3人、法国是56.9人、加拿大是47.1人、意大利是31.2人、韩国是41.8人、新加坡是41. 9人,而我国仅6.8人。另外我国人才结构不合理,高层次复合型人才、高新技术人才、高层次管理人才、年轻创新人才严重短缺,专业技术人员高、中、初结构比例不合理。国内外专家普遍认为,高、中、初人才结构比例一般为1∶3∶6较合理,我国则为1∶5∶12,高层次人才短缺。我国人才地区分布也不合理,专业技术人员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省市,西部十省区市仅占全国总数的15.4%。因此,人才资源的开发是我国科教兴国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 
  朱�F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把人才资源的开发培养摆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要求加快科技、教育的发展,改革和完善优秀人才的收入分配制度,形成激励机制。对在国家关键领域和岗位工作的科技人员,要采取特殊措施改善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同时,实行有效的政策,鼓励和吸引留学人员以及在境外的优秀人才回国工作。 
  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还需要我国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推进企业成为技术进步和创新的主体。同时积极推进社会公益类科研院所改革,培育和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科研机构;发展社会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业;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建立创业板股票市场,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加大国家和社会对科技的投入,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 
  科技体制改革将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为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我国目前科技结构的调整一要积极推进具有战略意义的高技术研究,力争在一些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突破;二要为传统产业升级提供技术支持;三要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 
  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须切实加强科普工作,并将之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任务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这是一项十分紧迫的基础性工作。目前,中国十二亿人口中,不了解科学而跟着迷信走的人仍不少,甚至在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中,也有人受到"法轮功"邪教的蒙骗愚弄。因此,全面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实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思想,首先要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宣传科学思想、传播科学方法,使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不断提高。 
  只有科学技术被亿万人民群众所掌握,才能更好地成为利用、开发自然和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巨大力量。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可以引导人们奋发图强、积极向上,促进人们牢固地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人们实事求是地创造性地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离开了科学的引导,人民群众只能在无知中摸索,更谈不上实践兴国大略了。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任重道远。未来五到十年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极为重要的时期,要迎头赶上世界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的势头,我们全民族的人民就必须团结起来,万众一心,勇敢地面对挑战,以切实的工作、勤奋的精神和改革的思想,大力开发人才资源,做好科技体制和科技创新工作,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并在全民族树立倡导科学、反对迷信的思想,迎接中华民族在新世纪的伟大复兴。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返回列表

没有更早的文章了...

下一篇:认识你的创造潜力

“论科教兴国” 的相关文章

21世纪,中国科技如何避免尴尬局面

    一、 历史因素  翻开任何一本科学教科书或专著(中医除外),总是看到一长串的外国人名,而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中国却很少有人露面。先不说那些在科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顶级人物如阿基米德、牛顿或爱因斯坦等,就连一般技术专业领域提出原创性思想的也往往是“汤姆生”、“约翰”或什么...

中国科技人员工作和生活现状及基层科技体制现状简介

    前两天有一个网友[倒车,请注意]在这里贴了一个中国和印度比较的文章,里面根据一本小说内容这样描述中国“知识分子形象图”:   “出则豪华轿车相迎,入则妙龄美女相伴,乘则必打波音的(喻坐飞机如打的),住则必星级宾馆海景房,吃则海鲜大餐,喝则人头马XO,玩则高尔夫球...

纪念原子弹爆炸成功,谈谈我对建国后科技发展的认识

    我不认为写小说的文人是人才,本文所述的人才全是指自然科学界的。   谁更重视科学,我觉得没有必要争论,因为自近代以来,不论谁在台上,也不论什么制度,都是尊重人才的,特别是自然科学界的人才,历来是各国必争的,如果说谁不重视,那肯定说不通,也谈不上‘更’,因为都是尽...

中国科技发展战略必须要有新思路,必须开辟新天地

    中国要想在新的国际竞争环境中与美国决一雌雄就必须在科技发展上创出自己的新路子,不能跟在美国的屁股后面亦步亦趣,美国有了什么芯我们在去搞一个我们的芯,似乎就不符合经济学原理。我们应当将科技发展的眼光拓展到美国还没有涉足的领域,比如说太空资源的探索和应有开发,再比如无电缆光电...

再论科学技术是如何进步的?

  近现代社会科学技术进步有三个来源,一是一大学为主的教育机构(包括国家设立的专门的研究机构),二是企业内部的研究机构,三是民间中的个人。其中,民间中个人的贡献率越来越低――其实这很好理解,因为现代科学技术越来越完善、越来越复杂,研究成本也越来越高,是个人很难胜任和负担的。正因为如此,我们可...

强国对策9:活跃科学学会与启迪民智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据报载,我国是世界上科盲较高的国家,近十多年来,我国的科学普及率几乎是停滞不前,严重限制了人们素质和情操的提高,社会上一时迷信泛滥、人群情趣低下不思进取,新思想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