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学精神 > 科普播种 > 正文内容

数学家吴文俊:科学实验不怕承认失败公布失败

2004年04月07日
   

数学泰斗吴文俊鼓励尝试大胆创新,称科学实验不怕承认失败公布失败。

他是数学界泰斗、是院士、是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身后有无数耀眼的光环和荣耀。他还是个曾偷偷跑去玩“过山车”、跨坐在大象长鼻上留影的八旬“老顽童”,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因为“我不知道厉害”;他讨厌热热闹闹的会议、报告,因为“冷冷清清才能出科研成果”;他“想玩就玩,想工作就工作”,随心所欲。他就是吴文俊,一个震撼数学界的名字,一个鹤发童颜的隐者。

 

对话人物:吴文俊

 

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系统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中国数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数学机械化研究的创始人之一,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获得者。

他是我国最具国际影响的数学家之一,他在拓扑学领域作出了奠基性贡献,他在机器证明数学定理领域作出先驱性工作。他的研究成果被国际数学界称为“吴公式”、“吴示性类”、“吴示嵌类”,至今仍被国际同行广泛引用,影响深远、享誉世界。

18日,吴文俊院士应邀到广东工业大学参观并做报告,让记者有缘近距离一睹这位学术界泰斗的风采。

满头白发的84岁老人吴文俊在记者面前哈哈大笑,露出有点漏风的牙齿,摆摆手说自己生活不如意。“因为不能安静下来搞研究了,”吴说,自从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后,整天有人请他去赴这个会那个会、做这个报告那个报告。“其实搞科研的,只有在冷冷清清时才能出成果。”在近两个小时的交谈中,他妙语连珠、毫无倦色,让人几乎不敢相信眼前这位老者已年过八旬。

 

搞科研就是“敲地狱之门”

追忆往事,吴老语气显得有些沉重,“我一生中有两个时期中断研究数学:一是抗战时期;一是文革时期。但只要一有机会我还是继续我的科研。”回顾毕生科研历程,吴老总结了一句话:搞科研就是“敲地狱之门”。

 

要有吃苦头的心理准备

问:好像您曾向学术界公开宣布,您的一些研究成果是错的?

答:科学实验不怕承认失败、公布失败。科学家应该老老实实,对就是对,错就是错,这是最起码的科学态度。

问:您觉得,从事科研工作的人,要得到成长和进步,最关键的是什么?

答:老老实实,严谨客观,并要付诸实际。有句俗话说:“找医生,就要找那个背后鬼最多的医生”,这是因为医生犯的错误越多就越有经验。哈哈,我觉得这话很有道理!从事科研,切记要经过许多曲折、实践,才能摸索出成功之道。要有下苦功、吃苦头的心理准备。

问:如果一个大学生毕业后想去搞科研,您对他有何建议?

答:大学生要搞科研,就要有“敲地狱之门”的心理准备。这可能是一个艰辛的过程。但我认为,没有必要狭窄地把科研方向只定在自己所学的专业上,眼界要开阔,同时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年轻正是出成果的时候

问:您能否评价一下现在国内年轻科研人才的水平和存在的问题?

答:年轻正是出成果的时候,是人生的上升期。但我们有很多年轻的科研骨干,一下子被委以行政重任,担任领导职务,这非常不利于他们在科研上深入发展!因为他们会因此整天围着会议转,没有多少精力花在科研上,这样就丧失了继续成长的良好机会了。但反过来说,没有人出来做管理工作也不行,因此这是一个很矛盾的问题。

问:西方数学界有种说法,在数学领域,如果到了30多岁仍未出成果,那么这人就没戏了。您怎么看?

答:我认为这种说法完全错误!西方一些学者“早熟”也“早衰”,不少人在年轻时锋芒毕露,但未到60岁,就从学术界“消失”了。我认为这里面有种种原因,但主要是他们满足于现状,缺乏创新意识所致。看看我国的陈景润、冯康等不少数学家都是40岁以后才成名。在日本,学者也多是年龄较大时才出成果的。40岁还不算老,如果这个时候就“淡出江湖”,那就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了。

 

评价成果不能急功近利

吴老说,他一向鼓励创新,我们不能老跟在别人后面。他说前几天参观了北京师范大学的一个展览,展会上有句“前无古人,后无洋人”的标语让他印象深刻。他强调创新,而创新的希望在年轻人身上。

 

创造宽松的创新环境

问:最近科技部等五部委联合出台《决定》,改进科技评价工作,倡导质量第一,克服浮躁、急功近利等短期行为,您对此怎么看?

答:这表明我们现在逐渐不以数量代替质量,从以前讲究文章篇数转向讲究文章质量,这对克服国内学术界普遍存在的浮躁之风大有好处。我原则上认可它,但具体实施要走很长的路。我们要不断改进科学环境,创造宽松的科学创新环境,鼓励尝试和失败。以前那种频繁评科研成果,再根据科研成果拨款的做法,对科研探索工作不利。

 

“人才外流”有利学术发展

问:现在有不少大学生,学数学这些基础学科是为了出国留学方便,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答:这是很正常的。即使在经济发达的国家,也会有人到国外去学习,吸收别国的优点。唐代我们用尺算,而邻邦印度已用笔算,如果当时唐代有人去学习印度的算法,情况可能大不相同,元明以后数学就不会出现衰落的现象。因此,即使科技水平达到全世界第一,也要向别人学习。“我三个女儿都在国外!”吴老告诉记者,不必担心“人才外流”问题,只要国家经济发展起来,“外流”的人才早晚都会回来。即使国家经济科技都很发达了,也必须坚持与国外学术界进行学术交流,否则就会在某些领域错失发展良机。

前段时间出现人才断层,现在则是人才外流。其实只要国家经济发展得好,“外流”的人早晚会回来,现在不就开始出现人才回归了吗,很好。我的主张是:出去的人不要长期呆在国外,要学成回国、报效祖国。

 

渴望日子过得“冷冷清清”

“大隐隐于市”,这是吴院士的最好写照。在采访中,吴文俊老人一再强调,他怀念未出名时的冷清生活,渴望回到以前的“寂寞”中去。但随后他又摇摇头说:“唉,估计冷清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啦!”

 

科研需要冷冷清清环境

问:您以前比较低调,但你的成绩使你名躁世界、万人瞩目,这样的生活您能习惯吗?

答:人怕出名。我喜欢清静、随心所欲的生活。但现在不行了,我想回归以前,冷冷清清的,很好。科研就需要有冷冷清清的环境。过去几段时期工作,我都比较冷清,想工作就工作,想休息就休息,也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花在科研上。

问:现在能全身心搞科研吗?

答:我想尽量争取时间花在科研上,但还是不行。我冷静不下来,思考问题不能像以前那样集中精神。现在不是这里要做报告,就是那里要开会,使我身心疲惫。

问:能透露一下工作上,您最近有何计划?

答:现在最渴望的是能恢复以前冷清的生活,继续安静地进行我的科研。

 

想玩就玩想工作就工作

问:再问您一个个人问题:您已84岁高龄了,刚才连续讲了近两个钟头,却仍精神饱满、思路清晰,请问您的养生之道是什么?答:哈哈哈哈!这个问题经常有人问我,他们老是纳闷我为什么精神一直都很好。其实也没有什么秘诀,我是个想怎样就怎样的人,根本不考虑别人的看法。我想玩就玩,想工作了就会安安静静地工作,从不多想。不久前去香港时,我曾一个人去玩过山车,随行的人问我怎么胆子这么大,我说:“可能是因为我不知道厉害吧,哈哈!”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数学家吴文俊:科学实验不怕承认失败公布失败” 的相关文章

呼唤中国科学的原创性

    2002年8月,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我国迎来的第一次数学家大会,会上云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大数学家。这次大会把菲尔茨奖�D�D数学界的诺贝尔奖�D�D授予了法国数学家洛朗・拉佛阁和俄罗斯数学家弗拉基米・沃沃斯基。中国的数学家虽然也很想获此殊荣,但终未能如愿,因为菲...

中国为什么衰落

      一个国家由盛转衰而甚至没落,历史的例子有的是。但这些不是小国,就是那些在文化上不可以大书特书的。中国是一个例外。这不是我个人之见。老外学者朋友,一提到中国的历史,都为我们从极盛下降至极衰的这一千年摇头叹息,感到奇哉怪也。   任何国家都有上有落,...

怎样成为一位科学家?

      科学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科学必需的!  在许多人的眼里,这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了。这是因为科学和我们日常生活已经具有了密切关系。公众因为科学和科学密切有关的技术科学所享受的实实在在的益处。  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使人们能够...

日本诺贝尔奖得主箴言录

      日本在最近3年中连续涌现了4位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他们分别是化学奖得主白川英树、野依良治、田中耕一和物理学奖得主小柴昌俊。这四位科学家分别对科研与国家的关系、治学、人才与教育等领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下面是4位诺奖得主的讲话撷英,相信对人们定会大有裨益。日本已经定下目标,要...

打好基础 真才实干

      基础功,祖国文字是先锋。尤宜一丝不苟,学到尽善尽美,优读优写,字词标点准确用,莫错笔画莫混同。文字表达流畅通,更添润色简洁功。  陈国达�D�D大地构造学家。1912年1月22日生于广东新会。1980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提高教学质量的首要一环是提高基础课的教学质量。“...

治学有道 博识远见

      学习要经过自己的头脑消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多问几个为什么,切莫人云亦云;经验不等于科学,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去学习,去探索。  赵洪璋�D�D作物育种学家。1918年生于河南淇县。1955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自学能力。有些学生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