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学精神 > 科普播种 > 正文内容

谁来关心这些科学迷

2004年05月18日
 

  作为科技记者,我常常听到一些科学工作者或业余科学爱好者谈起“马太效应”,即社会给予出了名的科学家的荣誉越来越多,这些科学家的名气也越来越大;而未成名的科学工作者或科学爱好者则受不到关心和重视,成了被社会遗忘的角色。他们这样说,大都有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备尝痴迷科学而又得不到帮助的艰难困苦。

  科学普及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动员更多的人来关心科学,甚至投身于科技事业。在科学普及的过程中,必然培养出一批科学爱好者,一批也许根本不知深浅却又决心到科学海洋畅游一番的科学迷。徐迟的一篇《哥德巴赫猜想》,竟引来了数以万计的人们投身到“1+1”的研究,而且许多人声称自己已经找到了问题的答案。然而,当他们兴致勃勃地拿着自己的答案去求教有关专家时,专家们则大都表现了不屑一顾的冷漠,既没有人指出他们的错误所在,也没有人为他们指引研究的方向。当他们把论文投到有关专业刊物时,又几乎无一例外地会接到一张冷冰冰地写有“不宜在本刊发表”几个字的退稿信。至于为什么“不宜”,投到哪里才适宜,却没有任何人来给予答复―――哪怕是最简单的答复。他们从社会媒体得到的唯一忠告是:这种问题太难了,不是你们这些人所能解决的。你们再也不要在这些问题上去浪费自己和别人的精力了。

  我这里所说的哥德巴赫猜想,只是一个例子而已,其实,碰到类似情况的还大有人在,其中也包括一些尚未成名的科技工作者。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社会究竟应该如何对待这些科学迷?是鼓励、帮助和引导他们呢,还是拒绝甚至厌恶他们?

  对此,科学家们有自己的说法:我们有繁重的研究任务,不可能在一些无知的问题上去花费太多的时间。这似乎是一个说得过去的理由,但似乎也印证了“马太效应”。记得中科院院士王选在回顾自己的科研道路时,曾说过这样的话:当我在未成名而又最需要帮助时,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帮助;当我因成功而出名之后,荣誉和资金都向我涌来,可这时我已不再处在发明创造的最佳时期了。

  我们不能不承认,在大量的科学爱好者中,绝大多数尚缺乏应有的科学素养和知识水平,他们自认为正确的答案或自认为有意义的成果,实际上是错误的或无意义的,他们掉进了一个泥潭却又不能自拔。但是,我们谁能断言,这千千万万的科学迷中,就没有一个正处在像王选当初渴望帮助的处境之中呢?谁又能肯定,“马太效应”只存在于国外,存在于我国的过去,而在我国的现在和将来绝不可能出现呢?

  当然,要给为数众多的科学迷提供具体的帮助,要从千千万万幼稚或错误的成果中去寻找某些有用的东西或某些合理的成分,要使一些误入迷途的人跳出泥淖,本身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单靠科学家个人的良知和善意是不可能办到的。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有相应的对策和措施,要把对这些人的帮助,看作是科普工作的一项内容而予以重视。一些专业性刊物对投稿人应采取负责的审稿态度,而不能以“不宜发表”几个字来敷衍作者。如果我们对某些工作环节加以改进,办法总还是有的。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谁来关心这些科学迷” 的相关文章

呼唤中国科学的原创性

    2002年8月,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我国迎来的第一次数学家大会,会上云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大数学家。这次大会把菲尔茨奖�D�D数学界的诺贝尔奖�D�D授予了法国数学家洛朗・拉佛阁和俄罗斯数学家弗拉基米・沃沃斯基。中国的数学家虽然也很想获此殊荣,但终未能如愿,因为菲...

中国为什么衰落

      一个国家由盛转衰而甚至没落,历史的例子有的是。但这些不是小国,就是那些在文化上不可以大书特书的。中国是一个例外。这不是我个人之见。老外学者朋友,一提到中国的历史,都为我们从极盛下降至极衰的这一千年摇头叹息,感到奇哉怪也。   任何国家都有上有落,...

怎样成为一位科学家?

      科学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科学必需的!  在许多人的眼里,这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了。这是因为科学和我们日常生活已经具有了密切关系。公众因为科学和科学密切有关的技术科学所享受的实实在在的益处。  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使人们能够...

日本诺贝尔奖得主箴言录

      日本在最近3年中连续涌现了4位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他们分别是化学奖得主白川英树、野依良治、田中耕一和物理学奖得主小柴昌俊。这四位科学家分别对科研与国家的关系、治学、人才与教育等领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下面是4位诺奖得主的讲话撷英,相信对人们定会大有裨益。日本已经定下目标,要...

打好基础 真才实干

      基础功,祖国文字是先锋。尤宜一丝不苟,学到尽善尽美,优读优写,字词标点准确用,莫错笔画莫混同。文字表达流畅通,更添润色简洁功。  陈国达�D�D大地构造学家。1912年1月22日生于广东新会。1980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提高教学质量的首要一环是提高基础课的教学质量。“...

治学有道 博识远见

      学习要经过自己的头脑消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多问几个为什么,切莫人云亦云;经验不等于科学,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去学习,去探索。  赵洪璋�D�D作物育种学家。1918年生于河南淇县。1955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自学能力。有些学生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