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揭“家丑”才能消灭“家丑”
舍恩又一次出现在媒体上,这次的情况似乎更糟,他的母校德国康斯坦斯大学近日宣布,褫夺1998年授予他的博士学位。
舍恩是谁?两年前,这位获得博士学位后就供职于美国贝尔实验室的30多岁小伙子,一度盛传早晚要拿诺贝尔奖,原因是从1998年起短短两年多时间里,就在《科学》、《自然》和《应用物理通讯》等全球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十几篇论文,而且涉及的都是超导、分子电路和分子晶体等众多前沿领域,舍恩的成果产出率和分量远远超出大多数同龄科学家。
但是,经过贝尔实验室组织的5人调查小组的调查,认定他在至少16篇论文中造假,舍恩摇身成为“物理学界50年来最大的造假事件”的制造者。曾经光环笼罩的舍恩开始了黯淡的日子,2002年9月美国贝尔实验室将其开除。尽管在当年的博士论文中并未造假,但他的母校这次还是毫不留情地摘去了他的博士帽。原因是有规矩在先,该大学所在的德国巴符州有一部《大学法》规定:获得学位后的“不体面行为”也可成为褫夺学位的依据,评议小组认为舍恩已不配该大学的博士头衔。
舍恩事件带给我们什么启示?我们向读者推荐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邹承鲁的这篇文章。
对舍恩事件,我们应该得出什么结论呢?
1.科学真理是无法掩盖的。正如古语所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间未到。科学真理滚滚向前,所有作假的东西,最后都将真相大白。即使没有贝尔实验室组织的5人调查小组,在后人试图重复舍恩结果的时候终将发现他的错误。
2.我们应该为贝尔实验室采取的果断措施拍手叫好。在遭遇丑闻危机时,贝尔实验室不是千方百计地予以掩盖,或在无法掩盖时千方百计地设法找借口,避重就轻设法辩解来保全本实验室的面子,而是坚决组织调查组以查明真相。真相大白后公开发表调查结果,处分当事人,并公开撤回有错误的论文。这样做完全没有影响贝尔实验室的威信;恰恰相反,坚决揭露丑闻并予以严肃处理,更提升了贝尔实验室的威信,增加了贝尔实验室成果的可信度。如果当初贝尔实验室对舍恩的作假千方百计地予以掩盖或辩解,在真相大白后,贝尔实验室的威信必将受到致命的打击。
3.必须消灭科学上的包工头制度。像舍恩那样,众人向他提供数据,由他一个人完全负责的制度,是产生腐败的温床。一篇论文的所有作者都应该对论文负责,都应该对科学负责,主要研究者当然应该负主要责任。主要研究者不应该是包工头也不是老板。在这个问题上,贝尔实验室的领导也是有责任的,所以他们勇敢地、果断地调查真相,实事求是地解决问题,这正是贝尔实验室的领导对自己、对实验室有信心的表现。
我国还没有发现像舍恩那样的弄虚作假者,但在出现腐败现象时,是否所有的领导都能如贝尔实验室的领导那样有信心地坚决处理呢?在我国科学家中有没有包工头?实验室几十个人的工作都要归功于一个人的成绩吗?这些问题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