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什么是创造?创造是指人类运用自己的脑力与体力生产人们所需要的前所未有的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的活动。而创造能力,是指一个人具有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而创造精神是指那种不安于现状、力图改进创新的积极心理状态。创造型的人才,就是那种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21世纪正是需要这种人才。
历史证明,一个国家要振兴,一个民族要自立,就要培养大批创造型的人才,而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一种趋势。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应该从小开始。青少年时期是一个创造思维和创造力发展的重要阶段,我们要敏锐地抓住学生创造思维和创造发明的萌芽,鼓励他们积极投入于创造发明活动中去。
一、积极引导,培养创造兴趣
学生时期富于幻想,心中有着形形色色的向往和追求,如果教师能对学生积极引导,并通过以身作则加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的创造力就会得到很好的发展。
积极引导是在尊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学生一般都有做个好学生的愿望,教师必须珍惜和保护这种愿望,引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各种活动,对学生来说,憧憬和兴趣会使他获得新知和成功的体验而带来的满足。
兴趣对科学创造具有启动功能,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时,他总是积极地、主动地、心情愉快的去接触和观察研究。兴趣又是发挥聪明才智的重要条件,兴趣能使人入迷,入迷的程度越深,其聪明才智也就发挥得越充分。教师必须重视对青少年各种兴趣的培养。
二、珍惜、培养青少年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对新异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是推动人们主动积极地观察世界,开展创造性思维的内部动因。开发创造力一定要有好奇心这种心理因素。为此,要注意培养青少年的好奇心,激发求知欲。
好奇心是青少年探索活动的前导和创造力发展的起点,要珍惜和满足儿童的好奇心,促使好奇心逐步由不切实际到切合实际;由对事物外部的好奇发展到对事物内部的好奇,由对表面现象的好奇到本质规律的好奇,不断提高其好奇心的水平,这对培养儿童的创造力是非常有益的。
三、积极训练,发展青少年创造力的心理品质
国外心理学家对具有创造力的人的心理品质进行研究表明:思维能力是创造力的最基本的心理品质,创造发明主要靠思维能力。
有创造力的人思维能力具有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和敏捷性的思维品质。这也是衡量青少年思维能力高低的标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要进行思维训练,思维是通过训练得到提高和发展的。
学思结合是思维训练的主要规律。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正是遵循了思维训练的规律。思维训练也是国外创造力培养中所提出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策略,尤其是美国和日本都对思维训练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研制了各种思维训练的模式。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的一生思维发展的速度是不平衡的,是先快后慢的。这一规律告诉我们早期智力开发是非常关键的,所以思维训练要提早,特别是重视幼儿到青少年这一阶段的思维训练,这样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鼓励青少年敢于动手,促进创造力发展
翻开科学家的历史,追溯他们的成长的道路,我们会惊奇的发现,他们能在科学发明创造上获得成功,与他们从小就愿意动脑、动手有密切关系。瓦特从小喜欢各种机械,装了拆,拆了装,每天“动手”,后来终于发明了蒸汽机;莱特兄弟从小喜欢观察老鹰怎样飞行,自己动手制作风筝,后来终于发明了飞机。
从生理机制上来看。心理学家、生理学家研究发现,从小重视动手能力的发展会极大地促进大脑的发育和智能的开发。从人类的进化来看,在漫长的岁月里,劳动创造了人的手,手的发展又改造了人的大脑。
通过各种有趣的游戏和活动,有意识地让学生有实践操作的机会,促进学生手脑并用能力的发展。现代科研材料说明,在人的大脑中,有一些特殊的最富于创造性的区域,当双手做某些精细的、灵巧的动作时,就能使这些区域的活力激发出来,否则,这些区域将处于“沉睡”状态。所以,要经常设计一些让学生手脑并用的实际练习活动,加强操作练习,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五、共同活动、共同评价,形成创造的氛围
活动是实现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要给予学生充分足够的活动,包括体育的、美育的、游戏的、故事的以及各种形式的有组织的或自由的活动,通过各种活动使学生的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教师要和学生一起活动,间接启发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思考,在活动中欢乐,而且感情的联系也是丰富多彩的,相互之间关系密切,就容易感染,学生会感到特别高兴,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这个评价包括教师的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将两者的评价进行相互交流,能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发,提高学生创造力。教师对学生作品的评价以肯定为主。评价的作用在于尊重学生的创作意愿,进而启发诱导,使其有所提高,而不是扼杀学生的创作意识。
科学研究表明,过多的评价,是压制创造力品质的原因之一。教师的评价作用有两种可能,如果恰到好处,会产生强化的效果,否则,会产生负强化作用。教师可以采用延误评价的方法,以便使学生在自我评价中能畅所欲言,这样的互相启发,才能达到共同评价的最佳效果。
六、表扬激励,维持创造的欲望
学生的勇敢、自信和勤奋是创造型个性应有的心理品质,这种心理品质的形成,多数情况下靠老师适时适当的鼓励,帮助学生积累成功的体验,获得成功喜悦的满足,这需要了解,了解学生积极的想法与独特的设想,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与进取心,及时的真诚的给予鼓励。必须在学生完成某项艰苦任务时作适当的帮助,但是这种帮助是启发式的,不要让学生感觉到离开了老师自己就完成不了。
老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呼声,允许学生申诉,如果学生的意见中有正确的部分,应该及时肯定并接受、采纳。这样就逐渐会形成民主的气氛。民主气氛是教师进行创造性教育的必备条件。这对于封建影响极深的民族来说,显得尤其重要。
总之,未来需要儿童去创造,儿童需要教师去培养,我们教师要立足现在,面向未来,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创造志向和创造能力的新一代人才幼苗。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