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学精神 > 科普播种 > 正文内容

诺贝尔奖再让我们反思科技创新体制

2007年05月14日

  一年一度的诺贝尔科技奖近日陆续公布,仍然没有中国本土科学家的名字。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有人对这种“诺奖情结”不以为然,告诫人们不要太在意诺奖。诚然,我们可以找出诺奖的种种缺陷,也可以种种理由贬低其意义;但是,我们依然以为,中国需要诺贝尔科技奖,应该在世界科学领域有自己的地位。

  按照诺贝尔的遗嘱,设立诺奖是旨在奖励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和医学、文学以及和平领域(1968年又增加了经济学)里“对于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人”。诺奖看重的是某位科学家对这一领域长期的、有革命意义的贡献,它所奖励的是原始性创新科技,是对人类整个文明、社会进步都有重大作用的基础科学研究。从某种角度说,100年来的诺贝尔科学奖的获奖名录,是20世纪科学发展历程的缩影。

  不仅如此,诺奖还是一个国家在推动原始性创新中处于领先地位的标志。为什么美国在20世纪获得的诺贝尔科学奖项最多?主要应归功于它在推动原始创新方面采取了卓有成效的措施,如历来重视基础研究、营造相应的原始性创新环境氛围、充裕的研究经费和优越的研究条件、吸引和凝聚世界优秀创新人才等。

  对照中国,在过去的100年中,却屡屡与诺贝尔奖无缘,一个主要因素就是基础研究始终难有重大突破。近年来,中国许多科技成果在国际上虽也产生了不小影响,然而真正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的仍然凤毛麟角。比如,中国自然科学奖曾经连续4届一等奖空缺,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也曾经连续6年空缺。这说明我们的研究缺少原始创新,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发现。

  缺乏原始创新的研究至少与国家和企业在科学研究方面的低投入有关。1995年,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曾提出,到二十世纪末把研究开发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提高到1.5%.但是由于缺乏切实措施,这一目标成了空头支票。科学知识积累也不够。

  对美国诺奖获得者的调查表明,获奖离不开科学的接代连续性。也就是说,知识的积累与创造,不仅与前人的劳动有关,而且还与几代人之间的智力接力有密切的关系。“知识遗传”因素的影响,最主要的是体现在对前辈的治学态度、研究方法以及思维习惯的潜移默化的继承上。但在中国的科技界,“论资排辈”、宁作“鸡头”不作“凤尾”的现象还很普遍,从而造成知识积累的断裂。

  改革开放以来,行政权力对科学的影响虽然不像以前那么明显,但自上而下的运动式方法依然在组织科学研究活动时占有相当位置,由此也就形成了科技环境中一种“不允许失败”的原则,因为一旦失败,成果评价、科研经费等诸多方面都会受到影响,所以研究人员也就愈发地不敢尝试。

  但实际上,就科学研究来说,失败也是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会给研究提供极为宝贵的经验。

  总之,科研中的原始性创新有赖于宽松的研究环境、让思想自由奔驰的学术氛围以及勇于接受挑战的科研态度。而诺奖恰恰让我们见证了中国科技体制和科研政策中在这方面的缺陷。

  所以,中国需要诺贝尔奖,并不仅仅是因为它在科学界的崇高地位,也不是基于狭隘的民族主义或面子问题,而在于它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基础科学研究及应用水平,代表着一个国家如何去争取在世界上所处的科技地位。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实力不断提升的大国而言,它理应在基础科学研究,在原创性科技,在科技造福于人类上,有着更大的贡献。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诺贝尔奖再让我们反思科技创新体制” 的相关文章

呼唤中国科学的原创性

    2002年8月,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我国迎来的第一次数学家大会,会上云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大数学家。这次大会把菲尔茨奖�D�D数学界的诺贝尔奖�D�D授予了法国数学家洛朗・拉佛阁和俄罗斯数学家弗拉基米・沃沃斯基。中国的数学家虽然也很想获此殊荣,但终未能如愿,因为菲...

中国为什么衰落

      一个国家由盛转衰而甚至没落,历史的例子有的是。但这些不是小国,就是那些在文化上不可以大书特书的。中国是一个例外。这不是我个人之见。老外学者朋友,一提到中国的历史,都为我们从极盛下降至极衰的这一千年摇头叹息,感到奇哉怪也。   任何国家都有上有落,...

怎样成为一位科学家?

      科学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科学必需的!  在许多人的眼里,这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了。这是因为科学和我们日常生活已经具有了密切关系。公众因为科学和科学密切有关的技术科学所享受的实实在在的益处。  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使人们能够...

日本诺贝尔奖得主箴言录

      日本在最近3年中连续涌现了4位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他们分别是化学奖得主白川英树、野依良治、田中耕一和物理学奖得主小柴昌俊。这四位科学家分别对科研与国家的关系、治学、人才与教育等领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下面是4位诺奖得主的讲话撷英,相信对人们定会大有裨益。日本已经定下目标,要...

打好基础 真才实干

      基础功,祖国文字是先锋。尤宜一丝不苟,学到尽善尽美,优读优写,字词标点准确用,莫错笔画莫混同。文字表达流畅通,更添润色简洁功。  陈国达�D�D大地构造学家。1912年1月22日生于广东新会。1980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提高教学质量的首要一环是提高基础课的教学质量。“...

治学有道 博识远见

      学习要经过自己的头脑消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多问几个为什么,切莫人云亦云;经验不等于科学,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去学习,去探索。  赵洪璋�D�D作物育种学家。1918年生于河南淇县。1955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自学能力。有些学生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