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学精神 > 科普播种 > 正文内容

我们仅仅缺少爱因斯坦吗?

2009年10月08日
   

现在没有人会以不知道爱因斯坦的大名而为荣,就如同谁不知道贝多芬、不知道梵高、不知道托尔斯泰一样,会让人感觉那么地没文化和修养。虽然我们很多人为我们缺少爱因斯坦、贝多芬、梵高和托尔斯泰而遗憾,但很少有人知道,我们还缺少一个和爱因斯坦一样伟大的一个人,我也不知道他是谁,但我知道我们缺少这样一个人或几个这样的人。

1905年被誉为“爱因斯坦奇迹年”,这一年爱因斯坦在科学史上创造了一个史无前例奇迹。在三月到九月这半年中,他在三个领域做出了四个有划时代意义的贡献,他发表了关于光量子说、分子大小测定法、布朗运动理论和狭义相对论这四篇重要论文。

他在1907年,在友人的建议下,携这四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章,申请联邦工业大学的编外讲师职位,但得到的答复是论文无法理解。虽然在德国物理学界爱因斯坦已经很有名气,但在瑞士,他却得不到一个大学的教职,许多有名望的人开始为他鸣不平。1908年,爱因斯坦终于得到了编外讲师的职位,并在第二年当上了副教授。

1916年,爱因斯坦完成了长篇论文《广义相对论的基础》,1919年,英国人爱丁顿证明了他的理论,《纽约时报》宣布:世界上只有12个人懂广义相对论。甚至也有人向爱丁顿说:世界上只有三个半人懂广义相对论。爱丁顿低下了他那高傲的头,那人连忙解释:你当然是那三个半人之一。爱丁顿连忙说:不,不,我在想那半个人是谁。

爱因斯坦在当时之所以遭受这样的待遇,是因为没人懂他的理论。

我也在想,在1905年的时候,给爱因斯坦发表文章的编辑肯定也不很清楚爱因斯坦的理论,也可以说是不懂。但是他在看过爱因斯坦的论文后,并没有因为自己的不懂和不清楚将稿件扔到垃圾箱,而是以一种科学的态度、编辑的职业道德和敏感予以发表。从而改变了世界的科学发展和历史,大家想,他是不是和爱因斯坦一样伟大。

爱因斯坦对“世界上只有12个人懂广义相对论”的回应是:我相信世界上可能只有12个人懂广义相对论,但世界上却有几十亿人知道,世界上没想到什么东西是绝对的。

我们中国缺少的还不仅仅是爱因斯坦,还缺少给爱因斯坦发表论文的编辑,缺少那个为科学进步而努力的精神,更缺少爱因斯坦这样的胸怀。

我所想到的是我们不仅仅缺少爱因斯坦,也不仅仅缺少那位慧眼识珠,也就是虽然自己并不理解爱因斯坦的理论,但他本能的能够意识到这一理论的重要性,前瞻性的预感到爱因斯坦理论对人类和科学的巨大的、积极地、革命性的作用,似乎还缺少什么,为何爱因斯坦能够出现在德国?我们还缺少那样的科学氛围。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我们仅仅缺少爱因斯坦吗?” 的相关文章

呼唤中国科学的原创性

    2002年8月,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我国迎来的第一次数学家大会,会上云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大数学家。这次大会把菲尔茨奖�D�D数学界的诺贝尔奖�D�D授予了法国数学家洛朗・拉佛阁和俄罗斯数学家弗拉基米・沃沃斯基。中国的数学家虽然也很想获此殊荣,但终未能如愿,因为菲...

中国为什么衰落

      一个国家由盛转衰而甚至没落,历史的例子有的是。但这些不是小国,就是那些在文化上不可以大书特书的。中国是一个例外。这不是我个人之见。老外学者朋友,一提到中国的历史,都为我们从极盛下降至极衰的这一千年摇头叹息,感到奇哉怪也。   任何国家都有上有落,...

怎样成为一位科学家?

      科学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科学必需的!  在许多人的眼里,这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了。这是因为科学和我们日常生活已经具有了密切关系。公众因为科学和科学密切有关的技术科学所享受的实实在在的益处。  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使人们能够...

日本诺贝尔奖得主箴言录

      日本在最近3年中连续涌现了4位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他们分别是化学奖得主白川英树、野依良治、田中耕一和物理学奖得主小柴昌俊。这四位科学家分别对科研与国家的关系、治学、人才与教育等领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下面是4位诺奖得主的讲话撷英,相信对人们定会大有裨益。日本已经定下目标,要...

治学有道 博识远见

      学习要经过自己的头脑消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多问几个为什么,切莫人云亦云;经验不等于科学,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去学习,去探索。  赵洪璋�D�D作物育种学家。1918年生于河南淇县。1955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自学能力。有些学生毕业...

爱我中华 为国献身

      伟大时代的历史使命已落到年轻一代的肩上,你们能够挑起来,而且必须挑起来。只有中华民族振兴,中国各方面的事业发扬光大了,那时你才可以在世界各国面前抬起头来;才能扪心无愧地对下一代或更下一代人说:“我们,这一代人并没有白活。”   钱钟韩――热工自动化专家。1911年6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