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学精神 > 科普播种 > 正文内容

钱伟长:“万能”科学家,心系家国路

2020年03月11日
   

“我没有专业,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我国著名力学家、应用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钱伟长曾深情地说。他是我国近代力学、应用数学的奠基人之一,也是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自动化研究所的创始人;他被称为“万能”科学家,一生都在学习、研究,一直奉行为国而学的使命。

1912年10月9日,钱伟长出生在江苏省无锡县七房桥镇的一个书香世家,在家人的影响下,钱伟长从小就喜欢上了祖国博大精深的文化。然而,钱伟长的求学生涯并非一帆风顺。他的小学和初中在断断续续中完成,数学只学了一点点,物理和外语没有学过;升上高中的钱伟长学得更艰苦,好在,他遇到一个负责任的班主任。班主任经常为他“开小灶”,在自修室熄灯后,陪他挑灯夜读,这段夜读的经历,练就了钱伟长吃苦耐劳、勇于担当、坚韧刚毅的品质。

1931年,钱伟长高中毕业,他再次面临失学的境地。然而,钱伟长再次抓住了改变命运的机会。他利用“清寒奖学金”的机会,参加了清华大学、中央大学、浙江大学、唐山铁道学院和厦门大学五所大学的入学选拔考试,并均通过考试,最终,他选择了清华大学。在清华大学学习的过程中,钱伟长成绩优异,出类拔萃,在这里,他的心中埋下了“科学救国”的种子。

1939年,钱伟长考取了中英庚款会的公费留学生,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学习。1946年归国后应聘为清华大学机械系教授,兼北京大学、燕京大学教授。1983年,他任上海大学校长,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钱伟长在科学理论和工程技术上都有许多开创性的成就。主要学术贡献有板壳非线性内禀统一理论,板壳大扰度问题的摄动解和奇异摄动解,广义变分原理,环壳解析解和汉字宏观字形编码(钱码)等。他早期提出的“浅壳大扰度方程”被国际学术界誉为“钱伟长方程”;在圆薄板大扰度问题上,他提出的以中心扰度为小参数的摄动法,在国际上称“钱伟长法”。这些科研成果是后人取之不尽的宝贵财富,他用赤子般的爱国情怀,一生践行科学救国的伟大抱负。

“从义理到物理,从固体到流体,顺逆交替,委屈不曲,荣辱数变,老而弥坚,这就是他人生的完美力学,无名无利无悔,有情有义有祖国。”这是2010年钱伟长当选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时组委会给予他的评价,这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钱伟长的一生都在超越自己,为了祖国的发展,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认为,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只有不断学习、终身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他说:“我36岁学力学,44岁学俄语,58岁学电池知识。不要以为年纪大了不能学新知识,我学计算机是在64岁以后,我现在也研究计算机了,当然不像年轻人那么好,不过也吓不倒我。”

2010年7月30日,钱伟长于上海逝世,这位“万能”科学家永远离开了我们,但他一生求学,为国而学的精神永远留在了人们心中。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钱伟长:“万能”科学家,心系家国路” 的相关文章

呼唤中国科学的原创性

    2002年8月,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我国迎来的第一次数学家大会,会上云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大数学家。这次大会把菲尔茨奖�D�D数学界的诺贝尔奖�D�D授予了法国数学家洛朗・拉佛阁和俄罗斯数学家弗拉基米・沃沃斯基。中国的数学家虽然也很想获此殊荣,但终未能如愿,因为菲...

中国为什么衰落

      一个国家由盛转衰而甚至没落,历史的例子有的是。但这些不是小国,就是那些在文化上不可以大书特书的。中国是一个例外。这不是我个人之见。老外学者朋友,一提到中国的历史,都为我们从极盛下降至极衰的这一千年摇头叹息,感到奇哉怪也。   任何国家都有上有落,...

怎样成为一位科学家?

      科学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科学必需的!  在许多人的眼里,这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了。这是因为科学和我们日常生活已经具有了密切关系。公众因为科学和科学密切有关的技术科学所享受的实实在在的益处。  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使人们能够...

日本诺贝尔奖得主箴言录

      日本在最近3年中连续涌现了4位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他们分别是化学奖得主白川英树、野依良治、田中耕一和物理学奖得主小柴昌俊。这四位科学家分别对科研与国家的关系、治学、人才与教育等领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下面是4位诺奖得主的讲话撷英,相信对人们定会大有裨益。日本已经定下目标,要...

打好基础 真才实干

      基础功,祖国文字是先锋。尤宜一丝不苟,学到尽善尽美,优读优写,字词标点准确用,莫错笔画莫混同。文字表达流畅通,更添润色简洁功。  陈国达�D�D大地构造学家。1912年1月22日生于广东新会。1980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提高教学质量的首要一环是提高基础课的教学质量。“...

治学有道 博识远见

      学习要经过自己的头脑消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多问几个为什么,切莫人云亦云;经验不等于科学,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去学习,去探索。  赵洪璋�D�D作物育种学家。1918年生于河南淇县。1955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自学能力。有些学生毕业...